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1个二维层状结构的铅配位聚合物,[Pb(4-NPA)(H2O)]n(1)(4-H2NPA=4-硝基邻苯二甲酸)。对化合物1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性质以及单晶、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在化合物1中,有机配体4-NPA2-阴离子采用(κ1-κ1)(κ2-κ2)-μ4桥连方式连接了4个Pb(Ⅱ)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链状结构再通过1个羧酸基团形成一个二维无机层结构。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将该化合物在甲醇中进行了剥离实验。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化合物1的块状样品、剥离样品以及分散在甲醇中的样品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2个铜(Ⅰ)的配位聚合物{[Cu2(4-bpo)2(CH3CN)2(PPh3)2](BF4)2}n (1)和{[Cu(4-bpo)(CH3CN)(dppe)0.5]BF4}n (1)(PPh3=triphenyl-phosphine,dppe=1,2-bis(diphenyl phosphino)ethane,4-bpo=2,5-bis(4-pyridyl)-1,3,4-oxadiazole),对其进行了红外、1H NMR、 19F NMR、11B NMR、元素分析等相关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位聚合物12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成为不同的二维超分子的网状结构:在配合物1中,一维链状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成为二维双层结构和二维网络结构;在配合物2中,一维梯形链状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组装成不同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固态发光性能,显示其存在TLCT/MLCT电荷跃迁。  相似文献   

3.
黄廷洪  颜杰  杨虎  曾宪光  阳龑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12):2393-2400
合成了2个铜(Ⅰ)的配位聚合物{[Cu2(4-bpo)2(CH3CN)2(PPh3)2](BF4)2}n (1)和{[Cu(4-bpo)(CH3CN)(dppe)0.5]BF4}n (2)(PPh3=triphenyl-phosphine,dppe=1,2-bis(diphenylphosphino)ethane,4-bpo=2,5-bis(4-pyridyl)-1,3,4-oxadiazole),对其进行了红外、1H NMR、 19F NMR、11B NMR、元素分析等相关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位聚合物12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成为不同的二维超分子的网状结构:在配合物1中,一维链状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成为二维双层结构和二维网络结构;在配合物2中,一维梯形链状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组装成不同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固态发光性能,显示其存在TLCT/MLCT电荷跃迁。  相似文献   

4.
在4-甲基咪唑/三氮唑存在下,利用四氟对苯二甲酸为配体、与Pb(NO32作用,得到了2种配位聚合物{[Pb(tfbdc)(H2tfbdc)0.5]·(4-MI)·(H2O)}n1)和{[Pb(tfbdc)(H2O)2]}n2)(H2tfbdc=四氟对苯二甲酸,4-MI=4-甲基咪唑),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化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配合物1中,铅离子依靠正常的Pb-O键和次级键Pb…O,与7个氧原子配位;tfbdc2-阴离子和H2tfbdc分别采用不同的配位方式桥联铅离子,导致1个具有孔道的三维结构的形成。而4-甲基咪唑和游离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嵌在这三维结构的孔道中。π-π堆积作用的存在增强了1的稳定性。配合物2中,铅离子是位于8个氧原子的配位环境中,tfbdc2-阴离子以螯合和桥联的方式与铅离子作用,导致1个二维层状结构的形成。此外还考察了12的热稳定性和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左琦  马龙飞 《无机化学学报》2023,39(10):1869-1876
采用缓慢挥发溶剂的方法合成了硫原子桥联芳基取代四硫富瓦烯(Ar-S-TTF)与碘的3种电荷转移复合物(1)(I3)·I2、(2)(I5)·I2和(32+)(I3)2,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对其进行了表征。复合物(1)(I3)·I2C2/c空间群,1呈椅式构型。化合物1与碘之间在溶液中和复合物中电荷转移一致。复合物(2)(I5)·I2P1空间群,2呈椅式构型。复合物(32+)(I3)2Pbca空间群,32+呈独特的平面构型。化合物23与碘之间在溶液中和复合物中呈现不同的电荷转移。复合物中聚碘阴离子呈现不同的堆积结构:由I3-或I5-/I2组成的一维链状和I3-/I2组成的二维网格状。  相似文献   

6.
