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付立叶导热方程式 ,分析了导热系数测定仪在绝热问题上出现的漏洞与在制造上存在的缺陷 ,由此提出被测样品的侧面必须经过绝热处理 ,才能提高测量精确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叉流填料再生器中传热传质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TU-Le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根据实验结果来测定溶液再生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系数的方法.以氯化锂溶液为再生剂,进行了溶液再生稳态实验,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的耦合传质系数和Le数并拟合出其计算关联式,分析了各种入口参数对传质系数的影响.最后验证了计算关联式的正确性,空气温度和含湿量的模拟平均偏差分别为3.236%和1.28%.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热传质分离的吸收形式,设计加工了一台溴化锂绝热降膜吸收的实验装置,对溴化锂水溶液在倾斜平板上对水蒸气的吸收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预冷却温差、溶液流量及平板倾角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预冷却温差、溶液流量及平板倾角越大,溴化锂溶液对水蒸气的吸收效果越好,并认为吸收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另外就热质分离吸收器的设计过程中的溴化锂溶液的最小速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1引言气体吸收过程是吸收式能量系统最重要的能量与质量传递过程。传统的吸收方式为立式除膜和卧式喷淋、然而传统吸收器的热质传递效率不理想,体积庞大,难于实现紧凑式热交换和空气直接冷却吸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新型气体吸收方式一管内受迫流动吸收。受迫内流气体吸收是一多组分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由于在汽液两相流动过程中,两相物质在流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充分混合,造成强烈的界面紊动,从而造成吸收边界层和传热边界层的亲动和两相间的频繁交换,大大强化了热质传递效率。同时,过程中随着…  相似文献   

5.
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真空丧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的、完全的真空丧失是一种可能发生在高真空多层绝热容器上的严重事故。为了保证高真空多层绝热容器的安全使用,真空丧失后的漏热量是进行高真空多层容器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一个工业化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量热器,以液氮为介质研究了其真空丧失前以及内筒壁及外筒壁泄露后的传热。结果表明,真空丧失后排放率及漏热量都会急剧增加,但是多层绝热材料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由于空气中的部分气体在绝热层内部的凝结,导致低温容器外壁泄露后的漏热量远高于内壁泄露后的漏热量。  相似文献   

6.
小型节能风冷绝热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电压缩空调器广泛使用所带来电力供应问题及其所用工质对环境潜在影响已成为推动燃气风冷空调器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解决传统风冷管内降膜吸收燃气空调所存在的高温、高压、高浓度、结晶、腐蚀、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回收冷剂水余热、将吸收传质过程与溶液冷却传热过程分阶段进行的风冷绝热吸收制冷循环,分析室外温度、蒸发温度和高发流量比等对循环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循环是切实可行的,既节能,又能保证环境温度较高时系统稳定运行和较高能效比。  相似文献   

7.
吸收式热泵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理论分析及实验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吸收式热泵的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能量及质量传递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变膜厚降膜吸收数学模型,揭示了吸收过程中热量、动量、质量传递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以PE数为核心的凝结式降膜吸收理论。依据该理论,成功地对降膜吸收过程传热实验数据进行关联,获得了实用传热计算的无因次准则公式。  相似文献   

