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2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彭桓武先生以92岁的高龄和我们永别了.彭先生不仅是国际上闻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洪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1月4日12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朱洪元先生1917年2月出生于江苏宜兴.193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45年赴英留学,在P.布莱凯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宇宙线及基本粒子研究,1948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回到祖国.回国以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3.
<正>1982年我在英国访问工作期间,得到《实验的数学处理》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消息后,给张文裕先生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4.
<正>我在1956年和张文裕先生初次相识,那时我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张先生1956年从美国回国,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我和所里几位同事到他在北京中关村的家里看望他。  相似文献   

5.
王老最后的几个月,病情急剧恶化.每次去医院看他时,心中总被一种不祥的预感所笼罩:难道我们真的要失去王老了吗?11月14日,他在病床上谈到神光Ⅱ工程时,用清晰的语言对我们说:“中国人不应当干得差,靠大家努力!”.12月5日,已十分虚弱的他,又对联合实验...  相似文献   

6.
7.
8.
夏建白 《物理》2005,34(08):611-613
黄昆先生从1951年回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几门课上.1956年3月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的黄昆先生参与了制定这个规划,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建议: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科学技术事业的需要,要尽快培养半导体专门人才.不久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就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 (后改为吉林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和四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从 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中国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  相似文献   

9.
夏建白 《物理》2005,34(8):611-613
黄昆先生从1951年回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几门课上.1956年3月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的黄昆先生参与了制定这个规划,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建议: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科学技术事业的需要,要尽快培养半导体专门人才.不久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就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和四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从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10.
<正>一、第一次见面——对我当研究生的要求1964年初,我参加了科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1964年夏天,毕业分配时,年级主任通知我,考上了科学院原子能所张文裕先生的研究生。我按时报到,根据有关规定,先到农村锻炼一年,从农村回  相似文献   

11.
<正>时光匆匆,转眼间张先生离去我们已经17年了,今年又是张先生诞辰100周年,《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希望我能为纪念张先生写点东西。于是,我重新查阅了我二十多年前对张先生多次访谈的纪  相似文献   

12.
冯端 《物理》2005,34(8):610-611
冯端得悉黄昆先生逝世的信息,使我深感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冯端 《物理》2005,34(08):610-611
得悉黄昆先生逝世的信息,使我深感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李国栋  张寿恭  章综 《物理》1989,18(5):0-0
潘孝硕教授(1910-1988)我们祖国是最早发现和最早利用物质磁性、历史上记载太阳磁现象(黑子)和地球磁现象(极光)资料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指南器(司南)和指南针,并最早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国家.我国的古代磁学是对世界文明有过重大贡献的.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长期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等多种原因,我国科学技术(包括磁学)却落后了.但是,我们的前辈科学家在人数很少、条件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积极?...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国物理学界的前辈、著名光谱学家、本刊顾问、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广增先生。赵先生系河北省安国县人,生于1902年。因病医治无效于1987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赵广增先生于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0年获理学士学位。1936年赴美留学,1939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归国在重庆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授。解放后于1950年任物理系主任,1952年院  相似文献   

16.
朱邦芬 《物理》2014,43(10):684-687
10年前的10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庆祝黄祖洽先生80 寿辰的典礼,这是中国物理学界一次令人难忘的盛会。中国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极其难得地同时坐在黄祖洽先生的两旁,50 多位院士出席仪式向黄先生致敬和祝贺,表明了他的为人、功绩和学问受到大家由衷的尊敬。我在庆典中代表黄先生的母校——清华大学物理系发言,我用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来描述黄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追求,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转瞬间10年过去了,2014年10月2日是黄先生的90周岁大寿。我曾多次问冯世平,北京师范大学准备怎样庆贺黄先生90大寿。在得知黄先生本人不赞成举办任何活动后,我也曾计划约一些同事到时当面向黄先生祝寿。想不到9月8日突然收到北师大的讣告,使我震惊和难过。 黄祖洽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做人的高尚品德,做事业的丰功伟绩,做学问的真知灼见,已载入史册,典范永存!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学》2019,40(2):209-209
<正>张季涛先生,于2019年1月21日1时与世长辞,享年81岁。张季涛先生,男,汉族,1938年1月3日生于陕西高陵,1958年9月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1958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五研究所所长和《应用光学》主编职务,1998年1月退休,正局级,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  相似文献   

18.
都有为 《物理》2021,50(7):480-483
人生的短促缘于岁月无情,人生的永恒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柏儒 《物理》2003,32(2):124-126
李林院士于2002年5月31日因病逝世,与我们永别了.作为与她朝夕相处,共事20余年的晚辈,对于先生的突然离去,心情十分悲痛,对这一事实实在难以接受.为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特以这篇短文追忆与先生一起工作和生活中的往事以及先生对我国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和贡献.李林先生1923年10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40年考取广西大学机械系.目睹日本侵略军飞机的肆虐妄形,她立志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944年大学毕业后,她独自到设在四川成都的航空研究院工作,在那里,她学到和积累了材料和机械方面的知识.1946年7月,她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赴英留…  相似文献   

20.
刘寄星 《物理》2015,44(04):250-252
春节前夕,突然传来沈克琦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悲痛莫名。沈克琦先生是我国物理教育战线的一位主将,更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建设的功臣。他的逝世,使无数北大物理系学子陷入悲痛之中。我是1957 年考入北大物理系的。1958 年底物理系分为物理、无线电电子和地球物理三个系后,沈先生担任物理系负责教学和科研的副主任,在物理系里召开的大会上,第一次听到他关于物理系培养目标的讲话,他细致入微的介绍和儒雅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沈先生曾经给我们年级上过物理光学课,可惜那时我因病休学,无缘受到他的直接教诲。记得在学校学习的六年间,唯一一次与沈先生的个人接触可能是1961 年他找我谈话,询问我对自己所学的热物理专门化1)教学和课程安排的意见。我如实谈了感到课程设置比较杂乱的意见。沈先生耐心地告诉我,这个专门化是为了国防尖端需要新设立的,系里和专门化老师都没有经验,要大家一起摸索,鼓励我们与老师们一起努力,把这个新专门化办好。以后每回到系里办事碰到他,他都会和气地询问有什么问题,并帮助解决。毕业离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基本和沈先生失去了联系,只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受到冲击,和王竹溪先生等一大批老师到江西鲤鱼洲干校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