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峻松  姚二民  王建民  徐如彦 《色谱》2007,25(3):422-424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从树兰花中提取挥发油,得油率为2.64%。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树兰花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共分离出54种组分,确认了其中的48种成分,其中有18种萜烯类化合物和12种酯类物质等成分,如α-蛇麻烯、亚麻酸乙酯、大根香叶烯-D、β-榄香烯、古巴烯、石竹烯、茉莉酮酸甲酯、β-蛇麻烯-7-醇和棕榈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2.
香樟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GC-MS)对香樟树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离分析,共鉴定出98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樟脑与β-芳樟醇(24.099%)、桉油醇(15.723%)、α-松油醇(11.204%)、石竹烯(4.957%)、蛇床-6-烯-4-醇(5.724%)、β-水芹烯(3.394%)等。  相似文献   

3.
继树兰花净油的分析之后,我们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系统联用技术以及红外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了树兰花水汽蒸馏挥发油的化学成份。发现其萜烯部分有:α-橙椒烯、(王古)(王巴)烯、丁香烯、双环榄香烯、蛇麻烯、β-檀香烯、γ-木罗烯、双氢姜黄烯、α-木罗烯、β-没药烯、白菖烯、甜旗烯。其含氧部分有甲基庚烯酮、2-乙基己醇-1、橙做醇、表-橙椒醇、丁香烯环氧物、乙酸苄酯、苄醇、蛇麻二:烯酮、芳萜醇、表-苦本醇、蛇麻烯环氧物Ⅰ、蛇麻烯环氧物Ⅱ、T-荜澄茄醇、蛇麻醇、δ-荜澄茄醇、荜澄茄烯醇、丁香二烯醇、蛇麻烯-7醇和茉莉酮酸甲酯。  相似文献   

4.
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系统联用技术以及红外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了树兰花净油的化学成份。其萜烯部分除已报道过的(王古)(王巴)烯、丁香烯、蛇麻烯、榄香烯之外,还发现有a-橙椒烯、β-橙椒烯、双环榄香烯、β-檀香烯、γ-木罗烯、金合欢烯、α-木罗烯、β-没药烯、β-荜澄茄烯、γ-荜澄茄烯、δ-荜澄茄烯、γ-榄香烯、白菖烯、甜旗烯等倍半萜烯;而含氧部分的主要成份是茉莉酮酸甲酯和蛇麻烯环氧物Ⅱ;此外还发现有蛇麻二烯酮、蛇麻烯环氧物Ⅰ、蛇麻烯-7醇、丁香烯环氧物、T-荜澄茄醇、δ-荜澄茄醇、表-橙椒醇、橙椒醇、芳萜醇等。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晓雨  王静  杨鑫  曹维强 《分析化学》2006,34(Z1):217-2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研究,最佳蒸馏时间5.5 h,挥发油提取率1.2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α-蒎烯(44.258%)、D-柠檬烯(23.426%)、β-蒎烯(8.674%)、石竹烯(3.462%)、β-月桂烯(3.018%)等.研究结果表明红松松塔挥发油中富含α-蒎烯、D-柠檬烯、石竹烯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因此,红松松塔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天然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啤酒中酒花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建立了定量分析啤酒中19种源自酒花的微量香气成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萃取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HS-SPME最佳萃取条件为采用PDMS萃取头对啤酒样品在50℃下萃取60 min。在最佳萃取条件下,采用啤酒为基体以减少基体干扰,建立标准曲线,随后在SIM模式下以萜品烯-4-醇为内标定量测定了啤酒中酒花香气物质的含量。19种物质的回收率在81.2%~11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9.8%,在5个加标浓度下,R2大于0.99。相比于传统方法,本方法所需样品量少、灵敏度高、操作过程简便,能准确的检测出啤酒中酒花香气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湖北江汉平原的枸桔中香气化合物以及其随枸桔成熟度的变化,以D-柠檬烯、α-蒎烯、芳樟醇、α-松油醇为代表,获得了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最佳萃取条件。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果表明:从枸桔果肉中共检测出60种香气成分,其中烃类32种,酯类10种,醇类7种,醛类11种;从果皮中共检测出37种香气成分,其中烃类27种,酯类1种,醇类3种,醛类5种,其它类1种。生长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的枸桔果肉共有的香气成分有14种,果皮共有的香气成分有13种,其中生长初期枸桔果实中的总香气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广元产的麻椒为原料,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麻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别用装有HP-5ms和HP-INNOWAXms两种色谱柱的GC-MS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与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共鉴定出99种成分,其中烯烃类58种、醛类15种、醇类9种、酯类7种、酮类3种、其他烃类4种、其他化合物3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相对含量,含量较高的有芳樟醇、D-柠檬烯、β-崖柏烯、β-水芹烯、β-月桂烯、β-蒎烯、(-)-右旋吉玛烯、石竹烯、γ-萜品烯、3-崖柏烯、(Z)-β-罗勒烯、(1R)-(+)-α-蒎烯、(+)-3-蒈烯、(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萜品油烯。从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烯烃类、醇类和醛类对麻椒的香气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广西产湿地松松针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湿地松针叶挥发油的油相部分,用乙醚萃取法提取蒸馏残液中的水溶性挥发性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比较二者的化学成分。湿地松挥发油油相部分的得油率为0.277%,共分离出86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49种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2.12%,油相部分的主要成分有β-蒎烯(14.29%)、吉马烯(12.87%)、α-蒎烯(6.79%)、β-石竹烯(6.15%)、α-石竹烯(1.58%);水溶性部分的得油率为0.0682%,鉴定了其中的6种化合物,占水溶性部分总量的60.72%,α-松油醇(24.61%)为水溶性部分的主要成分。由于增加了水溶部分精油的提取,湿地松松针挥发油总的产油率提高到0.3452%,提高率达24.62%。  相似文献   

