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5
彭齐亚斯是犹太人,希特勒当政10个星期时出生。受了许多磨难,1940年移居美国。195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其后便来到贝尔啪电话实验室工作。他和威尔逊一起工作,试图了解银河系外围的星云的射电波特性。他们发现,有一种不知来源的射电波成分。他们将各种可能的误差因素都一一排除掉,结果发现了一种超乎各种自然原因的辐射。它来自各个方向,而且强度也都相等。  相似文献   

2.
 1908年6月30日上午,在一个大都是鄂温克族原住民和俄罗斯拓荒者居住的西伯利亚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见到了一长条亮光划过天空。十分钟后,出现一道闪电和轰隆声响,伴随着强力的冲击波将数百英里外的窗子都震碎。有一位名叫谢苗诺夫(Sergei Semenov)的农夫正在离震中40英里外吃早餐,是少数亲眼目睹整个事件的人之一。他回想说:“突然在树林之上的天空好像裂成两半,整个北方的天空看起来完全覆盖在熊熊火焰中。那时,我感觉到极大的热浪,好像我的衬衫着了火似的。”之后传来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撞击”,谢苗诺夫发现自己从椅子上弹落到数英尺外。  相似文献   

3.
 两位华人数学家曹怀东、朱熹平最终破解了“庞加莱猜想”的报道,重新唤起了公众对“数学全才”庞加莱的关注。庞加莱的研究和贡献涉及数学的各个分支,例如函数论、代数拓扑学、阿贝尔函数和代数几何学、数论、代数学、微分方程、非欧几何、渐近级数、概率论等,当代数学不少研究课题都溯源于他的工作。孰不知,除了是一名数学家之外,庞加莱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天文学、光理论、电磁理论、相对论等物理学分支。  相似文献   

4.
他对物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来自他本人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贡献,其次来自他对其他人作出贡献的真知灼见。他常常比他们本人更深刻地洞察其发现的重要意义,并且更熟练地阐述这些发现。更进一步,他对物理学本质进行揭示的企图仍继续影响着以后几代科学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脉冲星和中子星196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和他的一位年轻女研究生乔斯林·贝尔(Jocelyn Bell)一起,用他们的射电望远镜偶然记录到一种来自某个天体的射电脉冲信号。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36-36
哥伦布有理想和大无畏精神,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之一。14岁就到海上生活,当过海盗。1484年他怀着热情的理想和含糊的计划,受到西班牙国王裴迪南和王后伊萨贝拉召见。经过4年的周折,远航计划终于被接受,国王给予他海军上将的名义和百万金币的装备。1492年8月3日率领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出发,在大西洋上克服了船员的怀疑动摇以至阴谋叛乱,坚持西航,终于在10月12日凌晨登上巴哈马群岛。  相似文献   

7.
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第7届学术会议于1995年9月26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了此次大会.与会代表近百人,其中正式代表76人,他们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代表中年轻人约占60%,他们年富力强,生气勃勃,又都来自教学及科研第一线,这预示着我国表面与界面物理研究后继有人.国内外的一些公司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交流并展示了他们的产品,受到会议的欢迎.本届学术会议共有86篇学术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面原子结构、表面电子态、表…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45
迪尔赫亚和他哥哥在德国学习矿物学,后来都成了维尔纳理论的信徒。1782年他们到了瑞典,师从伯格曼,并拜访了舍勒针。他们分析了一种在开采锡时获得的称做钨锰铁矿的矿物,于1783年从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称做钨。这种金属瑞典语称做Tungsten,意思是“重石头”。舍勒研究过含钨矿物,但未发现这种新金属。迪尔赫亚兄弟后来都被派遣到拉丁美洲(当时在西班牙统治下)去管理矿业。他的哥哥死于现在的哥伦比亚,他在墨西哥却干得很出色,一直在那里生活到墨西哥取得独立,而后又回到西班牙。  相似文献   

9.
<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甚至地球、太阳、恒星以至宇宙都要经历诞生和死亡,生老病死似乎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条基本规则。那么,组成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也有寿命的概念吗?随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粒子不仅有寿命,而且不同粒子之间的寿命相差还极大,有些只有不到万亿分之一秒,有些却比宇宙的寿命还要长。微观粒子的寿命与物理学基础理论密切相关,是粒子物理学家十分关心的物理量。测量粒子的寿命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莱德曼和一大学生的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莱德曼(L.M.Lederman)和他的同事施瓦茨与斯坦博格,以表彰他们26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导致发现两种中微子的实验。 26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当年为高能物理学的发展所做的奠基性工作。 莱德曼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开玩笑地说:“我没有更早得到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不能决定为了什么发现而授予我诺贝尔奖”。 莱德曼以毕生精力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做出了多项发现,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直到此时,他已经66岁了,还活跃在实验研究的前沿上,担任著名实验研究基地——美国费米加速器实验室(FNAL)所长。应该说,在他众多的发现中,任选一项都可以使他有资格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例如:1956年发现中性K介子;1965年发现反氘核;1977年发现γ粒子;他研究强子碰撞中轻子对的产生,开创了实验高能物理学的新方向;他最早在π-μ-e衰变过程中对李、杨宇称不守恒原理做出实验检验,和吴健雄的钴60实验同  相似文献   

