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晓文 《化学教育》1989,10(5):59-59
黄鸣龙(1898.6.6——1979.7.1),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一级研究员,江苏扬州市人。今年7月1日是他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黄鸣龙早年毕业于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为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同德医专教化学,1919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瑞士苏黎士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化学,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浙江医专教授和主任,继任南京卫生署主任。1934年又去德国任维茨堡大学化学研究所的访问教授。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上海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黄鸣龙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79年7月1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1岁。黄鸣龙教授1898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赴瑞士和德国留学,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卓越的有机化学家,我国化学界的一位老前辈。他所从事和领导的科研工作,大都居于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他在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中,与同工作者共发表研究论文近八十篇,专著及综述近四十篇。他所改良的开西纳尔-武尔夫(Kishner-Wolff)还原法,为世界各国所应用,普遍称之  相似文献   

3.
《化学学报》1998,56(10)
1998年7月3日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6月19日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行了纪念活动,中科院院士、科研人员、研究生和家属等130余人参加了纪念会,林国强所长在纪念会上介绍了黄鸣龙教授的生平和他对科学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会上发言的有黄鸣龙教授的学生周维善院士等.发言者都以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黄鸣龙教授的一生.黄鸣龙教授曾三次出国,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1952年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工  相似文献   

4.
韩广甸  金善炜  吴毓林 《化学进展》2012,24(7):1229-1235
黄鸣龙院士(1898-1979)1919年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毕业,1924年德国柏林大学有机药物化学博士;1924-1934年任浙江医专教授、主任,卫生署化学部主任;1934-1940年在欧洲先灵公司等从事研究工作;1940年回国在昆明任中研院化学所研究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1945年赴美在哈佛大学,默克公司从事研究工作。1952年绕道欧洲回国,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先生一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他在有机化学的“结构与机理”以及“反应和合成”二大方面都作出了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作。20世纪40年代黄先生发现了变质山道年4个立体异构体的循环转变,堪称立体化学的经典之作;1948年发表了黄鸣龙还原反应;1952年归国后引领和发展了我国的甾体化学研究,带领了我国甾体药物的生产发展,是我国甾体药物工业的奠基人。黄先生治学严谨,既重视应用研究,又强调基础研究;关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又更重视实验技术。黄先生教书育人,身体力行,是我国有机化学发展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于1979年7月1日在上海逝世。讣告发表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收到从国内外发来的唁电唁函多件,不论是黄教授在国内的同窗、同事和学生,还是黄教授在国外的同行和朋友,都深切地表达了他们对黄教授的怀念之情。本刊编辑部为纪念黄鸣龙教授逝世一周年,特请黄耀曾教授和王序教授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召集黄鸣龙教授的部分生前友好举行了座谈,部分外地同志也应邀撰文纪念,缅怀黄教授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对祖国社会主会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一致认为在我们举国上下奋战四个现代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我们需要很好地学习黄鸣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献身精神,学习他的高尚品质和踏实严谨的优良学风,争取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大煜是我国化学界的一位老前辈,是我国催化科学、胶体化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五十余年,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张大煜教授1905年2月15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2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德,1933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41年底,他抱着发展工业、科学  相似文献   

7.
黄鸣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是我国化学界的老前辈。他为科学事业艰苦奋斗了一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幸因长期患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于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在上海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化学家、一级研究员、我国催化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顾问张大煜教授因病久治无效,于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日凌晨二时三十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张大煜教授,江苏省江阴市人,一九○六年一月生,一九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一九三三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汪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家,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相似文献   

10.
唐勇  戴立信 《化学进展》2012,(9):1623-1631
黄耀曾先生(1912-2002),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先驱者,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上海第一医学院助教,讲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有机化学》主编和国际《杂原子化学》顾问编委。他的研究工作不仅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而且在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二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等众多奖项。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黄耀曾先生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30余篇,著译9本,培养了博士20名,其中有的当选为院士,有的已成为重要的科研骨干和领导,有的是著名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化学分析计量》2010,(6):28-28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ulich)生物与纳米系统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and Nanosystems,IBN一2)超导与生物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上海微系统所举行。上海微系统所所长王曦院士、尤利希研究中心生物纳米系统研究所所长AndreasOffenhaeusser教授为联合实验室揭牌。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超导应用专家及我国知名学者吴培亨院士等专家,以及上海微系统所相关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2.
黄耀曾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科学部副主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性期刊的编委,曾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化学>杂志主编. 黄先生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几十年,为我国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的发展及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是我国有机氟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的创始人之一.近年来,他开创的有机砷化学、有机锑化学的研究为世界各国学者所瞩目. 去年,黄先生应邀给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漫谈科学工作者的修养”的报告.报告中引用了许多真实事例,说明科学工作者必备的道德素质和应自觉进行的修养,经黄嘉栋、朱惠祥整理成文.现正值新学年伊始,在此刊出,以飨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黑龙江大学协办的第十八次全国电化学大会于2015年8月7日-10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隆重召开. 厦门大学田昭武院士、解放军防化研究院杨裕生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院士、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主任万立骏院士、电化学委员会主任孙世刚教授、电化学委员会副主任陈军教授、电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夏永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教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付宏刚教授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计240余家机构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日本山梨大学Masahiro Watanabe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Jean-Marie Tarascon教授等来自于日本、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参会.  相似文献   

14.
第三十三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大会于1985年8月30日至9月7日在法国里昂召开。来自43个会员国组织的9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有8名代表出席。其中中国化学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钱人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黄维垣研究员和中国化学会邱希白工程师组成的中国化学会代表团出席了代表大会(Council Meeting);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作为  相似文献   

15.
庄长恭(1894~1962)先生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和中国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纪念庄长恭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以下简称“纪念和揭幕仪式”)於1994年12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隆重举行。 庄长恭先生1894年12月25日出生于福建泉州。早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31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  相似文献   

16.
《物理化学学报》1986,2(4):295-296
吴学周先生,字化予,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江西萍乡县。1924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考取公费留学,1931年获美国California州立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2年秋赴德国Darmstadt高等工业大学,与光谱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G.Herzberg教授共同从事自由基光谱和分子振动光谱研究。1933年夏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任所长。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推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兼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10月31日于长春病逝。  相似文献   

17.
正黄志镗(1928.5~2016.11),浙江黄岩人,著名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1981年1月至1982年9月在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习员、助理研究员。195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的香精香料专题报告会于1989年11月21—24日在上海有机所召开。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戴立信教授,化学会理事周定教授,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胡昌明教授等出席并主持了会议。102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宣读论文38篇,墙报36篇。刘铸晋研究员在其历时90分钟的“合成香料发展纵横谈”中总结了国内外重要合成香料的历史和生产现状,展望了我国合成香料的研究和生产前景,吁  相似文献   

19.
NEWS     
《分析化学》2012,(6):973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何治柯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分析化学》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他们率先提出了一种多色荧光标记活细胞内活病毒颗粒的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12,51,670~674(见图1)。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创建于1932年,当时称为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该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是在国内外化学和药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并对我国植物化学研究做出贡献的赵承嘏教授。当时主要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