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基于科研引导的拔尖人才全过程培养模式,重点梳理了拔尖班学生在校成果、毕业去向、人才培养满意度等方面内容,明确了学院拔尖计划2.0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是为培养中学化学师资而开设的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多,专业操作技能技巧性强,是培养合格中学师资和后备科研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8):990-990
今年是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化学学院也迎来了她99周年的华诞。百年办学历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培养的近万名莘莘学子,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自豪。目前,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一级学科点和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备完整的化学人才培养体系;有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承担的科研项目数、SCI论文发表数、科研经费等多项核心指标均在全校名列前茅。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学院正努力朝着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一流的创新性、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4.
朱玉军  王香凤  王磊 《化学教育》2018,39(10):55-60
基于学科的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对于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美国6所大学的化学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分析了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要求、教学实践要求等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其培养目标既指向基础教育又指向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化学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三位一体;科研要求注重科学研究态度的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教学实践要求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结合与其相对应的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培养方案,提出了明确并扩展培养目标、提高化学专业课程要求、强化研究方法课程、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等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们将化学和考古学融合构建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通识核心课程考古化学,打破了文、理学科壁垒,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紧密结合的跨学科培养。同时结合开放创新实验、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量身打造个性化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考古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化学、考古学紧密结合的综合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新型文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化学对培养医学院校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数个成功申请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案例,从天然药物结构修饰、生物材料制备、纳米材料制备及药物载体合成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医学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研究方向进行创新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兴趣和团队精神,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课程改革从依据社会需求优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安排授课,学生提前参与科研训练入手等3个方面开展。在授课教师和导师的“双驱牵引”下,逐步渗透、启发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与此同时,学院还建立了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奖励机制,并调整了学生成绩考评模式,进一步保障了科研意识的培养。不但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即将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近化学专业类学生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对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O)"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罗勤慧 《化学进展》2011,23(12):2405-2411
戴安邦先生(1901-1999)是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一生长达70年之久为我国培养无数高质量科教人才,在教学上提出“启发式八则”和“全面教育理论”,影响深远。他在国内开拓配位化学研究领域,建立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了众多学术人才,使我国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倡“基础理论应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应用研究储备资料和积累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发展”是他的科研思想。“崇实,贵确,求真,创新和存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的高尚品德。他身体力行,不辞劳苦,从实际中找课题,在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贡献了一生。他的品德高尚,为后人作出了榜样。为表彰其功绩,被国家授予奖项约20余项。并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化学创新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剖析服务型人才创新不足的原因,明确提出什么是创新型人才。介绍了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实践情况,并从理性认识和教学实践中初步总结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提出以全面开放式本科教学,坚持“五基”教学,实践新的教学质量观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优质资源,创立了"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化学拔尖学生暑期国际科研训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开拓国际化办学模式,汇聚全球优质教育科研资源,提高拔尖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为提升拔尖计划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条件和平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化学实验教学是实现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团队将本院科研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升了实验教学梯度和深度。本文主要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介绍课程建设情况。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该课外科研实验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教改和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实验课程改革。同时,针对课程中的不足,本文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厦门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生科研训练开展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探索如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科研兴趣、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化学》2021,36(7)
计算模拟软件、文献检索和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是培养创新性化学类人才的必备工具。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构筑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模拟毕业论文、科研论文撰写和前沿文献推送等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本科生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特点,以晶体缺陷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前沿科研成果,通过实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融会贯通,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16.
魏朔  李运超  范楼珍 《大学化学》2019,34(10):71-73
扼要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在加强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培养模式(例如加入美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推行连贯式分层次的国际化课程学习、科学训练、综合实践项目,以及开创基于慕课平台的中外合作混合教学等。期望通过总结与反思探索出一种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无机合成化学为例进行了基于专业课程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素质和精神,提升科研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化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北京大学化学基地把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见》等文件作为基地建设的工作方针 ,并把基地建设纳入北京大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总体规划。在指导思想上 ,突出“基础性人才”培养 ,把教学工作作为基地的中心工作 ,努力转变办学思想 ,转变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 ,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在工作思路上 ,以化学学科前沿的科研为依托 ,以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线 ,全面推进基地教学和科研工作 ,1 998年在全国化学基地评估中被评为第一名 ,1 999…  相似文献   

19.
周传政  文欣  席真 《化学教育》2021,42(18):58-60
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化学生物学学科、最早开展化学生物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高校之一。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从2012年开始招收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迄今为止培养了5届共98名毕业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化学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介绍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的基本情况、课程设置、培养特色和目标、育人成效等。  相似文献   

20.
《大学化学》2021,36(5)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倾力办最好的化学本科教育,十年磨一剑,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改革、科教融合、教材建设、国际化教育等多方面、全方位协同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求真务实培养具有突出的化学智慧、化学感悟、化学视野和鲜明川大烙印的化学专业精英和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