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珊  张粟  李晓东  刘爽  李成宇 《化学通报》2022,85(12):1466-1474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Mn4+单掺及Mn4+ - Zr4+共掺杂ScTaO4发光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顺磁共振(EPR)以及光致发光光谱(PL)等手段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形貌、锰离子价态以及光致发光性质等。详细研究了掺杂Mn离子的价态、Mn离子发光的浓度猝灭和温度猝灭机理。研究发现Mn掺杂的ScTaO4荧光粉在655 nm处有较强的深红色发光,该发射来自Mn4+的2Eg → 4A2g跃迁。当Sc1-xTaO4: xMn4+中Mn4+离子掺杂浓度x为0.005,此时发光强度最大。Mn4+、Zr4+共掺不仅能有效提高Mn4+的发光强度而且可以减小其温度猝灭效应。Zr4+共掺杂造成的发光特性改变,为新型Mn4+掺杂荧光粉的设计和发光性能的调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由Ca-α-SiAlON:Eu2+(α相)和β-SiAlON:Eu2+(β相)两相组成的Ca0 25-xSi9.9 Al2.1O16 N14.4:xEu2+系列荧光粉,研究了Eu掺杂浓度及烧结条件对其物相组成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 MPa氮气气氛下,1700℃保温1h的产物中α相质量分数随x值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于x =0.025时达到最小值27.0%;产物中α相含量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900℃时达到55.2%.此体系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强度与α相含量成正比例关系,且发射峰位置随α相含量增多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3.
新型双钼酸盐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白光LED用双钼酸盐红色荧光粉,利用XRD,F-4500等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荧光粉可以被近紫外光(396 nm)和蓝光(466 nm)有效激发,发射峰值位于615 nm(Eu3+离子的5D0→7F2跃迁)的红光;而且在钾铕双钼酸盐荧光粉KEu(MoO4)2中引入适量的钨酸能加强其发光强度,而不改变样品的发射光谱的形状和发射峰的位置。此外,在确定WO24-/MoO42最佳比值的前提下,文章还详细探讨了碱金属离子相互置换对样品发光性能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由Ca-α-SiAlON:Eu2+(α相)和β-SiAlON:Eu2+(β相)两相组成的Ca0.25-xSi9.9Al2.1O1.6N14.4:xEu2+系列荧光粉,研究了Eu掺杂浓度及烧结条件对其物相组成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 MPa氮气气氛下,1700℃保温1 h的产物中α相质量分数随x值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于x=0.025时达到最小值27.0%;产物中α相含量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900℃时达到55.2%。此体系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强度与α相含量成正比例关系,且发射峰位置随α相含量增多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法合成前驱体,后经热处理方式制备不同晶相的LaBO3∶Eu^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子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硼酸用量、热处理温度及初始溶液pH等对晶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样品具有单斜结构、正交结构及单斜和正交两相混合结构。适当的硼酸用量、较高的热处理温度及较高的初始溶液pH值易于获得正交结构的荧光粉。红外光谱显示:pH值和硼酸用量影响前驱体成分,热处理温度影响晶相的转变。SEM结果显示:LaBO3∶Eu^3+荧光粉的晶粒尺寸随着pH值的增加逐渐减小,与XRD计算结果相一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正交结构的LaBO3∶Eu^3+发光粉具有较高的紫外吸收和较为纯正的红色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6.
以Sm3+作为激活剂,Bi3+作为辅助激活剂,采用水热法合成Ca1-x-ySmxBiySi O3前驱体,然后在1 100℃焙烧得到系列橙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及其发光性质进行分析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产物都为三斜晶系结构的Ca1-x-ySmxBiySi O3和四方结构的方石英Si O2共熔体。在405 nm近紫外光激发下,产物的发射光谱由3个峰组成,发射峰值位于566、606和650 nm处,分别归属于Sm3+的4G5/2→6HJ/2(J=5,7,9)跃迁。产物的激发光谱在405 nm有很强的发射带,与近紫外LED芯片匹配。随着Sm3+掺量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Sm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3%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当Bi3+的物质的量分数在0.3%~1.5%时,对产物Ca0.97Sm0.03Si O3的荧光强度起敏化作用。Sm3+和Bi3+的最佳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3%和0.5%。  相似文献   

7.
稀土红色荧光粉SrZnO2∶Eu3+的发光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u3+红色荧光激活剂的发光性能引人注目.Eu3+掺杂的YVO4、Y2O3、Y2O2S等红色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彩色显示和照明领域[1].寻找对长波紫外光能有效吸收且性能稳定的无机稀土荧光体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2].  相似文献   

8.
Mn4+掺杂A2BB'O6型双钙钛矿红色荧光粉可应用于植物生长照明领域而受到广泛研究,但该类荧光粉的合成温度普遍较高.通过添加一种新的助熔剂LiCl,成功将Gd2ZnTiO6:Mn4+ (GZTO:Mn4+)的合成温度从1300℃降低至950℃.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激发...  相似文献   

