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蒙特卡罗模型AMPT研究了√SNN=130GeV Au Au碰撞中部分子相互作用对两粒子横向动量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子相互作用对两粒子的横向动量关联有重要的贡献.还计算了AMPT模型中√SNN=130GeV Au Au碰撞的两粒子横向动量关联与碰撞对心性的依赖关系并与来自STAR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AMPT的理论预言很好地符合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蒙特卡罗模型AMPT 究了(S_(NN))~(1/2)=130GeV Au Au碰撞中部分子相互作用对两粒子横向动量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子相互作用对两粒子的横向动量关联有重要的贡献.还计算了AMPT模型中(S_(NN))~(1/2)=130GeV Au Au碰撞的两粒子横向动量关联与碰撞对心性的依赖关系并与来自STAR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AMPT的理论预言很好地符合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用不依赖于任何物理模型的纯数理统计的方法对EMU01实验组200A GeV的32S与固定的Au靶碰撞中较高多重数和较大起伏事例的数据和STAR实验组在核-核质量中心能量为\sqrt{s_{_{\rm NN}}}=200GeV的Au+Au碰撞中较高多重数和较大起伏事例的数据所做的分析. 对3个相差很远的能区——固定靶加速器能区, 核-核对撞机能区以及宇宙线能区所得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重味夸克(即粲和底),尤其是底夸克,具有预期不同于轻夸克的性质,被认为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理想探针。然而,很少有对底强子或其衰变的轻子的测量。利用最近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sqrt{s_{\rm NN}}=200\;{\rm{GeV}}$ 的金核-金核碰撞中产生于中心快度下的粲强子和重味衰变电子的测量数据,我们发展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用于分离重味衰变电子中粲和底的成分。从粲强子的测量数据出发,通过模拟其半轻子衰变得到粲衰变电子,从而从重味衰变电子中提取出底的成分。初步的结果展示了在最小偏向的金核-金核碰撞中粲和底衰变电子的横动量谱、核修正因子和椭圆流的分布。在中等至较高横动量区,相比于粲衰变电子的核修正因子,底衰变电子的核修正因子受到了较小的压制;在较低至中等横动量区,底衰变电子获得了比粲衰变电子更小的椭圆流。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研究了双重味重子的理想混合角。理想混合角是将$^{2S+1}(l_\lambda)_J$态转换为具有确定重夸克对称性的态时所对应的旋转角度。在标准的$\rho-\lambda$图像下,求得了$L_\rho=0$情形时重夸克对称性的态$\left(J, j_\ell\right)$$\left(J, s_{\rm q}+j_\rho\right)= $$ \left(J, \{^4l_\lambda/^2l_\lambda\}\right)$态之间的理想混合角,其中${\boldsymbol{j}}_\ell={\boldsymbol{l}}_\lambda+{\boldsymbol{s}}_{\rm q}$, ${\boldsymbol{s}}_\rho={\boldsymbol{s}}_{\rm Q1}+{\boldsymbol{s}}_{\rm Q2}$${\boldsymbol{j}}_\rho={\boldsymbol{s}}_\rho+{\boldsymbol{L}}_\rho$。本工作指出当研究双重味重子的衰变性质时,需要采用$(1S1p)1/2^-$$(1S1p)3/2^-$等理想混合态。  相似文献   

6.
张景波  霍雷  张卫宁  刘亦铭  X.H.Li  J.YANG  N.Xu 《中国物理 C》2001,25(12):1253-1257
利用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RQMD,对RHIC能区s=200GeV/u Au+Au碰撞进行了2π干涉学分析,并讨论了HBT半径参数对横动量的依赖关系.研究表明,两粒子关联函数能够给出碰撞源在冻结时刻的时空拓扑信息,HBT半径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源的尺度和形状,但其对横动量的依赖关系并不能直接反映源的压缩性质,而是对粒子产生时源的空间–动量关联程度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王辉  萨本豪  台安 《中国物理 C》2000,24(3):220-224
用建立在LUND弦模型特别是PYTHIA事件产生器基础上的描写极端相对论性核-核碰撞的强子和弦级联模型--JPCIAE研究了入射能量为200A GeV的S+Au中心碰撞中光子产生.模型同时考虑了部分子QCD散射过程、强子末态相互作用以及强子衰变等光子产生反应道并作了协调处理.JPCIAE模型计算结果很好再现了WA93实验数据所呈现的低横动量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辉  萨本豪  台安 《中国物理 C》2000,24(3):220-224
用建立在LUND弦模型特别是PYTHIA事件产生器基础上的描写极端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的强子和弦级联模型—JPCIAE研究了入射能量为200A GeV的S+ Au中心碰撞中光子产生.模型同时考虑了部分子QCD散射过程、强子末态相互作用以及强子衰变等光子产生反应道并作了协调处理.JPCIAE模型计算结果很好再现了WA93实验数据所呈现的低横动量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9.
