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首次建立了测定一氯乙酸和乙酸的电离常数的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中性标记物和电流突跃两种方法来标记电渗流,通过测定乙酸和一氯乙酸在一定pH的缓冲溶液中的电泳淌度,结合数据回归分析拟合,求得乙酸和一氯乙酸的电离常数;所得数据和文献报道值较为接近.总体而言,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可简单、快速、可靠地用于测定待测化合物的电离常数.  相似文献   

2.
张兰  陈国南  方禹之 《化学学报》2004,62(10):975-978
依据毛细管区带电泳的特性,推导出在不同pH条件下,有效淌度的倒数(1/μep)与缓冲溶液中氢离子浓度([H^ ])成线性关系,进而建立了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四种生物碱:苯异丙胺、苯丙醇胺、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电离常数的线性模型和测定方法,测得的pKa值,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值及文献值比较,结果令人满意.可望在药物离解常数测定的应用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3.
方舟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11,32(9):71-72,92
利用吸光光度法,基于朗伯比尔定律,联合使用手持技术仪器中的pH传感器和色度计,测定了甲基橙的电离常数Ka.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所得结果准确,有利于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实质和电离常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元弱酸逐级电离常数(Ka,n)锐减的真正原因:一是电离过程,即从带负电荷越多的(含氢)酸根负离子中电离出H^+,受到的静电引力越大,越难电离;二是酸根离子得到质子过程,即H^+与负电荷越多的负离子间的库仑引力越强,致使平衡左移.故有Ka,1〉〉Ka,2〉〉Ka,3.前一级电离出的H+引起的同离子效应并不是多元弱酸逐级电离常数锐减的原因,也违背多元弱酸逐级电离常数的热力学定义.  相似文献   

5.
任峰  周祖保 《化学教育》2021,42(5):72-76
运用pH传感器和滴数传感器,采取pH滴定法测定了乙酸的电离常数和草酸的二级电离常数,分析了实验误差以及不宜选用此法测定中强酸的电离常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导出了由电位滴定数据求算弱酸电离常数与混合酸组分浓度的通用算式,按Rosenbrock算法设计程序并处理了某些实验数据,得到良好的结果。与处理同类问题的其它方法相比,本法是方便并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测定了脱落酸、3-吲哚乙酸、赤霉素、水杨酸等几种植物激素的电离常数,对比分析了两种测试方法的原理、测试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四种样品的电离常数与文献报道值一致,且测量结果的重现性较好;这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位滴定法可方便地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电离常数.  相似文献   

8.
ICP—AES中基体及操作条件对元素电离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Ca、Cd、Mg、Mn、Zn5种元素电离度在1CP中的垂直空间分布,观察了基体元素及操作条件(正向功率与载气流量)对电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元素的电离度与ICP的激发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基体元素及操作条件对电离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LKB2277Bioactivity monitor微量流动热量计测定卤代乙酸. 脂肪酸在水-乙醇混合溶剂中的标准电离焓,计算了热力学函数.结合文献数据,计算各酸根离子从水迁移到混合溶剂的迁移自由能,并讨论溶剂效应对弱酸电离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0.
李晶  朱岩 《分析化学》2006,34(8):1205-1205
1引言离子色谱已经在环境分析、质量检验、产品测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离子色谱采用的抑制电导检测法测定强酸离子,会有很好的检测信号以及线性,但是对于硼酸根等弱酸离子,由于其电离常数小且电离受淋洗液pH值的影响较大,弱酸离子经过抑制器后检测信号很低。为了能够  相似文献   

11.
任仁 《大学化学》1987,2(4):61-61
我系为环境监测专业四年级学生讲授环境化学课过程中,分三个阶段渗入了一些计算机应用的内容。第一阶段,讲到水体中酸性物质的时候,布置了这样两道题: 1.已知二元弱酸H_2B的两级电离常数K_1,K_2,求算H_2B、HB~-、B~(2-)三种型体的分布系数α随pH值变化的通用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2.
用光度法测定有机试剂的电离常数及摩尔吸光系数虽然已有数种方法可用,但对于相邻两级电离常数差别较小的二元或多元弱酸,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往往存在数学模型或数值计算方面的困难。有的方法实际上是近似方法。还没有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3.
用铁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 1 0个有机酸性磷酸酯的油水分配系数 ,并考察了其取代基效应 (诱导极性效应与空间效应 )。同时报道了有机酸性磷酸酯电离常数 p Ka的测定及 p Ka取代基效应 ,并首次观察到 p Ka测定误差与待测样品浓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风梅  周润亚 《化学学报》1989,47(5):484-486
测知酸碱性物质的微观电离常数, 对全面深入地了解该物质的化学行为及生物活性均很重要, 本文报道了用电位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 测求羟氨苄青霉素在20℃时的微观电离常数.  相似文献   

