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于晶杰  肖志国  宁桂玲 《发光学报》2013,34(12):1561-156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荧光体Ba10(PO44(SiO42:Ce3+和Ba10(PO44(SiO42:Eu2+,研究了两种荧光体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两者都呈现较强的宽带激发特征。根据同种基质中Eu2+和Ce3+两种离子光谱特征的相关性,通过测得的Ba10(PO42(SiO42基质中Ce3+的光谱数据估算了Ba10(PO42(SiO42:Eu2+中Eu2+的斯托克斯位移(ΔS)和激发能量,估算结果与Ba10(PO42(SiO42:Eu2+样品的光谱分析结果十分吻合。Ba10(PO42(SiO42:Eu2+可以同时被紫光和蓝光激发,发出偏白的绿光,可用作白光LED的荧光粉。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得双峰可调节本征半导体发光BaZn2(BO32:Eu3+荧光粉,此类荧光粉在300~400 nm的紫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在37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该荧光粉产生了两个宽带的发射峰,分别位于550 nm和615 nm处。并且,在395 nm的紫光激发下,荧光粉会由于Eu3+离子的5D07F2电偶极跃迁产生一个位于615 nm的强宽发射峰,这表明Eu3+离子占据了反演对称中心的位置,取代了BaZn2(BO32中部分的Ba2+离子。当Eu3+的摩尔分数达到10%时,发生浓度猝灭。在不同浓度的Eu3+离子的掺杂下,BaZn2(BO32:Eu3+荧光粉的发光从黄色延伸到红色,实现了荧光粉的色度可调。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步法成功合成了单一基质双光色Ba_(10-x)(PO_4)_4(SiO_4)_2∶xEu~(2+)荧光粉,研究了稀土离子占据不同的晶格格位对荧光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法合成的荧光粉发射光谱由414 nm的蓝光波带和504 nm绿光波带两种光色组成,而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制备的荧光粉只有504 nm处的绿光发射。荧光粉发光性能与Eu~(2+)离子在磷灰石晶体结构中占据的晶格位置关系十分密切。两步法荧光粉双光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第一步氧化气氛合成过程中Eu~(3+)离子取代了基质结构中的BaⅠ和BaⅡ两个格位的Ba2+离子;在第二步还原过程结束后,Eu~(2+)离子仍然占据着两种格位,从而形成了两种具有不同配位环境的发光中心。此外,双发射峰的相对强度能够通过Eu~(2+)离子对BaⅠ格位的取代率而调节,进而实现光谱的调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温固相法,以CaCO3 (A.R)、BaCO3 (A.R)、H3BO3 (A.R)和Eu2O3 (99.99%)为原料制备了Ba2Ca(BO3)2∶Eu2+绿色发光材料,测量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发光特性及色坐标等。Ba2Ca(BO3)2∶Eu2+材料的激发光谱覆盖200~500 nm的紫外-可见光区。在40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材料的发射光谱为一主峰位于537 nm的非对称宽谱,对应于Eu2+的4f65d1→4f7特征跃迁。研究发现,随Eu2+掺杂浓度的增大,Ba2Ca-(BO3)2∶Eu2+材料的发射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发射强度对应的Eu2+掺杂摩尔分数为2%。造成发射强度下降的原因为浓度猝灭,其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依据晶格常数及实验光谱数据,得出临界距离Rc分别为2.64 nm和2.11 nm。随Eu2+掺杂浓度的增大,Ba2Ca(BO3)2∶Eu2+材料的色坐标变化微小。计算得到Ba2Ca(BO3)2∶2%Eu2+的转换效率约为72%。  相似文献   

5.
以Eu2O3、NH4H2PO4、BaCl2·2H2O、BaCO3为原料,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Ba5(PO43Cl:Eu2+荧光粉。用XRD衍射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试样品的物相结构和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Ba5(PO43Cl:Eu2+为单相,在245~425 nm范围均有较大吸收,具有最强峰在435 nm的窄带发射。该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受Eu2+浓度的影响较大,其发光随着Eu2+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当Eu2+摩尔分数为3%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6.
王雪  田莲花 《发光学报》2011,32(11):1109-1114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得一种新型荧光粉Na4Ca3(AlO2)10∶Eu2+,Mn2+。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质分别由X射线衍射谱和荧光光谱来表征。在Na4Ca3(AlO2)10∶Eu2+的激发光谱中出现了Eu2+的f-d跃迁吸收带;在发射光谱中,出现蓝光发射,峰值位于441 nm。当在Na4Ca3(AlO2)10∶Eu2+中掺杂Mn2+时,发生了Eu2+→Mn2+的能量传递,在542 nm处出现了Mn2+的发射峰。在Na4Ca3(AlO2)10∶Eu2+,Mn2+中,随着Mn2+浓度的增加,Eu2+粒子的发射强度减弱,而Mn2+粒子的发射强度增强,且Eu2+离子发射的衰减时间缩短,同时色度由蓝光移向白光。  相似文献   