8.
林熙 《物理》2023,52(8):561-569
温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在科学研究中,将研究对象放置在低温环境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方法。更低的温度有助于发现低能量尺度的量子多体系统的新演生现象,也有助于在更低的热噪声下实现更高的实验分辨率。低温实验工作者有两个基本任务,一个是在低温环境下发现新的物理,另一个是提供低温环境和创造新的低温环境。在液氦或者干式制冷提供前级预冷环境的基础上,核绝热去磁等制冷原理被提出和使用。低温设备的无液氦消耗化,是与氦液化和稀释制冷同等重要的低温制冷突破。氦于1908年被液化,20世纪60年代中国有能力液化氦;同个时期,稀释制冷机被发明,中国近期正在发展稀释制冷技术。文章讨论了核绝热去磁制冷的基本原理,回顾了干式核绝热去磁技术的出现背景,并介绍了这种设备的一次搭建尝试。这次在中国的尝试,成功地实现了世界最低温度的无液氦消耗制冷机。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贮罐绝热体的传热规律,并建立了模型。通过近似理论计算得到了通过绝热体的传热量;利用计算软件对绝热体内传热过程进行了有限元计算,获得了通过贮罐绝热体的传热量以及绝热体内温度场的分布。以传热量为基准,将近似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氨水吸收式制冷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制冷技术。文中研究了国内外在系统整机方面的最新研发成果,分析这些设备的运行情况。分别从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吸收器内气液传热传质的强化方法和途径、气液界面Marangoni效应和流体形态对传质影响这四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高校与科研单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溶液除湿冷却系统的再生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以氯化锂水溶液为除湿剂的除湿冷却系统(DECS),对其溶液的再生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了热源温度、溶液浓度对填料塔式再生系统再生性能的影响情况,实验表明溶液浓度在20%时,空气含湿量最大增量为37.1 g/kg干空气。计算出几种工况下的传质系数,最大的传质系数为0.0072 kg/(m2·s),并得出系统有关参数对传质系数的影响,为此类再生器的性能模拟与设计提供关键性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选用甲醇为制冷剂,对散装活性炭与块状活性炭的吸附式制冰在传热、传质方面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散装活性炭在有回热回质条件下COP可以大幅度提高。块状活性炭的传热系数远远好于散装活性炭。在块状活性炭吸附床的传质问题解决后,每个吸附床的吸附剂为48 kg时,两床系统有望实现日制冰600 kg。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绝热氧化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现行的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的不足之处,同时给出了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标准的基本原则。根据绝热氧化理论和绝热氧化方程,设计了相应绝热氧化实验装置。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能够反映煤自燃关键阶段,即低温氧化阶段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作为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指标,并测试了五个典型煤样的低温氧化活化能E,同时根据该指标对煤自燃倾向性等级进行了初步划分。最后,通过现场煤自燃发火期与煤物理吸附氧量和低温氧化活化能E的对比,对该指标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两相毛细泵环蒸发器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两根毛细泵环反向式蒸发器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槽道结构尺寸及不同毛细材料组合对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蒸发器入口液体不同的过冷度等因素对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N─甲基吡咯烷酮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N—甲基吡咯烷酮(C5H9NO3)为工质以光滑管与三维内翅片管为管壳制成的两相闭式逆流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温度为220~350℃,热负荷为8.2~17.3kW/m2范围内光滑热虹吸管蒸发段与凝结段换热系数的积分平均值分别约为1700W/m2·℃和1600W/m2·℃。由于三维翅片的强化传热作用,使三维内翅片热虹吸管蒸发段与凝结段换热系数分别比光滑管增大了20%~40%和70%~160%。实验表明N—甲基吡咯烷酮综合传热性能优于萘,可望作为中温热管工质使用。  相似文献   

16.
气体水合物生成机理是气体水合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对气体水合物技术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先前实验中作者首次发现铁丝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适当组合可以促使HCFC141b气体水合物快速结晶和生长。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不同金属丝对HCFC141b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机理。作者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到了促使气体水合物快速结晶成核和生长的关键因素,并从传热传质角度提出了促进气体水合物快速结晶成核和生长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循环系统中闪蒸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可视化系统对闪蒸形态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并得出了换热系数与各影响参数之间关系的实验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当循环水流量为0.028kg/s时,随着过热度的增大,换热系数变化较小,而循环水流量为0.056 kg/s和0.083 kg/s时,换热系数随过热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发现换热系数随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可视化分析表明,闪蒸形态随闪蒸室内饱和压力的减小而变剧烈,闪蒸换热系数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8.
用级数近似Voigt函数,导出了水平和垂路径吸收系数随压强变化的解析式。分析用数值模拟差分吸收法测量大气压强时激光频移和带宽的影响,计算表明前者是测压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CCD对单个氧气泡在亚硫酸钠溶液中的吸收过程进行拍照,并用软件进行图像边界识别来研究单个纯氧气泡同亚硫酸钠溶液发生的强制氧化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度与气泡半径有关。在动力学控制阶段,反应速率与气泡的半径成0阶关系;在扩散控制阶段,反应速率与气泡的半径成-1阶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