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麦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直接形成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普通小麦品种“济南177”幼胚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游离原生质体,培养在附加有1mg/12,4-D和500mg/1水解酪蛋白(CH)的NMB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直接分裂成为体细胞胚。生长至1.5—2mm大小的体细胞胚在无激素的MB固体培养基上直接发育成为完整再生小植株。  相似文献   

2.
大豆原生质体经体细胞胚再生植株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的未成熟子叶游离的原生质体,以Gelrite bead法包埋,培养在大豆根瘤产物(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尿囊素、尿囊酸等)为主要氮源的ZSP培养基中,形成了胚性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在体细胞胚分化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体细胞胚,并进一步诱导出再生植株,进入正常发育而开花。  相似文献   

3.
小麦原生质体培养——高频率的细胞团形成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还原态氮的含量及变換使用不同水平的2,4-D,从普通小麦的成熟种子诱导建立了胚性愈伤组织无性系,随后又从中诱导出了适合悬浮培养的松脆愈伤组织,并建立了悬浮系。由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培养于KM8P等几种培养基中,获得了大量的再生细胞团。变换使用不同的培养基使细胞团进一步发育,形成了致密的或颗粒状的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以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的途径形成了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4.
人参花粉植株的诱导及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参花药培养已连续四年(1981—1984年)得到了花粉植株,并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人参花药对培养基的适应较广,在MS等6种基本培养基上都得到了愈伤组织;低温预处理能明显提高诱导效果;已筛选出愈伤组织诱导率高的培养基配方,再生植株的分化比较困难,在100多种分化培养基配方中筛选出16种能分化再生植株的配方,分化率高的可达6.8%。经二年多16次继代培养,建立了能保持良好分化能力的体细胞无性系。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水中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和6-芐基腺嘌呤(6-BA)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溶剂热还原法,以乙二醇和FeCl3·6H2O作原料,合成出形貌均一、分散性好、稳定性佳的磁性Fe3O4亚微米球,作为固相萃取材料,以静电吸附作用可以富集水中残留的2,4-D、NAA、6-BA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样经调节pH值和固相萃取净化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0.1 ~10 mg/L范围内响应和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2,4-D、NAA、6-BA的检测限分别为0.06、0.02、0.04 mg/L.在测定的自来水、河水和湖水3种水样中,添加回收率范围为73.20% ~87.21%,相对标准偏差为1.11% ~7.52%(n=3),为水中的2,4-D、NAA和6-BA残留监控提供了简单、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Genetic engineering of soybean is limited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of regeneration of plants via in vitro culture. Here we report that a method of obtaining somatic embryos and regenerated plants of soybean has been developed. It is achieved by culturing immature cotyledons of soybean on modified Murashige-Skoog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either napthalene acetic acid (NAA) or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 High induction frequencies of 85% and 94% are reached by using 10mg/l NAA and 5mg/l 2,4-D, respectively. A number of regenerated plantlets of soybean are transplanted to sterilized soil and grown into 15 full plants in pots.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从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体细胞胚和再生成熟植株的试验结果。从悬浮细胞制备的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了再生小植株;而从胚性愈伤组织直接制备的原生质体,经培养已再生了成熟植株,后一条途径为其他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还对有关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一个简单有效的豆科植物转化再生实验系统。百脉根(品种:里澳)子叶外植体,被含非致瘤性Ti质粒载体的根癌农杆菌感染。该载体带有一个嵌合的npf-Ⅱ基因和一个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在合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有40%的外植体在3周内出芽。长大的芽可在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并移栽成活,开花结实。从一个切块得到了16个抗性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的胭脂碱检测、NPT-Ⅱ活性检测及DNA分子杂交实验及种子后代的胭脂碱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整合到百脉根基因组上,获得表达并能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传递。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线GPC-GC/MS技术测定苹果中2,4-D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正己烷振荡提取试样中2,4-D,正丁醇-H2SO4溶液衍生化,通过在线GPC-GC/MS系统自动完成从GPC净化、浓缩到GC/MS分析。该方法中2,4-D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7.9%~99.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8.1%。方法的检测限为0.005 mg/kg。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外源激素和外植体对风信子花芽和营养芽再分化的控制。其结果为:(1)对花瓣外植体来说,培养基中附加2,4-D只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附加6-BA能诱导营养芽;附加玉米素能诱导直接再分化花芽。(2)在附加玉米素的培养基上,花瓣和花茎外植体能直接再分化花芽;幼叶和鳞片只能诱导再分化营养芽。(3)在附加玉米素的培养基上,从花瓣外植体再分化的花芽上分离的花瓣可以继续再分化花芽;从花瓣外植体再分化的营养芽上分离的叶切段只能诱导再分化营养芽。结果表明,对于诱导风信子外植体直接再分化花芽来说,培养基中附加玉米素和外植体必须取自花器官是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 Breit)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叶半夏叶片分离到大量、具活力的叶肉原生质体,采用无机盐、激素、蔗糖浓度不同的液体和固体双层培养基培养。4—7天内原生质体出现第一次分裂,分裂频率为3—8%,3周后形成80—100个细胞的细胞团,转入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月后将形成1—2mm直径的愈伤组织再转入固体分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先增殖、生长,3—4周后分化出绿芽和小苗,再1月后,由原生质体再生的半夏小植株已长至6—10cm高。半夏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发生途径有器官型和胚状体型两种方式。比较和讨论了悬浮培养、双层培养和组份浓度差液-固体双层培养对原生质体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毛白杨的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是我国华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林木,从毛白杨无菌苗分离得到的叶肉原生质体在改良的KM8p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浅层培养,7天后开始第一次细胞分裂,1O天时分裂频率可达20%左右,随后形成大量的细胞团和愈伤组织,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激素浓度,愈伤组织呈黄绿色并逐渐变得紧密,当这种愈伤组织转到附加玉米素和吲嗓乙酸或者萘乙酸的MS培养基上时,培养4—5周后开始有芽的分化,待芽伸长后从基部切下转到无激素的1/2MS培养基上,即长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3.
实验发现,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经紫外光转化后与KMnO4在H2SO4介质中反应可产生化学发光。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2,4-D光降解产物进行分析,推断光降解主要生成了多酚类降解产物,如2-氯对苯二酚(CHQ)和4-氯邻苯二酚等。化学发光光谱研究发现,2,4-D经紫外光转化后,与KMnO4反应的发光波长为690 nm,与2,4-D的典型降解产物CHQ的化学发光光谱一致。此发光现象是氧化还原过程中生成的Mn?吸收反应所释放出的化学能成为激发态,再返回基态时产生的特征辐射峰。该反应体系可用于2,4-D的检测,当2,4-D浓度在0.01~10 mg/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μg/L。  相似文献   