7.
以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Gd1-xEuxAl3(BO3)4:Eu3+纳米荧光粉。使用XRD分析确定了样品的物相,并根据谢乐公式计算出其微晶的纳米粒度。采用了“粉末悬浮法”以甘油为分散介质,在RF540荧光光度计上测试了纳米晶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GdAl3(BO3)4基质本身发光,GdAl3(BO3)4:Eu纳米荧光粉表现了Eu3+的特征发射光谱,其中最强峰为5D07F2发射,表明晶体结构中没有对称中心格位。实验表明在GdAl3(BO3)4:Eu纳米晶荧光粉中,存在Gd3+对Eu3+发光的基质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9.15La0.9(PO4)7∶0.05Eu2+,yMn2+和Ca9.3La0.8(PO4)7∶0.05Eu2+,yMn2+系列荧光粉。通过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证实Eu2+、Mn2+之间存在能量传递,且增大Mn2+的掺杂浓度,获得了从青光(绿光)到白光变化的荧光粉。材料的热稳定性显示Eu2+的两个不同颜色的发射峰表现出不同的温度猝灭行为。Ca9.15La0.9(PO4)7∶0.05Eu2+,0.35Mn2+的色坐标接近标准白光且色温与太阳光相近,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还原气氛下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Ba3.982-x(Si3O8)2∶0.008Eu2+,xCe3+,0.01Dy3+系列样品。光谱分析表明,Ce3+进入到晶格中将取代不同Ba2+格位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光中心。通过Ce3+→Eu2+的能量传递,得到了一系列发光颜色可调、余辉颜色为绿色的长余辉发光材料。Ce3+的掺入可以增大样品的余辉强度但是同时缩短了样品的余辉时间。热释光谱的分析表明,Ce3+的掺入可以同时增加浅陷阱T1和深陷阱T3的数量,深陷阱对载流子的再捕获效应导致了样品余辉强度的增大和余辉时间的缩短。  相似文献   

10.
李盼来  王志军  杨志平  郭庆林 《物理学报》2011,60(4):47804-047804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3Tb(BO3)3和Ba3Tb(BO3)3 ∶Ce3+两种绿色荧光粉,并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质.Ba3Tb(BO3)3材料呈多峰发射,发射峰位于439,493,547,589和629 nm,分别对应Tb3+5D关键词: 白光LED 3Tb(BO3)3')" href="#">Ba3Tb(BO3)3 3+')" href="#">Ce3+ 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温固相法于弱还原气氛中制备了Ba1-xCaxMgSiO4:Eu2+(x≤0.15)发光材料,测量其光谱特性,分析Ca2+掺杂对该发光材料光谱的影响。XRD图谱研究表明:Ca2+在BaMgSiO4基质中极限溶解度x=0.075。发光性能研究表明,当Ca2+掺入量从0增加至0.05时,最强发射峰从498nm蓝移至450nm,在掺入量为0.075时,激发和发射强度达到最强,而随着Ca2+掺入量的增加激发光谱的形状也发生变化。从Ca2+取代不同点阵位的Ba2+,并结合晶体场强度的变化讨论了光谱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1.97Ca1-x(B3O6)2∶Eu2+,Mnx2+(x=0,0.03,0.06,0.15)荧光粉,研究了其相组成与荧光特性。结果表明,样品具有单相Ba2Ca(B3O6)2晶体结构。Eu2+同时占据Ba2+格位和Ca2+格位。在317 nm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Eu2+辐射出峰值在450 nm附近的宽谱蓝光。通过能量传递作用,Mn2+辐射峰值为600 nm左右的宽谱红光。蓝光和红光叠加形成色坐标为(x=0.371,y=0.282)的近白光发射。样品的激发光谱分布在250~400 nm的波长范围,有望在紫外激发的白光LED中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Ba2SiO4荧光粉中Ce3+和Eu2+的光谱性质和能量传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Ba2SiO4:Ce3 ,Eu2 .测量了它们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观察到了Ba2SiO4中Ce3 对Eu2 发光的敏化现象,发光的敏化作用缘于Ce3 和Eu2 之间的高效无辐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4.
Y(PV)O_4:Eu~(3+)荧光粉表面包覆Y(OH)_3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晔  王涛  王海波 《发光学报》2010,31(6):821-825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对Y(PV)O4∶Eu3+荧光粉进行表面包膜处理,获得了表面均匀包覆Y(OH)3膜层的Y(PV)O4∶Eu3+荧光粉。用SEM、XRD等手段对其表面形貌、晶格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Y(PV)O4∶Eu3+粉体表面均匀包覆Y(OH)3膜层后,Y(PV)O4∶Eu3+的晶格结构、发光性能没有改变,亮度较未包覆的荧光粉有较大提高,且没有发生色坐标偏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种适于近紫外光激发,发射绿光的Ba2B2P2O10∶Eu2+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质.Ba2B2P2O10∶Eu2+材料的发射光谱为一峰值位于522 nm的非对称单峰宽谱|监测522 nm发射峰,所得激发光谱覆盖300~450 nm,主峰位于381 nm,为Eu2+的5d→4f跃迁特征激发谱带.利用van Uitert公式计算了Eu2+取代Ba2B2P2O10中Ba2+时所占晶体学格位,得出507 nm和542 nm发射峰分别归属于八配位和六配位的Eu2+发射.研究发现,Eu2+浓度对Ba2B2P2O10∶Eu2+材料的发射强度有影响,并判断出Eu2+在Ba2B2P2O10中发射的自身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冯文林  李铁  陈志  张盈  曾超  杨蕾 《发光学报》2011,32(11):1143-1146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红色荧光粉Gd2-xEux(MoO4)3,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光谱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分析,讨论了不同掺杂量下合成的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Gd2-xEux(MoO4)3红色荧光粉的三处激发峰分别位于394,465,534 nm。发射光谱中在589 nm和613 nm处有很强的发射峰,其中最强发射峰位于613 nm左右,与Eu3+5D07F2跃迁对应。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加,所合成的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在三组实验结果中,Gd1.4Eu0.6(MoO4)3(x=0.6)的发光强度最强。  相似文献   