11.
超导的发现     
2010年9月出版的Physics Today杂志上刊登了两位来自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关于超导现象被发现的过程的文章.一位作者是Dirk van Delft,他是该大学的科学史教授;另外一位是Peter Kes,他是该校在超导磁通动力学领域工作的著名教授.他们对超导发现过程的详细描述,拉开了2011年超导被发现100周年庆祝的序幕.本文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对超导现象从发现到发展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2.
国际快中子物理北京研讨会于1991年9月9—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核物理学会承办.参加会议的外国科学家15人,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苏联、比利时和意大利;国内的中子物理研究人员40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个研究单位.33人在会上作了报告.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孙祖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淦昌教授致开幕词.他回顾了自中子发现以来的近60年中,中子在核能应用和核物理研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强调了自…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史上的名人传记表明,许多物理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金荣赝者,他们的科学创造活动都与音乐艺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他们都非常酷爱音乐这种高雅的艺术。这样的史例是不胜枚举的。被后世尊为伟大的天空立法者、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是一位非常自觉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他的著名的“行星协奏曲”,就是从一首古老的名为“和谐的序曲”的“音乐形象”中受到启发,发挥了类比联想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11日,两辆满载着游客的大巴从香港驶入深圳,来到深圳东北五十公里外的大亚湾核电站。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加之风景优美,二十年来接待世界各地参观人数已达五十多万。但是这批游客却与众不同,他们对先进的核电设备并不感兴趣,也无心留恋迷人的南国海滨风光,反而对附近连绵不断的山丘指指点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刚参加完在香港召开的“中微子物理与中微子宇宙学”研讨会。他们知道,几个月以后,一个大型的中微子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将在这里破土动工。巨大的中微子探测器将在数百米深的山腹之中不停地捕捉着来自核反应堆的中微子,以破解一个个宇宙的奥秘--为什么宇宙中不存在反物质?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从原则上来描述所有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最近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College)、劳伦斯&#183;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和马萨诸塞州立技术研究所(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几位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使刚性的单壁碳纳米管产生巨大变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你在校园里遇到一群学物理的研究生,问他们所学专业是什么?其中十有八九你会得到同一个答案——凝聚态物理学。是的,凝聚态物理学作为现代物理研究中最大的分支,据保守估计,世界上有八成以上的物理学家都来自此研究领域,作为科学家们助手的研究生,也一样有如此庞大的队伍。  相似文献   

17.
自然本性与还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惯例,大学哲学史课程都是从大约公元前600年小亚细亚的泰勒斯讲起。根据后人的记述,泰勒斯宣讲每种东西都是由水组成的。了解泰勒斯的东西,大学生们这是从一种他们知道是错误的学说开始他们的哲学研究,这对他们是种有益的经历。虽然是错误的,可是泰勒斯和他的在苏格拉底之前的继承人却并不就是愚蠢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也许能够用一些简单而普遍的原则为基础来对许许多多复杂的事物作出解释:每种东西都是由水组成的,或者每种东西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或者每种东西都在流动,或者所有东西都不曾改变,或者无论什么。仅有这种纯粹定性的思想没能取得什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面对饱受绝症折磨的患者,医生经常会给他们开出安慰剂(其实就是糖片或维生素,有时也包括止痛剂),然而患者服后都会感到有所好转,这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因在于患者不明真相,不过美国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开普查克(Ted Kaptchuk)的最新临床实验却表明,即使知道真相,患者仍然会感觉好些。他们招募了80 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随机分成2 组,一组服用安慰剂,一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手段。受试者被告知:实验所用的安慰剂其实是无效的糖丸,没有任何有效药物成分,但是安慰剂一直都在临床上显示出重要作用,可以产生明显的身心自我愈合作用。事实上,早在1965 年,帕克(Lee Park)和科维(Lino Covi)就曾对患有精神病的15 个病人进行安慰剂试验,患者都声称症状有所好转,只不过开普查克这次添加了对照组。 开普查克承认这次试验的样本群小、时间短,并不能完全证实安慰剂效应,但是他和许多临床研究者都认为心理的自我安慰有助于患者改善症状,医生开安慰剂给病人并不违背现代医学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和他的年轻合作者英费尔德曾经写过一本非常出色的科普著作,叫做《物理学的进化》。在那部著作中,他们作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那就是把科学的发展比喻成一个侦探故事。 他们这样写道:自从柯南·道尔写出绝妙的故事以来, 在几乎所有侦探小说中都有这样一个时刻,侦探收集到了为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所需的全部事实。那些事实往往看起来很奇特、不连贯,并且彼此毫不相干。可是大侦探知道这时不必继续调查了,现在只有纯粹的思维能把搜集到的事实联系起来。于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躺在安乐椅上抽抽烟。突然间,老天爷,他找到了联系!他不仅对手头所有的线索都有了解释,而且知道某些其他事情也一定发生了。因为现在他已经确切地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如果愿意的话,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理论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之末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人物”,他提出的有关空间、时间和物质相互关系的理论帮助人们揭开了原子和宇宙的秘密。可以说爱因斯坦比其他任何人都能更好地代表20世纪之科学思想,这一闪光的科学思想,为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他的名字也成了科学天才的共义词。应该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先进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象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个进展。在世纪之交,爱因斯坦被评为“世纪人物”,可谓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