基于二茂铁羧酸配体的镉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茂铁甲酸根FcCOO-(Fc=(η5-C5H5)Fe(η5-C5H4))为主要配体,合成了3个新的配合物[Na2Cd( μ32-FcCOO-)222-FcCOO-)2(CH3OH)2]n (1)、[Cd(phen)(FcCOO-)(η2-FcCOO)(H2O)](phen=邻菲咯啉) (2)、[Cd(Det)(η2-FcCOO-)(FcCOO-)](H2O)2(Det=二乙撑三胺) (3)。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二茂铁甲酸根采用μ32-FcCOO-和μ22-FcCOO-的配位方式将Cd2+和Na+连接成一维无限链状结构。配合物23均为单核结构,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二茂铁甲酸根都采用 FcCOO-和η2-FcCOO-的方式配位。2中phen以双齿螯合形式配位,水分子参与配位,中心镉离子配位数为6。3中Det以三齿螯合形式配位,中心镉离子配位数也为6,但水分子未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反应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3个4d-4f异金属化合物{[LnAg2(QA)4(H2O)5](ClO4)}n(Ln=Nd(1),Tb(2),Eu(3);HQA=3-喹啉羧酸)。用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和粉末衍射分析对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3同构,在bc平面形成二维层结构,抗衡离子ClO4-与二维层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了配合物23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系列二氰根铬与[Cu(cyclam)](ClO4)2反应合成了3个氰根桥联Cr-Cu-Cr三核配合物[Cu(cyclam)][Cr(bpmb)(CN)2]2·4H2O(1)(cyclam=1,4,8,11-四氮杂环十四,bpmb2-=1,2-二(2-吡啶甲酰胺基)-4-甲基苯),[Cu(cyclam)][Cr(bpdmb)(CN)2]2(2)(bpdmb2-=1,2-二(2-吡啶甲酰胺基)-4,5-二甲基苯)和[Cu(cyclam)][Cr(bpClb)(CN)2]2·4H2O(3)(bpClb2-=1,2-二(2-吡啶甲酰胺基)-4-氯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是结构类似的中性三核配合物,均含有氰根桥联的Cr(Ⅲ)-CN-Cu(Ⅱ)-NC-Cr(Ⅲ)连接;磁性研究表明:氰根桥在Cr和Cu离子间传递弱的铁磁耦合作用,基于自旋哈密顿算符Ĥ=-2JCrCuŜCuCr1Cr2)拟合得到它们的磁耦合常数分别是JCrCu=1.53(2) cm-1(1),0.45(1) cm-1(2)和0.73(2) cm-1(3)。  相似文献   

9.
以羧酸配体 2,2''-(1,4-亚苯基双(亚苯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1)和 2,2''-(2,3,5,6-四甲基-1,4-亚苯基)双(亚甲基)双(硫二基)二苯甲酸(H2L2)分别与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 3个配位聚合物:{[Ni(L1)(H2O)4]·2H2O}n (1)、[Zn(L1)(DMA)2]n(2)和[Co(L2)(DMF)2]n (3),其中DMA=N,N-二甲基乙酰胺,DMF=N,N-二甲基甲酰胺。对配合物1~3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3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锯齿形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骨架,且配体均表现为反式构象。此外,对配合物2固态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1个二维层状结构的铅配位聚合物,[Pb(4-NPA)(H_2O)]_n(1)(4-H_2NPA=4-硝基邻苯二甲酸)。对化合物1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性质以及单晶、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在化合物1中,有机配体4-NPA2-阴离子采用(κ~1-κ~1)(κ~2-κ~2)-μ_4桥连方式连接了4个Pb(Ⅱ)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链状结构再通过1个羧酸基团形成一个二维无机层结构。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将该化合物在甲醇中进行了剥离实验。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化合物1的块状样品、剥离样品以及分散在甲醇中的样品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以硫酸镉、叠氮化钠和4-氰基吡啶或3-氰基吡啶为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原位反应分别得到了2个基于硫酸根离子和5-(4-吡啶基)四氮唑(4-Hptz)或5-(3-吡啶基)四氮唑(3-Hptz)配体的,具有三维层-柱状框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即[Cd2(H2O)(OH)(SO4)(4-ptz)]n(1)和[Cd2(OH)(SO4)(3-ptz)]n(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12的结构中,每个镉(Ⅱ)离子的配位数均为6,处于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SO42-和OH-阴离子连接镉(Ⅱ)离子扩展形成碱式硫酸镉的二维无机阳离子层结构[Cd2(H2O)(OH)(SO4)]nn+(1)或[Cd2(OH)(SO4)]nn+(2),相邻的二维无机阳离子层间再通过4-ptz-(1)或3-ptz-(2)进一步柱连接,形成三维层-柱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框架结构。室温下的固体荧光实验表明,在350 nm的光激发下,配合物12分别在481和489 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2.