10.
柠檬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玉红  刘雄民  周永红  郭占京 《色谱》2005,23(6):651-65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柠檬桉叶中提取挥发油中的油相成分,用乙醚作为溶剂从蒸馏残液中萃取挥发油中的水溶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二者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柠檬桉叶挥发油油相成分的得油率为1.36%(以鲜重计),确认了其中的37种成分,占油相成分总量的97.36%,其中有12种碳氢化合物和25种含氧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香茅醛(57.00%),其后依次是香茅醇(15.89%)、乙酸香茅酯(15.33%)。水溶性成分的得油率为0.48%(以鲜重计),确认了其中的10种成分,占水溶性物质总量的82.05%,主要为醇类物质,其主要成分为顺-对烷-3,8-二醇(53.43%)和反-对烷-3,8-二醇(16.48%)。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研究,最佳蒸馏时间5.5h,挥发油提取率1.2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α-蒎烯(44.258%)、D-柠檬烯(23.426%)、β-蒎烯(8.674%)、有石竹烯(3.462%)、β-月桂烯(3.018%)等。研究结果表明红松松塔挥发油中富含α-蒎烯、D-柠檬烯、石竹烯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因此,红松松塔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天然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火炬松枝条和针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了30种化学成分。其中枝条中分离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β-月蒎烯、反式-石竹烯、β-杜松烯、大根叶烯-D;针叶中分离鉴定出2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β-水芹烯、异长叶烯、反式-石竹烯、α-律草烯、大根叶烯-D、双环吉马烯和双环榄香烯。  相似文献   

13.
陆占国 《分析化学》2007,35(4):589-592
在60℃氧气中,用极微弱化学发光法测定单萜类化合物的化学发光强度,通过化学发光强度评价了单萜类化合物对氧气的稳定性。萜烯类化合物的稳定顺序为:γ-松油烯<莰烯<异松油烯=α-松油烯<β-蒎烯<β-月桂烯<α-蒎烯=柠檬烯。萜醇类化合物的稳定顺序为:桃金娘醇<紫苏醇<α-松油醇<龙脑=香茅醇=薄荷醇。萜醛类化合物的稳定顺序为:桃金娘醛<紫苏醛。具有同样骨骼,不同官能团的单萜类化合物稳定顺序为:萜醛<萜醇<萜烯。  相似文献   

