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邓勃  王建平 《化学学报》1991,49(11):1124-1128
本文利用探针原子化技术, 研究了普通管式石墨炉内石墨探针表面上铬化合物的原子化过程。X射线衍射分析(XRD)、俄歇电子能谱(AES)、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ESCA)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测量的综合结果表明, 铬化合物在灰化阶段即可转化为稳定的碳化物, 最后由碳化物的热分解生成气态铬原子。  相似文献   

2.
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法中,反应前后的化合物形态可以借助于X射线衍射(XRD)、俄歇电子能谱(AES)及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ESCA)等现代分析仪器来鉴定,本文综合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对锰化合物在石墨探针表面上于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形态进行鉴定,结合元素的灰化和原子化曲线,详细地研究和阐述了锰的原子化机理。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等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石墨炉中石墨探针表面钐样品的原子化过程。发现在石墨炉升温过程中,钐样品先转化为Sm2O3,再由Sm2O3热分解为SmO,原子化起源于SmO的热分解;在Sm2O3与探针接触的表面有碳化物生成,碳化物是造成记忆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等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石墨炉中石墨探针表面钐样品的原子化过程。发现在石墨炉升温过程中,钐样品先转化为Sm2O3,再由Sm2O3热分解为SmO,原子化起源于SmO的热分解;在Sm2O3与探针接触的表面有碳化物生成,碳化物是造成记忆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研究了钼酸铵在石墨炉内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原子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350K时,钼酸铵经历MoO_3和Mo_4O_(11)中间产物转变为MoO_2(s)。在更高温度下,MoO_2(s)首先还原为Mo_2C,而后进一步转变为MoC(s)。MoC再分解为Mo(s)。钼的原子化起源于Mo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利用探针原子化技术,研究了在普通石墨管中锡化合物的原子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阐述了锡的原子化机理。结果表明,锡试样首先转化成为氧化物,氧化物发生石墨碳还原而生成气态原子。  相似文献   

7.
邓勃  高云庚 《分析化学》1994,22(10):1002-1005
用X-射线衍射分析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硝酸铕在石墨炉内石墨探针表面原子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硝酸铕的原子化过程中,Eu(NO3)3先转化Eu2O3,生成的Eu2O3经一系列的晶型转变之后,热分解为EuO(s),后者以EuO(g)形式蒸发进入气相。硝酸铕的原子化起源于EuO(g)的热分解。在1660K和1920K时有铕的碳化物EuC2生成。  相似文献   

8.
祖莉莉  李安模 《分析化学》1993,21(4):467-469
本文采用计算机联机技术,测定并计算了锰原子吸收的时间分辨信号,得出在信号的初始几百毫秒为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在升温速率较小的近恒温条件下为零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借助探针技术对石墨表面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锰在石墨炉中的原子化经过锰的高价氧化态到低价氧化态,最后氧化锰气相分解生成锰原子。  相似文献   

9.
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术等考察了石墨炉升温过程中Sr(NO3)2在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形态变化,阐明了它的原子化机理.加热过程中Sr(NO3)2首先分解为SrO(s),再还原为SrC2,后者进一步分解为Sr(s).锶的原子化源于金属蒸发.  相似文献   

