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微乳液的异常流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微乳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流变性、粘度、电导和NMR等实验,研究其微观结构.实验表明:在不同水油比范围内有不同结构,在层状结构区也有异常流变性,对此现象有了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2.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正十六烷、正己醇和水所组成的微乳液为对象, 研究盐和pH值对其粘度和流变性的影响, 得出它们在pH值为7时最小, 以及二价盐影响最大的结论, 正好与离子型微乳液结果相反, 为此进行了讨论。并从热效应和电导对其微观结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组成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醇、水和正十六烷组成微乳液,探讨了该微乳液中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及温度对自由能变化的影响,算得了熵变和焓变。  相似文献   

4.
红外光谱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微乳液的水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烷基聚氧乙烯醚(AEO9)/正己醇/正十六烷/水所组成的微乳液,采用红外光谱对水内核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以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谱带, 由高斯分布曲线面积得出不同结构水的含量。只有少量水与表面活性剂结合, 另有部分水束缚于聚氧乙烯链段之间, 这些水与水相中的自由水呈动态平衡。当体系在剧烈振动后, 少量结合水转为束缚水, 静止后又恢复原状。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中的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下形成微乳液的原理和概念,并且按照所应用各种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对其在SC-CO_2下形成微乳液的能力分别进行比较和归纳,为今后筛选和设计在SC-CO_2下形成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相微乳液;盐度扫描;助表面活性剂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微乳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的碳原子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醇)、水和油形成微乳液,用拟三角相图中微乳区的面积确定形成微乳液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油的碳原子数加上醇的碳原子数等于表面活性剂的碳原子数对为微乳液形成最佳条件,也符合BSO规律。  相似文献   

8.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双-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简称AOT), 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代铵(简称CTAB), 在有醇、正辛烷、盐水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多相微乳液。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比、醇的种类、醇的浓度对该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及特性的影响, 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特性参数(最佳含盐量S^*, 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积V^*, 界面张力r~E、盐宽△S等)。这些性质对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三次采油及日用化工上的应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还开展单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和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进行了比较, 得到一些有价值规律, 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甲苯和醇所组成的微乳液,发现醇的烃链上碳原子数直接与热力学函数成线性关系,氧乙烯基团数与自由能、焓以及熵的对数值亦成线性关系。这些结果对研究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光谱、相图、动态激光光散射、同位素示踪、光学显微镜、电导率等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甲苯-水-异丙醇体系微乳液的形成过程,发现微乳液粒子大小均一,形态一致,其尺寸比低分子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微乳液粒子大得多.醇分子插入到油水界面,改变了两相界面结构,促使微乳液的生成.电导率测定表明所形成的微乳液区均为水包油结构,即使在富含甲苯区域,亦不会有油包水的反相胶束形成.  相似文献   

11.
非离子型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Ⅲ:盐类和PH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十六烷、正已醇和水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向界面层转移时的体系Gibbs函数变化,并从热力学关系式得出焓和熵的变化关系.本文研究了相中不同盐类和PH值对这些热力学函数的影响,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与盐类中阳离子价数和PH值都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渗滤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电导现象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正己醇、煤油和水所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从渗滤作用来比较EMT、EMTDD和BW三种理论, 发现在水油比较低的情况下, 本体系符合EMT理论。这表明微乳液在电场下是独立球体, 不随电解质浓度和性质而变。还从研究不同温度下的电导而求得活化能, 发现为负值, 从中讨论了离子跃迁规律。  相似文献   

13.
阴离子型微乳液的电导行为及其溶液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荣  李干佐 《化学学报》1987,45(1):55-58
根据电导测量,研究了属于W/O→双连续→O/W一类微乳液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辛烷/水体系的溶液结构.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对微乳液导电行为的贡献,以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含量、油含量对微乳液溶液结构的影响.微乳液的导电行为在W/O子区域中主要是由于SDS阴离子和在O/W子区域中是由于Na离子的影响.在双连续区(IZ)中SDS阴离子和Na阳离子都能影响导电行为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有助于形成O/W微乳液,而助表面活性剂和油含量都增加有助于于形成W/O微乳液.  相似文献   

14.
杨望生  赵国玺 《化学学报》1985,43(8):705-711
本文研究了具有双烃链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表面和液相性质、。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琥珀酸二己酯磺酸钠[简写为(C6)2SNa],正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氯化二正辛基羟乙基甲基铵[(C8)2NCl]和氯化辛基羟乙基二甲基铵[C8NCl]。为了增加复合物的溶解度,在铵基上引入了羟乙基。测定了表面张力-浓度关系,用GIBBS公式计算表面吸附量和吸附分子面积。结果表明,由于正、负表面活性离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所研究的两种混合物体系的表面活性远高于单独的表面活性剂。在等摩尔混合和离子强度0.1mol/kg情况下,(C6)2SNa-(C8)2NCl体系的吸附层组成是对称的(摩尔比为1:1),且在临界胶团浓度(cmc)以上析出新相,表明此cmc实质上是复合物的溶解度;而(C6)2SNa-C8NCl体系的吸附层为不对称组成(摩尔比非1:1),在cmc以上可能形成相当大的胶团,两种体系混合溶液的起泡性有极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多极性基有机添加物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雾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锦屏  顾惕人 《化学学报》1995,53(10):958-960
测定了甲酸、乙酸、草酸、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和葡萄糖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水溶液雾点的影响。低级脂肪酸和醇能使雾点升高, 升高的程度随酸或醇的碳氢链的增长而增加。但若在增加分子碳氢链长或碳氢部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羧基或羟基, 则雾点升高的效应将受到抑制。当极性基数目较多时, 可导致雾点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张文敏  朱瑶 《化学学报》1990,48(8):737-741
在无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胶乳, 发展了应用表面张力计测定吸附等温线的连续平衡法, 得到不同盐浓度下聚苯乙烯胶乳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等温线, 它们属于Giles分类的L2 型或L1 型, 采有两阶段吸附模式讨论了吸附机理, 吸附层结构及等温线类型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芳香反离子与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敏  黄建滨  肖进新  何煦   《化学学报》2000,58(11):1358-1364
用紫外吸收光谱的方法研究了多种芳香反离子与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对芳香反离子的吸收光谱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芳香反离子结构的细微变化可导致光谱特性显著不同。这被解释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与芳香环之间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阳离子-π相互作用需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芳香反离子具有合适的相对位置与距离。通过测定各混合体系的吸附量证明,不同的芳香反离子在胶团表面有不同的排列方式。NMR的实验结果支持了上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