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荧光淬灭研究溴乙锭与三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寡聚核苷酸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可形成双链、三链、四链等多种不同结构 ,它们都能与溴乙锭发生相互作用使其荧光强度发生变化 .通过荧光光谱和静态荧光技术的研究发现这些相互作用存在着不同的作用机制 ,其中B型双链和三链与溴乙锭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嵌入式的 ,能量转移效率较高 ,荧光强度增加较大且不易被猝灭剂猝灭 ;平行双链与溴乙锭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外挂式的 ,能量转移效率极低 ,荧光强度和猝灭常数几乎与自由溴乙锭相等 ;而四链与溴乙锭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从能量转移和荧光猝灭实验上看可能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在生理条件下(pH=7.40)对氟比洛芬(F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氟比洛芬通过沟槽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 DNA与氟比洛芬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测得结合常数为5.53×10~5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双螺旋dA_(10)·dT_(10)和三螺旋dA_(10)·2dT_(10)的合成以及在适当的缓冲溶液中,双螺旋和三螺旋DNA的形成条件、稳定性以及与溴乙锭——一种常见的双螺旋DNA嵌入剂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溴乙锭能作为一种有效检测三链DNA形成的荧光探针,并且三链和双螺旋DNA都能增加溴乙锭的荧光,但前者增加较少。热变性实验证实溴乙锭能增加三螺旋的稳定性。荧光能量转移研究表明存在从DNA向溴乙锭的能量转移现象,但三螺旋DNA的转移效率要比双螺旋的低。阴离子猝灭剂[Fe(CN)_6]~(4-)并不能降低溴乙锭-三螺旋DNA复合物的荧光强度。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该三螺旋DNA和溴乙锭间存在明显的亲合性,且溴乙锭通过一种嵌入机理与该三螺旋发生相互作用,并由此增加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自猝灭荧光探针法测定D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体内重要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DNA探针的研究也日渐深入.DNA探针作为研究DNA的有力工具,在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的靶扩增技术(PCR)已日臻完善,发光标记探针也已经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已应用于DNA杂交研究、疾病诊断和食品微生物检测等方面[1~5].但是,研究开发新的、灵敏度高的DNA探针仍然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基于水杨酸、邻氨基苯甲酸荧光自碎灭的DNA探针技术,这对筛选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6.
二溴苯基荧光酮荧光猝灭法测定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钢  王宗花 《分析化学》1997,25(3):367-367
1引言自1978年合成了4,5-二溴苯基荧光酮(简称DBPF)以来,DBPF作为一种高灵敏显色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试剂在胶束增溶光度分析中灵敏度非常高,广泛用于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但利用DBPF作为荧光剂测定痕量In(Ⅲ)的方法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下·In(Ⅲ)与DBPF的荧光猝灭体系,在pH4.0的HCl/NaAc介质中,以400nm为激发波长,体系在535nm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痕量钢的加入对该体系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在0~160μgIn(Ⅲ)/L范围内呈线性…  相似文献   

7.
荧光猝灭法研究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BS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胆红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以及对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胆红素和BSA间的结合距离r.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胆红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水热法合成水溶性CdTe及核壳结构CdTe/CdS量子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及CdTe/CdS核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效应和CdTe量子点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的猝灭效应,并阐述了猝灭机理。结果显示,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效应具有一定的粒径依赖性,粒径越小,猝灭效应越强;细胞色素c对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猝灭效应比对CdTe量子点的更强,揭示了受激电子的表面传递机理。CdTe量子点通过松散牛血清白蛋白的螺旋结构而猝灭其荧光。  相似文献   

9.