14.
植物形成愈伤组织的激素调节与核酸及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绿豆子叶切段培养在Miller培养基上附加或不附加生长素和激动素,研究了受伤和激素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作用.实验证明绿豆子叶切段必须有生长素和激动素才能形成愈伤组织.25S和18S的RNA明显增加。对照子叶切段比形成愈伤组织的切段中自由氨基酸的含量多,而结合氨基酸的情况相反.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的含量在两种组织中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形成愈伤组织的切段中羟脯氨酸和脯氨酸含量的比例却大大超过对照。  相似文献   

15.
用我们实验室自制的电容放电式电激仪,成功地把质粒pLGVneo2103上的NPTⅡ基因导入两个水稻品种(籼稻品种三二矮和粳稻品种农虎6号)的种子胚细胞中,在含有100μg/ml Km的MS培养基上选择出抗性愈伤组织,并由此通过体胚发生途径再生出转基因植株,NPTⅡ检测和DNA分子杂交证实外源基因已在上述转化体中得以稳定的整合和表达.  相似文献   

16.
桑树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取花粉发育为单核至单核靠边期的花药,接种于脱分化培养基,28℃黑暗培养15日,后每日用2000 Lux光照12h,35日后形成胚状体,其诱导率可达13.6%;当胚状体长至3mm,颜色开始转绿后转移至分化培养基,分化绿苗率可达37.21%;在苗高2—3cm时于基部切下,置发根培养基处理2—4日后转移至无激素培养基培养,发根率可高达95%以上;胚状体的染色体数均为单倍体(n=14),经植株幼叶染色体鉴定,成功地获得了桑树单倍体值株。  相似文献   

17.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对水中2-甲-4-氯和2,4-滴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C-NCI MS)测定水中2-甲-4-氯(MCPA)和2,4-滴(2,4-D)2种酸性除草剂的分析方法.水样经过Oasis HLB柱萃取后,进行五氟苄基溴(PFBBr)衍生化,用2,4-二氯苯乙酸(2,4-DCPA)作内标进行定量分析,并以2-甲-4-氯丙酸(mecoprop)作回收率指示物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mecoprop、MCPA和2,4-D在5、100、200 ng/L 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在82% ~135%范围内,RSD在1.3% ~9.3%范围内,在1 ~200 μ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大于0.997,MCPA、2,4-D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60、0.45 ng/L.2007年11月采用GC-NCI MS方法对南方地区某河流中的MCPA和2,4-D含量进行调查,其质量浓度分别不大于19.4 ng/L和6.2 ng/L,监测结果表明,该河流水质没有受到MCPA和2,4-D酸性除草剂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用低浓度类似于植物生长激素吲哚乙酸的合成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处理小麦根部能诱发瘤状结构(类根瘤),结瘤小麦植株生长不受2,4-D处理影响。这些类根瘤可被从热带豆科植物毛萼田菁(Sesbania rostrata)茎瘤中分离的耐氧茎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侵染,使类根瘤内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内有大量菌体增殖,有茎瘤固氮根瘤菌拓殖的类根瘤不仅能还原乙炔,而且还能将固定的氮素转移给植株,向结瘤小麦提供16—23%的氮素。  相似文献   

19.
高等植物根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由12种植物,其中包括8种豆科植物(绿豆、黑绿豆、大豆、豌豆、木豆、蚕豆、苜蓿和胡卢巴)和4种十字花科植物(油菜、本油菜、甘兰和白芥)的萌发种子的幼根分离得到了根原生质体.根原生质体在培养中表现出活跃的分裂能力.除了在木豆和蚕豆中仅观察到细胞分裂外,其余10种植物的根原生质体均形成了愈伤组织。其中苜蓿根原生质体通过形成胚状体再生了植株,而油菜和甘兰的根原生质体通过愈伤组织诱导成芽也再生了植株,由此证明了根原生质体的全能性.这为那些在分离或培养原生质体方面仍存在困难的植物种提供了另一可供选择的系统.本文还讨论了这一系统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2,4-D为模板分子,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Gr/CH_3NH_3PbI_3纳米复合材料为载体,2,4-D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采用聚合法合成,并以此印迹膜构建光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流-时间法(I-t)对蔬果中2,4-D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2,4-D在浓度范围为1.0×10~(-9)~2.0×10~(-6) mol·L~(-1)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I_0-=3.8536+0.016C_(2,4-D),相关系数R~2=0.9993,检测限为2.0×10~(-10 )mol·L~(-1)(S/N=3)。该传感器对2,4-D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现性和稳定性。方法实现了蔬果样品中痕量2,4-D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