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光学》2013,(1):117-118
美国《科学》杂志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该年度10大科学突破,科学家在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亚原子粒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被评为2012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40多年前,科学家假定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它是解释其他基本粒子(诸如电子和夸克等)如何获取其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是自然界最深层次的秘密之一.40多年前,物理学家希格斯(P.W.Higgs)提出是一种玻色子引发的场给予物质以质量,此后,学界便称这种粒子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十多年来,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金钱在用粒子加速器寻找此种粒子,但迄无所获.2008年9月10日启动的目前世界上能量最大的强子对撞机(LHC)的任务之一就是企图发现这一假想存在的粒子①.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4日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日内瓦发布了一篇新闻稿,题目为“在CERN的实验观察到与寻找已久的希格斯(Higgs)玻色子相一致的粒子.”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寻找,2012年,物理学家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补全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粒子谱的最后一块拼图(图1)。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人类迄今为止构建的最为成功的物理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于2012年7月4日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被发现,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文章将从理论方面介绍希格斯玻色子,内容包括:(1)世界的基本组分和希格斯玻色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2)希格斯玻色子的本质和希格斯机制;(3)希格斯玻色子在LHC上的产生、衰变和发现;(4)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和谐社会——超对称理论。  相似文献   

6.
潘国驹 《物理》2012,41(3):194
"发现"上帝粒子(Higgs)的迹象在世界各地传播,并被称为2011年科学十大发现之一,上帝粒子是2011年日内瓦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的两个不同实验组"发现"的,虽然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已被初步认定,不过高能物理学家都觉得还需要在2012年再做一次实验才能最终确定它的存在.所谓"上帝粒子"是由苏格兰物理学家希格斯(P.W.Higgs)提出的,这个粒子是"标准模型"中最  相似文献   

7.
吴雨生  徐来林  张扬 《物理》2022,(11):747-753
希格斯玻色子发现于2012年,是粒子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起关键性作用,通过神秘的对称性破缺机制给基本粒子带来质量,和高深莫测的量子真空息息相关,也被认为在宇宙演化的极早期起重要作用。在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十周年之际,文章将从科普视角出发,描绘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背景、粒子特性、实验探测、研究现状和展望,揭开希格斯玻色子的神秘面纱,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8.
《物理》2018,(11)
正50年前, Steven Weinberg和Abdus Salam分别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理论。传递弱相互作用的W和Z玻色子必须具有大质量才能解释弱力的短程性。为引入这些质量,Weinberg和Salam假定W和Z玻色子通过与一种场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这种场是Peter Higgs (希格斯)等早些时候提出的。"希格斯场"的存在意味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希格斯与他的“上帝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提出“希格斯机制”和预言“希格斯玻色子”而闻名于世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2009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和斯德哥尔摩大学联合颁发的奥斯卡•克莱因(Oskar Klein)奖。10月1日,希格斯在Alba Nova大学中心做了题为“我作为玻色子的一生”(My Life as a Boson)的获奖演讲。随着坐落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即将开始运行取数并寻找那个给予基本粒子以质量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希格斯机制和它背后的物理,甚至为LHC能否找到希格斯粒子而打赌。为了以简单通俗的语言还原四十多年前发现希格斯机制的真实过程,我们在此翻译了《Physics World》由编辑彼得•罗杰斯(Peter Rodges)于2004年7月采访希格斯本人后所撰写的文章《Peter Higgs: the Man behind the Boson》,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三月,加拿大女性物理学家宝琳·加尼翁(Pauline Gagnon)所著的科普畅销书《谁在乎粒子物理学:解读希格斯玻色子、大型强子对撞机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Who Cares about Particle Physics:Making sense of the Higgs boson,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and CERN)的简体中文版被冠以新书名《1小时粒子物理简史》在中国大陆问世,  相似文献   

11.
 这个月再过几天,物理学家希格斯(Peter Higgs)和恩格勒(Fran?ois Englertur)将会到斯德哥尔摩领取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因为提出基本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于2012年在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时得到了证实而获奖。这是物理学界最高的成就之一。自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颁发,至2013年,共有196位物理学家得奖,他们都实至名归,然而除了2名外,全都是男性得主。  相似文献   

12.
<正>当CERN的科学家2013年7月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时候,描述所有已知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理论被认为已经发现了它框架结构最后一点所缺少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被认为给出所有粒子质量来源的希格斯玻色子。这意味着当今时代的粒子物理学已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吧?慢着,也可能不是。科学家一直以为标准模型所缺憾的希格斯粒子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引导更  相似文献   

13.
《物理》2014,(7)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是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因是希格斯机制的主要贡献人之一及以其名字命名的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文章简要介绍了彼得·希格斯的生平,希格斯机制的提出以及希格斯粒子命名的由来。此外,文章还简要回顾了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科学家们首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为:所有物质是由6种夸克——上、下、奇异、粲、顶和底夸克——及比夸克轻得多的粒子,如电子和中微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的存在已被令人信服的证据所证实。但该模型还需要宇宙中存在有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粒子表现为引力,它在某些粒子周围很密集,而在另一些粒子附近则很少。正是这种聚集的密度赋予粒子以质量,因此,夸克很重,电子很轻,而光子则根本没有重量。  相似文献   

15.
正运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设施。自2009年正式运行取数以来,已为粒子物理研究积累了海量实验数据,并于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粒子(Higgs),成功证明了希格斯机制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正确性。中国合作组参与了LHC上所有的大型实验,并承担了众多粒子探测器的建造与升级工作,其中就包括阻性板室气体探测器(Resistive Plate Chamber,下文简称RPC)。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全球物理学家都因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能发现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种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而雀跃不已。  相似文献   

17.
在T2HDM模型中计算了中性希格斯粒子圈图对稀有衰变过程B→X_s1 1-的贡献.通过计算发现:(a)中性希格斯粒子对衰变过程B→X_s1 1-的修正能够增强其标准模型的预言,但增幅很小;(b)在中性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大于100GeV和tanβ<40的情况下,中性希格斯粒子对稀有衰变过程B→X_s1 1-的分支比的贡献可忽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文献[1]和[2]联合的后继文章,在文中我们依据电磁学和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了有质量光子导致导体中的超导现象这一事实的规范不变描写,文献[1]的结果是目前理论选取洛伦兹规范的特殊情形.我们发现在这种规范不变的理论中存在一个零质量的标量场,它可以和规范势的纵向分量相互转化.这正是文献[2]所介绍的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著名的希格斯机制,即规范粒子吃掉Goldstone玻色子而产生纵向分量,因而获得质量.这个新引进的零质量标量场对应量子场论中激发Goldstone玻色子的标量场,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更一般的两分量复标量场的相角分量.而此推广的复标量场的常数模分量可以被看成是另一个动力学场——希格斯场的真空期望值.希格斯场的激发是希格斯粒子,即所谓上帝的粒子;而光子的质量则起源于希格斯场的真空期望值.  相似文献   

19.
封面说明     
正封面为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照片,左为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ois Englert,比利时);右为彼得-希格斯(Peter W.Higgs,英).本刊2014年第1期由王青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撰写的文章"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规范粒子质量的起源"介绍了获奖者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的两个实验—ATLAS实验和CMS实验,发现了一个质量大约为125 GeV的新粒子。这个粒子后来进一步被证实,其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的属性相吻合。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希格斯粒子及其发现历程,以及LHC上进行的CMS实验,然后主要介绍了CMS上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和它的性质的测量结果,以及中国科学家们在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