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聚苯醚磺酸锂与聚乙二醇共混体系的离子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影响聚乙二醇(PEG)增塑聚苯醚磺酸锂(SPPOLi)电导率的各种因素,如摩尔比,及PEG分子量等。SPPOLi/PEG具单离子导体的特征,试样最高室温电导可达10^-5S/cm。  相似文献   

2.
聚苯醚磺酸锂与酯类增塑剂共混物的导电性汪传清,黄玉惠,赵树录,丛广民(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50)关键词 聚苯醚磺酸锂,酯类增塑剂,共混,导电性能高分子固体电解质[1]可作为高能电池、电致变色等材料。聚环氧乙烷/碱金属盐复合物与无机盐构...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聚苯醚磺酸锂(SPPOLi)的导电性能,将聚酷酸乙烯酯(PVAc)与之共混,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PVAc可降低SPPOLi凝聚结构的有序程度;发现共混后电导率有了较大提高,共混物的电导对温度的依赖关系不符合阿仑尼马斯方程;同时,共混物仍保持了单离子传导性.  相似文献   

4.
PP/EPO共混体系混容性与结晶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焕  莫志深 《应用化学》1990,7(2):35-39
WAXD方法测定表明PP/EPO共混体系的结晶度随EPO组份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晶胞参数与组份比无关,并计算了第二类晶格畸变。根据PP/EPO的DSC和扭辫实验得出在所有组成下PP/EPO共混体系是不相容的。但在非晶区可能部分相容。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研究了聚乳酸(PLA)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共混体系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DSC可有效分辨PLA重结晶和熔融的重叠效应,在测试条件下,PLA的α’-α晶型转变与α晶体的熔融几乎同时进行。随着升温速率的加快和调制周期的延长,当增塑剂的质量分数为15%时,PLA-MPEG共混物分割在不可逆曲线的重结晶焓逐渐升高(最高约28J/g),熔融焓逐渐降低(最低约为3.3J/g);分割在可逆曲线的熔融峰逐渐由多重峰变为单峰,且焓变值逐渐升高(最高约66.1J/g),相应的可逆曲线熔融分割比例达到了95.2%。通过提高升温速率和延长调制周期,可使大部分熔融分割在可逆曲线上,但过快的升温速率和过长的调制周期会导致PLA相转变时的周期数过少,DSC调制功能的分辨率下降,设置测试条件时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研究基础上合成出分子式为{Ag~2(hpb)(ClO~4)~2[(CH~3)~2CO]~2}1(hpb=C~6Ph~6)的二核银配合物,并制备出自由配体hpb的单晶2,其结构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将这两种化合物与先前研究结果比较发现,配合物的分子空间结构不仅依赖于阴离子大小、溶剂性质,还取决于溶剂类型和自由配体的分子空间结构与排列,并且这种结构变化导致了导电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利用WAXD、DSC、PLM、PCM和SAIS等手段,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阻燃PP共混体系的结晶形态和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阻燃剂存在,对阻燃PP体系中PP的结晶形态和结晶行为有明显影响。其影响情况取决于这些阻燃剂自身的各种特性。另外,PP的结晶对某些阻燃剂的分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结晶过程是体系中阻燃剂的一个再分散过程。  相似文献   