15.
关于稀释定律的一点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弱酸或弱碱,溶液的电离度与其浓度平方根成反比,即浓度越稀,电离度越大,这个关系式叫作稀释定律,可表示为α=(K/C)~(1/2)。从上式可以看出,当无限稀释时,C→0,则α→∞。很明显,这一结论是不合理的。这说明稀释定律的关系式是有条件的,当无限稀释时,该关系式已不再适用。本文对极稀溶液中一元、二元弱酸电离度的关系式进行了推导。根据所得的新关系式可发现,在无限  相似文献   

16.
常压电离源由于具有简便、高效、无需样品预处理等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纸喷雾电离源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常压电离技术,该技术不仅具有一般常压电离源的特点,同时兼具操作简单、低廉和分离的特性,在食品、药物化合物等的高通量分析方面表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纸喷雾电离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评述,着重阐述了该电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分析性能和应用,介绍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有机一元弱酸弱碱解离常数的新方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是在选定的一对工作波长下测定相同浓度不同pH值的有机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的吸光度,利用所推导的公式作图求得pKa(或pKb)。利用本方法测定了甲基橙、溴甲酚绿、苯酚和苯胺等多种常见的有机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结果十分满意。与传统的单波长分光光度法相比,双波长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欧阳永中  李操  周亚飞  周振 《化学学报》2013,71(12):1625-1632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喷雾萃取电离源(EESI)与LTQ-XL质谱仪耦合,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建立了一种能在无需样品预处理的条件下直接、快速、准确鉴别茅台等八种掺假白酒(混掺水和工业酒精,且通过酒精计调控掺假酒的酒精度与真酒保持一致)的新方法. 同时,利用串联质谱能够对目标组分进行准确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EESI-LTQ-MS检测单个样品的时间小于1 min,且重现性好,PCA区分正确率高达96.5%. 通过设置未知样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此外,还结合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SPI-TOF-MS)对检测谱图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了EESI和SPI两种电离技术在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且两种检测手段具有互补的特点. 为市场上酒类饮品真假的快速鉴别及品质鉴定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方法,对于快速筛选伪劣酒类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4-氯酚(4-CP)、2,4-二氯酚(2,4-DCP)和2,4,6-三氯酚(2,4,6-TCP)为模型化合物,建立了中空纤维膜支载-可忽略损耗液相微萃取法(HF-nd-LPM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同时测定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和电离常数(pKa)的方法。在60 mL正辛醇饱和的样品溶液(1mmol/L NaH2PO4,2μg/mL4-CP、2,4-DCP和2,4,6-TCP)中放入2个支载有0.16μL正辛醇的中空纤维膜萃取装置,静置96 h确保达到萃取平衡。然后将萃取装置取出并用甲醇解吸,经HPLC测定得到萃取到正辛醇中的目标物浓度coctanol。coctanol与样品中目标物原始浓度cwater的比值即为Kow。通过测定模型化合物在不同pH3.0~13条件下的Kow值,并依据化合物的Kow、pKa与pH的关系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即可计算得出模型化合物pKa值。实验表明,本方法测定的三种模型化合物的Kow和pKa值与文献报道值一致。  相似文献   

20.
夏之宁  刘勇  张小川  屈鹏程 《色谱》2001,19(3):219-221
 采用亲和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方法 ,根据“峰漂移”模型 ,通过迁移时间的测定 ,可以获得在水体系中有极低亲和常数的金属络合物的亲和常数。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镁离子 柠檬酸体系和锰离子 酒石酸体系 ,在 pH为 5 .0 1,运行电压为 2 0kV ,缓冲溶液组成为咪唑和醋酸的条件下 ,测定了缓冲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配体后金属离子迁移时间的变化 ,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出它们的亲和常数对数值分别是 3.2 7和 2 .2 8,与文献值较为一致。该方法适用于结合比为 1∶1的金属络合物的亲和常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