荧光猝灭法研究依诺沙星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依诺沙星;牛血清白蛋白;鸡蛋清白蛋白;荧光猝灭;荧光猝灭法研究依诺沙星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发夹型DNA为模板,NaBH4 为还原剂合成了银纳米簇(DNA-AgNCs),并将其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基于银纳米簇荧光猝灭的快速、灵敏检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的新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银纳米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银纳米簇成球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进一步研究了DNA-AgNCs的荧光性能,其最大激发波长(Ex)为420 nm、最大发射波长(Em)为525 nm。向银纳米簇溶液加入CTMAB后,DNA-AgNCs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体系在525 nm处的荧光猝灭程度与CTMAB的浓度在4.0×10-9~6.0×10-8 mol·L-1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3×10-10 mol·L-1。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报道咔唑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P)不能生成激基复合物[1],DMTP仅能猝灭咔唑的荧光。这一现象可用激发态的咔唑与猝灭剂之间形成氢键[2]加以解释,也可以用激发态的咔唑中-NH基与猝灭剂的吸电性较强的侧基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3]。因此我们开展了下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体系,猝灭剂中侧基的吸电性对荧光猝灭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以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DBH-PF)为指示剂,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C存在下荧光猝灭间接测定Br ̄-的新方法。在0.6mol/LH_2SO_4介质中,Br ̄-和BrO反应生成Br_2,Br_2与DBH-PF(λ_(ex)=495nm,λ_(em)=520nm)生成红色化合物,使体系荧光猝灭。Br ̄-含量在0.25~6.25μg/25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5μg/25mL。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合成海水样品中Br ̄-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以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DBH-PF)为指示剂,在阳离子表活性剂CPC存在下荧光猝灭间接测定Br^-的新方法。在0.6mol/LH2SO4介质中,Br^-和BrO3^-反应生成Br2,Br2与DBH-PF(λem=520nm)生成红色化合物,使体荧光猝灭。Br^-含量在0.25-6.25μg/25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5μg/25mL。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合成海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司帕沙星能够猝灭四溴荧光素的荧光且荧光猝灭程度与司帕沙星的量成正比,建立了一种测定微量司帕沙星的方法。在pH3.5的Clark—Lubs缓冲溶液中,四溴荧光素激发波长λex=485nm、发射波长λem=545nm,司帕沙星的质量浓度在0~2.0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检出限为42.7μg/L。已用于片剂及胶囊中司帕沙星的测定。6次平行测定回收率为93.8%~104.3%,相对标准偏差为1.1%~2.8%。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在盐酸介质中,一定量的溴化钾存在下,当溴酸根氧化吖啶橙时使其荧光猝灭,提出了荧光猝灭法测定饮用水中溴酸根的方法。在激发波长493 nm,发射波长528 nm条件下,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值△F与溴酸根的质量浓度在10.0~56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3S/N)为3.03μg·L-1。方法用于纯净水和桶装水中溴酸根的测定,回收率在94.0%~107%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以荧光猝灭法与分子对接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蒙花苷对胰蛋白酶荧光发射的猝灭作用,并探究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与复合物的动力学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H 8.4时在不同温度下蒙花苷均可有效地猝灭胰蛋白酶的荧光发射,并且猝灭类型均为静态猝灭,即蒙花苷与胰蛋白酶间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使用双对数方程计算可知复合物为1∶1型,根据Van’t Hoff方程对不同温度下蒙花苷猝灭胰蛋白酶的光谱数据分析可知复合物的生成是熵增放热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蒙花苷对胰蛋白酶的发光猝灭主要是通过影响其Trp残基的荧光发射实现的。分子对接研究表明蒙花苷可结合在胰蛋白酶表面由His57、Thr98、Gln175、Trp215、Gln192、Ser195等残基所形成的疏水性口袋中,并通过氢键、芳环堆积、疏水、静电吸引等弱作用与胰蛋白酶形成非共价复合物,蒙花苷与Trp215残基间存在明显的疏水与氢键作用,这些作用可减弱这个残基微环境的极性并最终导致其荧光发射的猝灭。3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胰蛋白酶与蒙花苷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验证了分子对接结果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人红细胞膜蛋白内源荧光(主要指色氨酸),经加入不同的竹红菌乙素之后,引起了荧光猝灭现象,根据荧光猝灭原理分别从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态变温实验和瞬态荧光等技术分析了上述的猝灭过程,实验证明:该猝灭是以动态碰撞过程为主要作用机理,据此作者提出了乙素可以用于生物膜体系的蛋白质荧光猝灭剂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以维生素B2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叶酸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维生素B2浓度、激发波长、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反应时间为8 min,叶酸浓度在1.5×10-6~1.0×10-5mol/L范围内,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6838+0.214 c(×10-6mol/L),相关系数和检测限分别为0.9988和6.7×10-7mol/L。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山豆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非共价结合特性。在37℃和47℃两个作用温度下,山豆根碱与HSA间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5671×103L.mol-1和2.4923×103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8309和0.8630,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两者的结合。计算了热力学参数,表明该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并由此推断山豆根碱与HSA之间的作用力是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为研究山豆根碱的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以及山豆根碱对蛋白质构像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尿嘧啶的荧光猝灭法测定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尿嘧啶猝灭伊文思蓝(Evans blue)的荧光猝灭机理,并根据尿嘧啶对伊文思蓝荧光的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尿嘧啶的新方法.当用253 nm激发时,伊文思蓝的最大发射波长位于387 nm,线性回归方程为:c=11.85I0/IF-12.30,相关系数为0.999 0,线性范围为0.2 ~20 mg/L,检出限为0.14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求得伊文思蓝与尿嘧啶的形成常数为K=4.88×103 L/mol,试验了pH、干扰离子、放置时间、核酸水解产物等对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