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TAB反相微乳液中水辛烷分子的自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导测量确定了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四组分体系的相态,在反相微乳液区有明显的渗滤现象,通过脉冲梯度场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中水和辛烷分子的自扩散行为,采用双指数拟合得出辛烷的自扩散系数。对于体系中出现的渗滤现象以及水和辛烷分子自扩散系数反常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解释。水和自扩散系数(2~7×10^-10m·s^-1)比一般文献值高,其原因:一是水在油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二是渗滤现象的存在,由于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增强和:粘性“碰撞而导致液滴的融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瞬时水相连续通道,使水的自扩散系数增大。而辛烷自扩散系数比一般文献值小,则是由于在微乳液液滴的栅栏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烃链与辛烷分子间范德华引力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导测量确定了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四组分体系的相态,在反相微乳液区有明显的渗滤现象,通过脉冲梯度场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中水和辛烷分子的自扩散行为,采用双指数拟合得出辛烷的自扩散系数。对于体系中出现的渗滤现象以及水和辛烷分子自扩散系数反常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解释。水和自扩散系数(2~7×10^-10m·s^-1)比一般文献值高,其原因:一是水在油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二是渗滤现象的存在,由于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增强和:粘性“碰撞而导致液滴的融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瞬时水相连续通道,使水的自扩散系数增大。而辛烷自扩散系数比一般文献值小,则是由于在微乳液液滴的栅栏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烃链与辛烷分子间范德华引力所造成。  相似文献   

3.
隋华  李干佐  杨博 《化学学报》2000,58(1):50-55
应用UV-vis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水杨酸酯(丁酯、苯酯)在CTAB溶液中的水解反应进行跟踪,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得出CTAB对其反应是禁阻作用。通过温度对其反应速率影响,计算它们的反应活化能。并用^1HNMR方法,确定了反应物在CTAB胶束中的增溶位置,对禁阻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辛烷;正丁醇;2;4-二硝基氯苯在微乳液中的水解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钱俊红  郭荣  郭霞 《化学学报》2002,60(2):261-266
应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青霉素G钾盐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n-C5H11OH/H2OO/W微乳液中的水解反应。结果表明,CTAB/n-C5H11OH/H2OO/W微乳液对青毒素G钾盐的水解具有抑制作用,此结果与此O/W微乳液能降低青霉素G钾盐(Pen-K)分子极性基团的电荷密度,减少Pen-K所处微环境的质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氟辛酸钠(O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丙醇-油-盐水体系能形成多相微乳液, 本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寻找了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系组成, 然后系统地研究了含盐量、表面活性剂总浓度, 醇总浓度, 油的种类对该体系中相微乳液的形成, 相态和其特性参数的影响。并且应用红外光谱对微乳液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测定。最后还对碳氢表面活性剂和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结果对三次采油和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对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CTAB水溶液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CTAB水溶液表面吸附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由初始的扩散控制经混合控制过渡到势垒控制。扩散控制吸附速率快,时间短;势垒控制速率慢,时间长,吸附势垒一般为4~10kJ.mol^-^1。温度升高,动态表面张力减小,但吸附机理不变;无机盐或醇类的加入对势垒值影响不大,但对扩散控制步骤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pH 6.00Na2 HPO4-NaH2 PO4的缓冲介质中甲砜霉素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形成的胶束配合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胶束的增敏增稳作用,提出了测定甲砜霉素的紫外分光光度新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25~95 μg/mL,检出限为0.12 μg/mL.已应用于片剂中甲砜霉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在H2SO4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对于KBrO3氧化曙红Y褪色反应的增敏作用和水杨酸对此反应的阻抑作用。建立了阻抑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水杨酸的新方法。研究了该反应的最适宜的条件和动力学参数。方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79×105L.mol-1.cm-1,线性范围为:0.040~0.50mg/L,检出限为0.020 mg/L。方法用于复方苯甲酸搽剂中水杨酸的测定。对阻抑褪色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pH3.5~4.5的邻苯二甲酸氢钾-HCl缓冲介质中,Sb(Ⅲ)与甲基橙、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形成有色多元配合物的显色反应,建立了测定微量锑的高灵敏光度分析法。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89×105L·mol-1·cm-1,锑的质量浓度在0~12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配合物中Sb(Ⅲ)与甲基橙(MO)的组成比为n(Sb(Ⅲ))∶n(MO)=1∶1。采用巯基棉分离,可消除共存离子的影响,提高体系的选择性。已用于铜合金中微量锑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李梭忠  胡敏  俞汝勤 《化学学报》1995,53(11):1118-1123
以自制的4,4',4',4''-四特丁基酞菁钴(II)为原料合成二氯4,4',4',4''-四特丁基酞菁钴(III)。以此为载体制备PVC膜电极。该电极的电位选择性次序明显不同于Hofmeister次序, 其最佳 响应斜率为-52mV/pNO2^-, 线性范围为3×10^-^5~1×10^-^1mol.dm^-^3NaNO2。通过改变配合物轴向的配位阴离子, 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电极的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依据单、双和三硅酸与钼酸形成杂多酸的反应速度的不同, 建立了同时测定这三种硅酸的微机动力学光度法。此法应用于甘蔗中低聚合度硅酸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汪猷  徐耀忠  张伟君 《化学学报》1988,46(2):204-205
核糖核酸酶A(RNase A)水解核糖核酸的机制前人已有研究.Markham等和Brown等根据水解过程中有2′,3′-环核苷酸的生成提出了两步机制,即磷酰基转移和水解开环.Witzel等用紫外差值(ΔA_(286))光谱和pH-stat(pH恒定器)技术进行动力学研究,所得的结果支持了上述机制.Williams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除了两步机制外,还有另一途径,即二核苷(3′→5′)单磷酸二酯(A)不经过2′,3′-环核苷酸(B)而直接转化为3′-核苷酸  相似文献   

14.