17.
胡冰  洪广言  甘树才  孔丽 《发光学报》2009,30(5):601-605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Y1-x-yEuxGdyTaO4荧光体,经过XRD证明产物为纯相的M'型YTaO4结构。通过对样品的光谱测试表明,TaO3-4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Eu3+,起着一定的敏化作用。掺入少量Gd3+对YTaO4 : Eu的发光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用147 nm的真空紫外光激发样品时,样品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其主发射峰位于612 nm,具有较好的色纯度。  相似文献   

18.
张莉  邱克辉  鲁雪光  赵昆  尚进 《发光学报》2012,33(11):1219-1223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1-x-yBax)3Al2O6∶3yEu2+红色荧光材料,通过XRD、荧光光谱和热稳定性测试分析,分别研究了Eu2+、Ba2+掺杂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XRD测试结果表明,在1 200℃保温3 h条件下合成了具有立方晶体结构、空间群为Pa3的Sr3Al2O6纯相样品,Eu2+、Ba2+的掺入并没有改变其基质晶格的结构类型。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u2+的摩尔分数为4%时,(Sr0.98-yBa0.02)3Al2O6∶3yEu2+样品的发射峰最强,Ba2+的掺入使样品的发射峰发生红移而发射强度降低,且随Ba2+浓度的增加红移越发明显。此外,Ba2+的掺杂提高了Sr3Al2O6∶Eu2+样品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细凤  夏威  肖志国 《发光学报》2009,30(3):405-408
固相法制备了碱土金属铝酸盐荧光粉CaAl12O19 : Eu,Mn,测试了样品的XRD及激发与发射光谱,对样品的结构及其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且考察了灼烧温度及Eu3+的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对Eu3+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该荧光粉能被波长短于550 nm的蓝绿光以及紫外和近紫外光激发,其发射光谱峰值在590,615,645,657 nm,其中前两个为Eu3+的特征发射,后两个为Mn4+2E-4 A2跃迁发射。该荧光粉的最佳烧结温度与时间分别为1 550 ℃和4 h,Eu3+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11%左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白光LED用NaGd_(0.95-x)(WO_4)_2∶0.05Eu~(3+),x Bi~(3+)(x=0,0.02,0.04,0.06,0.08)和NaGd_(0.95-y)(WO_4)_2∶0.05Eu~(3+),y Sm~(3+)(y=0,0.01,0.02,0.03,0.04)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物相结构、颗粒形貌以及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少量离子掺杂对NaGd(WO_4)_2的晶体结构影响较小,样品均为四方晶系、白钨矿结构的纯相;颗粒形貌呈四方盘状,且粒度均匀,分散性良好,Bi~(3+)或Sm~(3+)的引入使颗粒尺寸由原来的4μm分别增加至5μm和6μm。该系列荧光粉均可被近紫外光(394 nm)有效激发,其最强发射峰位于614 nm处,归属于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掺杂适量的Bi~(3+)或Sm~(3+)可有效提高NaGd_(0.95)(WO_4)_2∶0.05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红光的色纯度,其中Sm~(3+)的引入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