9.
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CaMoO4:Eu^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MoO4: Eu3 荧光粉,对前驱体进行了差热(DSC)分析,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析和荧光光谱测定. DSC 和XRD结果表明,在700℃时可得到CaMoO4纯相.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产物的粒径明显增大,700℃时约为 160 nm,而用固相法在800℃制备的CaMoO4: Eu3 荧光粉的平均粒径明显增大至3μm左右.分别以393 nm 的近紫外光和 464 nm 的可见光激发样品,CaMoO4: Eu3 荧光粉发出明亮的红光,对应于Eu3 的4f - 4f跃迁,当Eu3 的掺杂浓度约为30 mol %时,在616 nm处的发光强度最大.在393,464 nm的吸收分别与目前应用的紫外光和蓝光LED芯片相匹配.因此,这种荧光粉是一种可能应用在白光LED上的红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10.
白光LED因亮度高、体积小、寿命长、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大部分白光LED用荧光粉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发光效率较低,显色指数较差,色温较高,成本较高等等。红色荧光粉可明显改善白光LED的色温和显色指数,因此红色荧光粉在调制白光LED和改善其显色指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红色荧光粉得到了深入研究,并有不少文献报道了新型的红色荧光粉。本文介绍了Eu~(3+)掺杂的线状红光发射荧光粉、Eu~(2+)掺杂的带状红光发射荧光粉并着重介绍了Eu~(2+)掺杂的新型窄带红光发射荧光粉,以及目前Eu掺杂红色荧光粉发展的不足及其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稀土钒磷酸盐荧光粉的共沉淀法合成及光致发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稀土、钒的氯化物为原料,以氨水、双氧水和磷酸氢二铵溶液作复合沉淀剂,采用共沉淀工艺合成了YP1-xVxO4:RE^3 (RE=Sm,Eu,Dy,Tm,Er)荧光粉。利用XRD,SEM,紫外以及真空紫外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合成的稀土钒磷酸盐荧光粉颗粒形貌规则、均一;YP0.2V0.8O4:Eu^3 荧光粉发射主峰位于619.5nm,是现有PDP商品(Y,Gd)BO3:Eu^3 荧光粉的良好替代品;发射橙红光的YP0.4V0.6O4:Sm^3 荧光粉是价格低廉的稀土三基色灯用Y2O3:Eu^3 红粉的替代品;Dy^3 ,Tm^3 共掺杂YP0.4V0.6O4可直接得到发白光的二基色灯用荧光粉。  相似文献   

12.
首先用水热法合成了NaNbO3样品,然后用固相法分别合成了NaNbO3,NaNbO3:Er3+,NaNbO3:Sm3+样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NaNbO3(水热法200℃和固相法900℃退火),NaNbO3:Er3+(900℃退火),NaNbO3:Sm3+(900℃退火)为立方相结构,在退火温度800,950和1000℃时是正交晶系,长方体结构.该粉末在980 nm LD激发下,分别发射出中心波长约为526 nm绿色,547nm绿色和662 nm红色(掺Er3+)、526 nm绿色,550 nm绿色和660 nm红色(掺Sm3+)的上转换荧光.探讨了Er3+,Sm3+的上转换发光机制.研究了晶体的对称性和退火温度对NaNbO3:Er3+样品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晶体的对称性降低和退火温度的提高,NaNbO3:Er3+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Sm粉体,通过TG-DSC、FTIR、MAS-NMR、PL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表征.FTIR分析显示样品位于960 cm-1的吸收峰归属于Si-O-Sm键的变形振动,29Si MAS-NMR证实Sm3+进入SiO2网络结构.在380 nm入射光激发下样品产生除Sm3+特征发光以外的蓝绿荧光,对不同Sm3+掺量样品荧光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特殊的荧光发射与Si-O-Sm键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Application of Sm0/auxiliary and Sm0/MCln system in organic synthesis wa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5.
水热法合成CaWO4荧光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钨酸钙是X射线和紫外线常用的发光材料,通常都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我们曾研究过用微波热法合成[1].水热法是合成无机微孔材料、快离子导体等物质的重要方法,但用来合成荧光体仍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16.
燃烧法合成铝酸盐发光粉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金属硝酸盐和尿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发绿光的铝酸盐发光粉Ce0.67Tb0.33MgAl12O20.5.反应在600℃下完成.对产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考察了尿素用量,炉温及其它制备条件对发光粉的性质,特别是亮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将铋离子(Bi^3+)加入铕离子掺杂的氧化钇红色荧光体中, 探讨了其结构与光学性质. 发现加入铋离子能促进红色荧光体于300~380 nm的紫外线能量吸收, 此乃由于铋离子吸收紫外线能量再以能量转移的方式传给铕离子.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ynthesis of samarium-doped bismuth ferrite (BFO) nanoparticles by the solution combustion method. The dependence of BFO properties on the amount of the samarium (Sm) in the composition was studied. The synthesized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Raman, Electron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EDRS) and Electron Magnetic Resonance (EMR). The photocatalytic (PC) measurements showed the absence of a stri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C activity and the crystallite size and band gap. An increase in the PC activity of BFO samples with 10 and 15% doping was observed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controlling the PC properties in doped BFO, the processes of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morphotropic phase transition are of decisive importance. It was supposed that the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formed at these boundaries contributes to the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  相似文献   

19.
白光LED因亮度高、体积小、寿命长、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大部分白光LED用荧光粉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发光效率较低,显色指数较差,色温较高,成本较高等等。红色荧光粉可明显改善白光LED的色温和显色指数,因此红色荧光粉在调制白光LED和改善其显色指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红色荧光粉得到了深入研究,并有不少文献报道了新型的红色荧光粉。本文介绍了Eu3+掺杂的线状红光发射荧光粉、Eu2+掺杂的带状红光发射荧光粉并着重介绍了Eu2+掺杂的新型窄带红光发射荧光粉,以及目前Eu掺杂红色荧光粉发展的不足及其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