李志丽  林祥钦 《化学学报》1993,51(11):1099-1105
本文研究了氯离子滴定过程中四苯基卟啉合锰氧化过程的常规循环伏安、薄层循环伏安及现场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行为。发现在1摩尔比的Cl^-存在下, 四苯基卟啉合锰经历了Mn(III)/Mn(III)环阳离子自由基及进一步氧化为环两价阳离子的过程, 并伴随有异卟啉生成的后行化学反应, 当2摩尔比的Cl^-存在时, 反应机理转变为Mn(III)/Mn(IV), Mn(IV)/Mn(IV)环阳离子自由基并伴随有异卟啉生成反应的两个氧化步骤。提出了与这一滴定过程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载流法研究了Mo~4O~12(O~2) [简作Mo~4(O~2)~2] 与HSO 在酸性条件(4×10^-3~0.5mol·dm^-3)下的反应动力学,并提出了反应机理.反应经历下列历程:Mo~4(O~2)~2+H~2O Mo~4(O~2)(OOH)(k~1,k~-1) Mo~4(O~2)(OOH)+HSO Mo~4(O~2)OOSO~2+H~2O(k~2,k~-2) Mo~4(O~2)OOSO~2+H~2O Mo~4(O~2)+H~2SO~4(k~1,k~-1)中间产物Mo~4(O~2)再以相同机理继续与HSO 反应.由机理,得到了[S(IV)/k~观察与[H^+],[S(IV)]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以及20℃时的动力学参数:K~1=7.4±0.3dm^3·mol^-1·S^-1,k~-1/k~2=(5.8±0.5)×10^-2和k~-2/k~3=(1.4×0.8)×10^-4.配合物Mo~4(O~2)~2中(O~2)基质子化是决定反应速度的关键步骤.用此机理讨论了Thompson研究的 MoO(O~2)~2与HSO 的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庄乾坤  陈洪渊 《化学学报》1996,54(8):807-812
本文推导了微盘及微球电极上EE反应的一般稳态电流表达式; 对ErEr,EqEr, EiEr, ErEq, ErEi, EiEi及EqEq各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讨论; 并以亚硫酰氯的还原反应为特例进行了研究及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水溶性金属卟啉存在下丁硫醇的氧化过程, 考察了金属卟啉的中心金属离子、周围基团及轴向配体与其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钴卟啉对硫醇的氧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卟啉环的周围基团对钴卟啉的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 其活性顺序为: CoTPyP>Co(p-SO3Na)TPP>Co(p-OH)TPP>Co(p-NH2)TPP>CoTPP。研究了各种动力学因素(底物浓度、催化剂浓度、碱浓度和吡啶添加物浓度)与硫醇转化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设想的催化循环解释了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8.
2,2'-联吡啶类催化铬酸氧化异丙醇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2'-联吡啶类和它的相关化合物催化铬酸氧化异丙醇非常有效. 当2,2'-联吡啶分子的4- 和4'- 位连有甲基或甲氧基等供电基时, 催化活性加强; 当4- 和4'- 位连有吸电基氯原子时, 催化活性削弱. 2,2'-联吡啶类, Cr(Ⅵ)和异丙醇的三分子螯合物分解为产物的一步为限速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