${\mathbb{Z}}_3$-QCD是具有严格中心对称性的类QCD理论,研究其在特殊条件下的性质有助于理解QCD退禁闭相变。本文应用三种味道的Polyakov-loop拓展的夸克介子模型作为${\mathbb{Z}}_3$-QCD的低能有效理论,研究了不同中心对称性破缺模式下的Roberge-Weiss(RW)相变。为保证RW周期性,本文采用味道依赖的虚化学势$(\mu_{\rm{u}},\mu_{\rm{d}},\mu_{\rm{s}})={\rm{i}}T(\theta-2C\pi/3,\theta,\theta+2C\pi/3)$,其中${\mathbb{Z}}_3$-QCD是具有严格中心对称性的类QCD理论,研究其在特殊条件下的性质有助于理解QCD退禁闭相变。本文应用三种味道的Polyakov-loop拓展的夸克介子模型作为${\mathbb{Z}}_3$-QCD的低能有效理论,研究了不同中心对称性破缺模式下的Roberge-Weiss(RW)相变。为保证RW周期性,本文采用味道依赖的虚化学势$(\mu_{\rm{u}},\mu_{\rm{d}},\mu_{\rm{s}})={\rm{i}}T(\theta-2C\pi/3,\theta,\theta+2C\pi/3)$,其中$0\!\leqslant\!{C}\!\leqslant1$。传统的和夸克反馈效应改进的两种不同Polyakov-loop势被分别用于相应的计算。研究表明,当$N_{\rm{f}}\!=\!3$,$C\!\ne\!1$时,RW相变出现在$\theta=\pi/3$(mod $2\pi/3$)处,其强度随$C$值的减小而加强;当$C\!=\!1$,$N_{\rm{f}}\!=\!2\!+\!1$时,RW相变位置出现反常,变为$\theta=2\pi/3$(mod $2\pi/3$);而当$C\!=\!1$,$N_{\rm{f}}\!=\!1\!+\!2$时,RW相变点又返回$\theta\!=\!\pi/3$(mod $2\pi/3$)。上述几种情形的RW相变端点均为三相点。研究发现,夸克反馈效应使得RW相变强度减弱,退禁闭相变温度变低,但并未改变前述的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张伟刚 《中国物理 C》2000,24(10):962-968
基于关联度概念,建立了可以分别检测高阶集合流的方位角关联、横向动量模关联和横向关联的新方法.采用新方法分别分析了1.2A GeV Ar+BaI2碰撞的Bevalac流光室4π实验事件中末态粒子分布的方位角关联与粒子横向动量模的关联对高阶集合流关联的贡献.研究表明:对于这组碰撞实验,末态粒子分布的方位角关联相对横向动量模的关联在高阶集合流关联中起主要作用;末态粒子横向动量模的关联不但可以使粒子群高阶关联的强度有所增加,而且还为在更为狭窄的区间上确定集合流集体性的范围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非对心重离子碰撞中,横向非对称核物质流的存在引起了末态的多粒子方位角关联.对600A MeV Au+Au碰撞的QMD模拟数据分析表明,不同事件中侧向流与椭圆流在横向上的夹角存在明显的涨落,多粒子方位角关联揭示了相互作用区域核物质运动的空间–动量相关性.椭圆流对碰撞系统的演化过程反映敏感,在中间快度区域,不同事件中椭圆流的差别与反应过程中粒子经历再散射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集合流的横向运动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2AGeV Ar+BaI2和2.1 AGeV Ne+NaF碰撞的Bevalac流光室4π实验数据进行了集合流横向运动关联特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末态粒子的横向运动不仅存在粒子分布的方位角关联,而且还存在横向动量模的关联;Ar+BaI2碰撞实验中粒子分布的方位角关联、横向动量模关联和横向运动关联都分别强于Ne+NaF碰撞实验中相对应的各种关联;对于这两组碰撞实验,粒子分布的方位角关联相对横向动量模关联在横向运动关联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希明 《中国物理 C》2006,30(5):435-440
按照夸克随机组合的简单组合模型,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重子反重子比率与夸克反夸克平均产生几率的关系. 进一步计算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过程中各种反粒子与粒子的比率, 不需要任何额外假定, 预言的比率与RHIC加速器√SNN=130GeV时Au+Au碰撞STAR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夸克组合模型能够解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过程的反粒子与粒子比率.  相似文献   

14.