以硫酸镉、叠氮化钠和4-氰基吡啶或3-氰基吡啶为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原位反应分别得到了2个基于硫酸根离子和5-(4-吡啶基)四氮唑(4-Hptz)或5-(3-吡啶基)四氮唑(3-Hptz)配体的,具有三维层-柱状框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即[Cd2(H2O)(OH)(SO4)(4-ptz)]n(1)和[Cd2(OH)(SO4)(3-ptz)]n(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12的结构中,每个镉(Ⅱ)离子的配位数均为6,处于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SO42-和OH-阴离子连接镉(Ⅱ)离子扩展形成碱式硫酸镉的二维无机阳离子层结构[Cd2(H2O)(OH)(SO4)]nn+(1)或[Cd2(OH)(SO4)]nn+(2),相邻的二维无机阳离子层间再通过4-ptz-(1)或3-ptz-(2)进一步柱连接,形成三维层-柱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框架结构。室温下的固体荧光实验表明,在350nm的光激发下,配合物12分别在481和489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金属单质还原的方法合成了不同取代基的α-二亚胺配体支持的2个硅(Ⅳ)配合物L(SiMe3)2(2)(L=[(2,6-iPr2C6H3)NC(Me)]2)和L'(SiMe3)2(4)(L'=[(2,6-iPr2C6H3)NCH]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1H NMR、红外光谱表征,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构分析表明,构成这2种化合物中心的NCCN骨架呈之字形分布,骨架上三取代的原子接近平面排布。2种硅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都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结构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o1.5(btb)2(nbta)(H2O)2]n(1),[Cd(btb)0.5(nph)(H2O)]n(2)(btb=4,4'-二(1,2,4-三氮唑-1-基)联苯,H3nbta=5-硝基-1,2,3-苯三甲酸,H2nph=3-硝基邻苯二甲酸)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一个二维(3,4)-连接3,4L90拓扑结构,并进一步通过O-H…O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是一个三维(3,4,4)-连接的sqc69网络,它的拓扑符号为(4.82)2(42.82.102)(8.104.12)。此外,还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的热重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醇溶剂中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Ⅱ)(phen)2Br]2[Cu(Ⅰ)4Br6](1)和[Cu(Ⅱ)(phen)2Br]Br·CH3OH(2)(phen=菲咯啉),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分析。1是Cu(Ⅰ)-Cu(Ⅱ)混价态化合物,并通过π-π作用和C-H…Br氢键作用形成了一个超分子网络结构。该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包括2个[Cu(Ⅱ)(phen)2Br]+阳离子和1个[Cu(Ⅰ)4Br6]2-四核阴离子;阴离子中的4个铜原子组成四面体结构,而6个溴原子分别沿铜四面体的6个边桥联铜原子,形成八面体结构。2由[Cu(Ⅱ)(phen)2Br]+、Br-和CH3OH组成,并通过π-π作用也形成了一个超分子网络结构。当它们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时,2仅显示了5.9的DMC转化数,而1中的[Cu(Ⅰ)4Br6]2-阴离子能为甲醇的氧化羰基化反应提供适宜的合成环境,DMC的转化数达到54.7。  相似文献   

16.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结构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o1.5(btb)2(nbta)(H2O)2]n(1),[Cd(btb)0.5(nph)(H2O)]n(2)(btb=4,4'-二(1,2,4-三氮唑-1-基)联苯,H3nbta=5-硝基-1,2,3-苯三甲酸,H2nph=3-硝基邻苯二甲酸)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一个二维(3,4)-连接3,4L90拓扑结构,并进一步通过O-H…O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是一个三维(3,4,4)-连接的sqc69网络,它的拓扑符号为(4.82)2(42.82.102)(8.104.12)。此外,还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的热重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7.
