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浓度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的形状与大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高浓度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混合胶团的形态及大小随浓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相行为,胶团溶液的光散射以及流变性质测量,提出了混合胶团的棒-球转变模型。认为在较高浓度,随浓度增大,混合胶团经历了一个长棒变短,短棒变为球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混合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亚平  赵国玺 《催化学报》1992,13(5):376-381
  相似文献   

3.
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对阿斯匹林碱水解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振民  刘生昆 《应用化学》1997,14(1):110-112
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对阿斯匹林碱水解反应的影响史振民*刘生昆张祝莲巩育军(延安大学化学系延安716000)关键词表面活性剂,阿斯匹林,碱水解反应,胶团,抑制作用1996-05-04收稿,1996-08-12修回阿斯匹林(ASP),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有较...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四种氧杂氟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同电性直链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考察了混合体系中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现象.在吸附层中分子间有明显的互疏作用,在溶液中倾向于各自形成胶团.还讨论了反离子结合度不同对理想混合胶团的组成及cmc的计算的影响,提出了一般的计算式.实验测得这些氧杂氟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胶团反离子结合度.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吸附理论和BET公式—表面胶团的逐级平衡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惕人 《化学通报》1995,(3):30-33,12
从表面胶团的逐级平衡模型出发,并作适当的近似假设,可以导出形式上与BET多层吸附公式完全相同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公式,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文献中表面活性剂吸附研究的某些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反离子对氟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 表面活性及胶团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辰  严鹏  王晨  肖进新 《化学学报》2005,63(4):279-282
通过表面张力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全氟辛酸钠、全氟辛酸铵以及全氟辛酸四烷基铵[C7F15COON(CnH2n+1)4, n=1, 2, 3, 4]的表面活性以及胶团化作用, 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反离子, 特别是反离子大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普通碳氢表面活性剂不同, 反离子对这类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以及胶团化作用有很大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随反离子的增大而下降; 饱和吸附层中平均每个分子所占的面积则大致随反离子的增大而增大. 而表面张力的变化则较为复杂. cmc时的表面张力随反离子的增大先上升(从全氟辛酸铵到全氟辛酸四乙铵)后下降(从全氟辛酸四乙铵到全氟辛酸四丁铵). 通过反离子的空间位阻、疏水性、插入以及电荷屏蔽效应对上述结果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连接基长度对Gemini表面活性剂胶团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导率法和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电离度和扩散系数,并结合DLVO理论研究联接基长度和电解质浓度对胶团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联接基团长度会改变胶团电离度和胶团表面电荷密度,从而影响胶团间的相互作用,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联接基的吸电子能力和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个带电基团的电荷重叠程度;电解质浓度对胶团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在低电解质浓度时,胶团间的相互作用以排斥力为主,不利于胶团的生长;而在高电解质浓度时,胶团间的相互作用以吸引力为主,有利于胶团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用两种方法对各种类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胶团形成的碳氢链部分的标准自由能改变进行了计算: 一种是根据表面活性剂同系物的临界胶团浓度实验数据; 另一种是按照分子结构与碳氢链构象的模型。两种计算结果相符, 说明假设的分子结构与构象模型合理, 首次提供了表面活性剂长碳氢链在水中自卷曲的一种证据。  相似文献   

9.
碳氢与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胶团与囊泡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氢与碳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胶团与囊泡形成丁慧君,戴群英,张兰辉,赵国玺(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北京,100871)关键词囊泡,表面活性剂,胶团形成,负离子结合度,表面活性利用结构简单的表面活性剂代替生物膦脂形成人工囊泡的研究正受到普遍关注[1...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烷基磷(膦)酸萃取剂钠盐NaEHEHP,NaDTMPP,Na2(MEHP)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9以不同比例复配后水溶液胶团的形成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混合胶团的形成使CMC大大降低,分子间在胶团中的相互中弱为,Na2(MEHP)体系〉NaDTMPP体系〉NaEHEHP体系,分子间在表面层的作用小于同体系分子间在胶团中的相互作用,这一结果有利于混合胶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阮科  赵振国  马季铭 《化学通报》2001,64(11):701-706
介绍了吸附胶团的结构特点、影响吸附胶团催化的一些因素和在固体表面上的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催化作用。吸附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形成的缔合结构,它可以是吸附单层、双层、半球形、球形等。吸附胶团和利用接枝等技术在固体表面形成的不溶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某些反应起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反应产率并使反应产物分离变得容易,这将使胶团催化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易水解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与胶团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直链烷基羧酸盐与烷基氯化伯铵两类易水解型表面活性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pH 值、温度、 盐浓度的变化对体系表面性质及胶团形成有较明显的影响.二类体系中相应水解产物的存在均可较大幅度地提高体系的表面活性,但pH 值在碱性范围内的变化仍对羧酸钠的表面性质与胶团形成有明显影响,而烷基氯化铵的表面性质与聚集能力在酸性条件下则主要受盐浓度的影响,而不受pH 值影响.表明这两类易水解体系产生的极性有机物对各自体系的表面性质和聚集能力影响力度不同.考察了温度对易水解类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并利用相分离模型对相应体系的胶团形成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CAB-O-SIL在290.7K和304.2K时自水和1mol/LNaCl溶液中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X100)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Cl的存在也使吸附量增加。运用生成表面胶团的吸附理论处理了实验结果,求得了表面胶团化的平衡常数、表面胶团的平均聚集数、临界表面胶团浓度和表面胶团化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实验表明,随TX100浓度的增大,CAB-O-SIL悬浮液稳定性出现不规则的变化。加入NaCl的效应是使悬浮液的稳定性下降和促进表面胶团的形成。结合吸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涉及表面胶团的颗粒相互作用模型,合理地解释了悬浮液稳定性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兰辉  朱步瑶  赵国玺 《化学学报》1992,50(11):1041-1045
研究了四种氧杂氟表面活性及其与同电性直链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考察了混合体系中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现象.在吸附层中分子间有明显的互疏作用,在溶液中倾向于各自形成胶团.还讨论了反离子结合度不同对理想混合胶团的组成CMC的计算的影响,提出了一般的计算式,实验测得这些氧杂氟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胶团反离子结合度.  相似文献   

15.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棒-球转变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的棒-球转变模型,认为在溶液浓度较高时,随浓度进一步增大,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经历了一个长棒变短、短棒变为球状的转变过程,并通过混合胶团溶液的相行为、光散射及流变性质测定等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从表面胶团的逐级平衡模型出发,并作适当的近似假设,可以导出形式上与BET多层吸附公式完全相同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公式。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文献中表面活性剂吸附研究的某些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界面自组装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贻建苑世领  徐桂英 《化学通报》2004,67(11):813-818,840
主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液/液、气/液和固/液界面的自组装,详细讨论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自组装体系的应用,指出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根据所建议的表面活性剂疏水碳氢基在水溶液中自卷曲的分子构型和碳氢链/水界面自由能降低模型导出了对称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化和表面吸附自由能及疏水自由能公式,计算结果支持上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所建议的表面活性剂疏水碳氢基在水溶液中自卷曲的分子构型和碳氢链/水界面自由能降低模型导出了对称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化和表面吸附自由能及疏水自由能公式, 计算结果支持上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1-萘胺是一种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的探针。利用它的荧光特征波长对环境极性的敏感性,其 logC曲线出现了2个浓度相距较大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对应临界胶团浓度cmc,第二个转折点Ccm则表征胶团结构达到较为密实的临界点。实验发现,Gemini表面活性剂在cmc时仅生成聚集数N较小的聚集体,在浓度从cmc增大至Ccm的区间内,N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