10.
自1978年B.V. L′vov提出石墨炉内探针原子化技术以来,许多作者对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国内亦有人作过系统的评述,但对元素在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原子化机理却报道不多。本文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与其它一些实验,观察和研究了镉和铝在石墨探针表面上原子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阐明了镉和铝的原子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盐酸、硫酸、硝酸、亚硒酸及硼酸中锡的石墨炉原子吸收特性,对锡在不同基体中的原子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硼酸是石墨炉法测定锡时的一种较好的化学改进剂;1%的硼酸加入可克服一定含量的硫酸与盐酸的干扰。并利用XRD与XPS对硼酸与锡共存时的石墨表面进行了结构与状态分析。提出了硼酸与锡共存时,锡的原子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刘强  邓勃 《分析化学》1993,21(11):1258-1262
本文应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和其它一些实验,考察石墨炉升温过程中氟化锗,锗酸钠在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形态变化,阐明了它们的原子化机理:GeF2与Na2GeO3首先分解为GeO2,GeO2还原为GeO,后者在>2400K热分解产生自由态的锗原子,GeF2和Na2GeO3的原子化均源于GeO(g)的气相分解。原子化的升温过程中,在1400-2400K GeF2和Na2GeO3都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自动采样探针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铟,对探针原子化的实验条件,精密度和检出限,以及原子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几个常见元素在管壁法和探针法中的干扰效应。发现探针法抗干扰能力优于管壁法,基本上消除了基体干扰,不用灰化阶段,直接进行测定。探针法灵敏度比管壁法有较大提高,精密度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有关石墨炉原子化器的性质对元素原子化信号的影响 ,已有报道[1] ,之后作者又探讨了部分元素的原子化条件[2 ,3]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陈友教授经多年研制并已推广的YY2型横向加热 (ZL)石墨管的性能 ,并与PE公司的THGA管作了比较。横向加热与纵向塞曼 (THGA/ZL)相结合是 90年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的重大发展。其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化器 (THGA)从根本上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等温的理想环境[4 ] 。结果表明 ,YY2型横向加热石墨管的性能基本上能与PE公司的相媲美。1 试验部分1.1 仪器与主要试剂PE5 10 0ZL原子吸收光谱仪 ,带PE软件…  相似文献   

15.
探针原子化技术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关于探针原子化技术的一篇文献述评。着重介绍探针原子化技术在石墨炉原子吸收以及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应用的试验结果和实例,以及相应的装置、操作与特点等。  相似文献   

1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石墨炉的原子化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衍生  衷明生 《分析化学》1995,23(4):378-382
本文基于石墨炉原子吸收信号与分析物原子数量间的关系导出了原子化效率公式;原子化效率测量值等于计量原子化效率值乘以τD/τR。采用V型舟测定了日立GA-3型石墨炉中Ag,Cd,Ge,In在各原子化温度时的β值、τR值以及它们的特征质量值。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除Ge外,τD/τR值没有明显的变化,因τR>τD导致ε>β,原子的消失过程影响差原子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氢化物发生石墨炉原子吸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中,石英管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原子化器,但由于其气相干扰比较严重,石英管表面性质对分析灵敏度影响较大,因而又发展了石墨炉原子化器。自提出涂钯石墨管原位富集氢化物以后,氢化物发生石墨炉原子吸收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氢化物发生石墨炉原于吸收的主要方法分述如下: 1 石墨炉在线原子化法 所谓石墨炉在线原子化法,是将生成的氢化物直接通入已经达到原子化温度的石墨管里的方法。氢化物可以从石墨炉内气路通入石墨管,也可以从石墨管进样孔进入石墨管。由于石墨炉原子化的温度较高,因而能大大减小可以形成氢化物元素的气相干扰。文献[1]比较了石英管和石墨管两种原子化器的抗干扰能力,其中有关砷和硒的干扰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8.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磷酸二氢铵对镉灰化及原子化行为的影响戴青山,姚金玉,谢文兵,王国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动力学模型,Arrhenius图镉是易挥发性元素,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灰化温度为30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刘丹  李晖  庞国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11):1264-1267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合金[1]、矿石[2]和水[3,4]等样品中铋的测定.铋是易挥发元素,为寻找有效的化学改进剂,了解其原子化机理是很有必要的.关于机理研究已有文献报道[5,6],但加入化学改进剂后在石墨管中形成的生成物的结构及其原子化机理的研究还少见报道[7].本试验以硝酸镍、氯化钯、氯化钯-硝酸镁和氯化钯-硝酸镍为化学改进剂,通过实验确定在本实验仪器条件下测定铋的最佳化学改进剂为氯化钯.进而研究铋在化学改进剂作用下的原子化机理,以达到提高原子化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探针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吸收绝对分析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书恩  常诚 《分析化学》1992,20(7):783-786
本文研究了探针等温原子化技术应用于石墨炉分析中进行绝对分析的可能性,将实验得到的10个元素的特征质量值(m_(oexp))与理论计算值(m_(o(?)al))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原子化温度和Zeeman效应对特征质量的影响。本法的m_(o(?)al/m_(oexp)比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0.94士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