用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RQMD)模型模拟了质心系束能量为sNN=200GeV的Au+Au非对心碰撞, 研究了椭圆流对末态粒子冻出时间的关系. 研究了在不同的阶段, 椭圆流对末态粒子位置的关系. 结果表明椭圆流随冻出时间的单调递减, 椭圆流对横向半径的关系随冻出时间发生变化. 用压力梯度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径向速度用来表征压力梯度.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给出了一种分析集合流的n粒子横向关联函数方法,把对n粒子方位角关联的研究和集体性的计算推广到能够同时利用横向动量大小和方位角信息的情形.对于确定集合流的集体性而言,这种方法比仅仅利用方位角信息的多粒子方位角关联方法更为敏感.采用这种新方法,分析了Bevalac流光室1.2A GeV Ar+KC1碰撞中n粒子的横向关联,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的对比推算了该碰撞中末态粒子的集体性是介于85%~95%之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RCHB)理论, 在NL-SH参数下, 研究了从质子滴线到中子滴线Dy的整个偶同位素链的基态特性. 首先, 计算的核结合能和核均方根半径结果, 在有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的范围内, 相当好地与已有实验数据值符合; 其次, 在中子数为N=82—126的壳层里, 在84—92, 94—126之间有明显的子壳层结构; $^{250}_{66}\rm Dy_{184}$核是中子滴线核; 在$_{\hspace{5ex}66}^{\text{240—250}}\rm Dy_{\text{174—184}}$范围内有晕核的典型特征, 这里很可能存在有巨晕核.  相似文献   

17.
利用HIJING 2.0 Monte Carlo事件产生器产生了RHIC能区(质心系能量130GeV和200GeV)的Au+Au最小无偏碰撞事件.对产生的事件样本进行分析表明:碰撞参数与事件的多重数有近似线性依赖关系,两者都可用来表征碰撞的对心度;质子反质子产额比不明显依赖于碰撞对心度、横动量、快度和事件平面.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RQMD,对RHIC能区s=200A GeV Au+Au碰撞的集体膨胀效应进行了研究,对散射粒子的横质量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RHIC能区的重离子反应中存在有强的集合径向流.对单粒子谱的拟合结果给出Au+Au的源冻结温度为160MeV,平均径向流速度为0.6c.  相似文献   

19.
用量子分子动力学(QMD)模型研究了100MeV/u Au+Au对心碰撞的时间演化过程,着重研究了各种物理量随时间的发展如何趋向平衡及freeze-out的条件. 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00MeV/uAu+Au的对心碰撞,中心区的最高密度可以达到1.6ρ_0,在达到最大压缩后,体系开始膨胀,并发展成一个与粒子位置相关的中心集体流. 通过计算两粒子相对动量谱,可以将中心集体流与随机的热运动区分开来. 研究了中心集体流与状态方程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相互作用胶子模型,采用更严格的高能p-A过程的几何学,并考虑到N-N过程中末态的碎裂效应,计算了100GeV p+Ag碰撞中末态领头粒子的快度分布,并跟实验数据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能很好地符合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