在水热的条件下, 利用四(4-吡啶氧甲基)甲烷(L1)或四(3-吡啶氧甲基)甲烷(L2)、1, 4-萘二甲酸(1, 4-NDC)和d10金属离子发生自组装反应合成了2个化合物{[Cd2(L1)(1, 4-NDC)2]·2H2O}n (1)和{[Zn2(L2)(1, 4-NDC)2]·DMF·3H2O)}n (2)。单晶结构表明化合物1是通过L1配体与一维链[Cd(1, 4-NDC)]n相连构建而成的三维骨架化合物, 而化合物2是一对螺旋链与另外的一维链相互垂直交联而形成二维网络结构。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引入2种不同空间位阻的配体, 研究了辅助配体对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另外, 它们的荧光性质也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3,5-二(吡啶-4-甲氧基)苯甲酸(HL)与芳香二羧酸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Zn(Ⅱ)或Cd(Ⅱ)盐反应得到4个具有3,4-连接多重穿插结构的配位聚合物:[Zn2L2(tdc)]n (1),{[Zn4L4(Hhdc)2]·H2O}n (2),{[Zn2L2(Hhdc)]·H2O}n (3),{[Cd2L2(bdtc)(H2O)]·0.5H2O}n (4)(H2tdc=2,5-噻吩二甲酸,H3hdc=5-羟基间苯二甲酸,H2bdtc=1,4-苯二硫乙酸).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聚合物1~3具有3,4-连接四重穿插的三维网络结构,拓扑符号分别为(4.82)(4.85) (1)、(63)(65.8) (2)和(63)(65.8) (3).4为3,4-连接三重穿插的二维平面结构,拓扑符号为(63)(66).测定了配位聚合物1、34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9.
在醇溶剂中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Ⅱ)(phen)2Br]2[Cu(Ⅰ)4Br6](1)和[Cu(Ⅱ)(phen)2Br]Br·CH3OH(2)(phen=菲咯啉),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分析。1是Cu(Ⅰ)-Cu(Ⅱ)混价态化合物,并通过π-π作用和C-H…Br氢键作用形成了一个超分子网络结构。该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包括2个[Cu(Ⅱ)(phen)2Br]+阳离子和1个[Cu(Ⅰ)4Br6]2-四核阴离子;阴离子中的4个铜原子组成四面体结构,而6个溴原子分别沿铜四面体的6个边桥联铜原子,形成八面体结构。2由[Cu(Ⅱ)(phen)2Br]+、Br-和CH3OH组成,并通过π-π作用也形成了一个超分子网络结构。当它们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时,2仅显示了5.9的DMC转化数,而1中的[Cu(Ⅰ)4Br6]2-阴离子能为甲醇的氧化羰基化反应提供适宜的合成环境,DMC的转化数达到54.7。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Zn4(Hhpa)4(phen)4(1)和{[Cd8(cnam)2(bpy)4(C2O4)6(H2O)8]·2H2O}n(2)(H2hpa=2-羟基间苯二甲酸,phen=菲咯啉,H2cnam=4-氧代-4H-吡喃-2,6-二甲酸,b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荧光、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进行表征。配合物1为环状四核锌结构,相邻的四核锌单元通过ππ堆积作用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基于四核镉单元通过C2O42-离子和cnam2-配体连接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在配合物12中Hhpa2-,cnam2-和C2O42-离子表现了丰富的配位模式。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2的荧光性质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