14.
同时蒸馏萃取GC-MS分析刺异叶花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黔产刺异叶花椒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共分离出67种成分,鉴定出37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柠檬烯为19.31%,里哪醇为15.26%,桧烯为13.60%。  相似文献   

15.
佩兰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固相微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佩兰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共分离出84个组分,并鉴定了67个组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质量分数,占总挥发性组分峰面积的98.05%。主要成分是对-伞花烃(5.19%)、芳樟醇(3.72%)、β-石竹烯(12.35%)、α-律草烯(13.39%)、α-姜黄烯(2.11%)、(-)-石竹烯氧化物(8.25%)、. /-.-4-乙酰基-1-甲基环己烯(8.91%)。  相似文献   

16.
三叶鬼针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贵州三叶鬼针草不同部位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对比研究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出69种成分,鉴定出5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炔类、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Z)-1,11-十三二烯-3,5,7,9-四炔(19.41%~37.16%)、石竹烯(15.68%~16.62%)、大牻桡牛儿烯-D(5.52%~18.50%)等。  相似文献   

17.
以产自河北的侧柏叶为原料,采用四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质联用进行分析,共分离出112种成分,采用质谱与保留指数进行定性,鉴定出87种成分(四种萃取纤维的提取物中都鉴定出的成分有59种),其中烯烃类51种(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烷烃类4种,芳香烃类3种,醇类18种,醛酮类3种,酯类4种,醚类3种,吡嗪类1种;另外采用质谱初步定性出12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含量较高的有(1R)-(+)-α-蒎烯、(+)-3-蒈烯、D-柠檬烯、β-水芹烯、δ-松油烯、β-榄香烯、石竹烯、顺式-罗汉柏烯、葎草烯、大根香叶烯D、δ-杜松烯、柏木脑等。对比所得结果可以发现,CAR/PDMS(85μm)的萃取纤维对侧柏叶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香叶蒿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鉴定出72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樟脑(33.136%),桉树脑(23.419%),6-甲基-2-乙烯基-1,3-庚二烯醛(8.414%),孟烯醇(3.819%),桥环萜烯酮(3.276%),莰烯(2.454%),1R-α-蒎烯(1.917%),去甲基丁香酚(1.550%),α-松油醇(1.449%),冰片(1.674%),β-香叶烯(1.165%),百里香酚(0.329%)等。研究表明紫花冷蒿挥发油主要为单萜及其氧化衍生物。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为挖掘其药用及食品香料工业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追风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欣  梁光义  王道平  徐必学 《色谱》2002,20(3):286-288
 研究了贵州产追风伞 (LysimachiatrientaloidesHemsl.)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追风伞挥发性成分 ,用气相 质谱进行分离测定 ,结合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从中鉴定出 4 0种化学成分 ;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水蒸汽蒸馏提取物的提取率是 0 11%。研究结果表明 ,贵州产追风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主要有广藿香醇 (2 2 5 4 % )、乙酸龙脑酯(16 17% )、γ 古芸烯 (3 2 7% )、δ 愈创烯 (2 6 2 % )、橙花叔醇 (2 0 2 % )、芳樟醇 (1 99% )和棕榈酸 (1 96 % )。  相似文献   

20.
芹菜籽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黑龙江产芹菜籽香气成分,然后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并与水蒸气蒸馏法获得的精油成分进行比较.用CAR on PDMS萃取柱进行顶空固相微萃取时,共检测出26种成分,鉴定出占总成份89.650%的20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5.980%),β-月桂烯(20.500%),β-蛇床烯(16.160%),正戊基苯(5.295%),β-蒎烯(3.412%),α-蛇床烯(3.293%).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芹菜籽,以1.18%产率获得精油,共检测出23个成分,鉴定出占总精油91.375%的18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1.149%),β-蛇床烯(22.281%),对甲苯基异戊酸酯(14.944%),α-2-丙烯基苯甲醇(9.872%),β-月桂烯(4.324%)和α-蛇床烯(4.3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