8.
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等手段对聚酰胺-46进行了基本表征,并用广角X射线衍射和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聚集态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用DSC分别探讨了苯酰化聚苯醚(PPO)(BA~(31.0)-PPO和BA~(43.4)-PPO)/PPO共混体系的热焓松弛变化规律与差异.发现已知是相容体系的BA~(31.0)-PPO/PPO在低于T_g等温退火过程中只出现一个吸热峰;典型的相容体系PPO/PS也表现出类似的行为.而未知相容性的BA~(43.4)-PPO/PPO在等温退火过程中出现两个吸热峰,此两峰的T_p值随退火时间的变化类似于各纯组分相应条件下的变化.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BA~(43.4)-PPO/PPO是相分离体系.因此对T_g非常接近的较刚性主链的PP0及其改性物的共混体系可用热焓松弛行为确定其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Keggin结构杂多酸热性质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本文利用DSC, TG-DTA, X射线衍射, 变温红外光谱和溶解性试验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Keggin结构杂多酸HnXM12O40(X=Si, P, Ge; M=Mo, W)的热稳定性, 提出杂多化合物热分解的新判据, 给出了Keggin结构杂多酸的热分解过程, 推导出预测热分解温度的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杂原子对Y沸石液固相类质同晶取代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滋  徐金锁 《化学学报》1995,53(2):135-140
用NH~4BF~4,(NH~4)~3ZrF~7,(NH~4)~2Tif~6,(NH~4)~3FeF~6和CrF~3,3NH~4F等溶液为取代剂,对Y沸石实行液固相类质同晶取代,除了B以外, 其它金属元素均能代入沸石骨架,它们的取代程度为Fe>Ti>Cr≈Zr.采用XRD,IR和DTA 等手段对取代产物进行表征,证实杂原子已成为骨架元素.由液固相类质同晶取代机理出发, 对影响杂原子取代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由杂原子的离子半径.含氟配合物累积稳定常数. 阳离子水解平衡常数和水解产物聚合平衡常数可以预测各种杂原子的取代效果.  相似文献   

12.
程贤甦  苏英草  关怀民 《化学学报》2000,58(11):1413-1418
通过DSC曲线,IR光谱,电子光谱和XRD谱分析,发现12-钼磷酸与葡聚糖在水溶液中可形成黄色包合物。以ESR,XPS,IR和电子光谱等手段研究此黄色包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光致变蓝紫色,是由于其光电子转移反应产物多价态钼(Ⅵ,Ⅴ,Ⅳ)配合物呈蓝紫色,而另一产物带部分羰基葡聚糖为无色所致。由DSC曲线,电子光谱,IR光谱和XRD谱测试结果得知,随着光化反应产物的生成,两者分子间产生包合作用,从而提高光致变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14.
吴勇  胡征  陈方  陈懿 《化学学报》2001,59(11):1904-1908
通过调变反应温度,制得了B含量变化范围较大的Fe100-xBx(x=23~40)系列纳米金属玻璃。用Mossbauer,ICP,XRD,TEM,DSC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制备条件对B含量的影响及其原因,样品的结构、晶化温度/微粒的聚集状态和表观粒度等物性与反应温度(B含量)的关系,揭示了Fe-B纳米金属玻璃的化学制备研究中反应温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乙醇胺及甘油和乙二胺混合物两种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全硅方钠石。 在广泛的有机介质中进行了全硅沸石合成的研究, 首次获得了全硅ZSM-39及未知结构硅酸盐K相。 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组成分析、差热与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晶体产物进行了鉴定。 应用液相电导率-硅酸根离子浓度测量方法对非水溶液的性质及对非水介质中全硅沸石生成的必要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维达  谢传良 《化学学报》1989,47(4):333-339
本文对五种组成为[Fe(3-EtO-SalAPA)2]ClO4.S的Fe(III)自旋变异晶态配合物进行了磁学和谱学表征, 所有溶剂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和EPR数据证示它们的自旋态转变性质均属渐变型, 在110-300K范围内的Mossbauer谱都只显示单一的四极分裂双峰. 实验结果还表明, 在所有晶态配合物中, Fe(III)自旋态的转变速率小于EPR谱学的时间标度(~10^1^0s^-^1), 而大于Mossbauer谱学的时间标度(~10^7s^-^1). 随着溶剂分子体积由C6H5F至o-C5H4Cl2的依次增大, 相应溶剂合物的μeff-T曲线的Tc值向低温方向位移.特别在单卤代苯系列中, 溶剂的分子体积与Tc值呈线性关系, 但氯苯溶剂合物是例外:后者的反常现象主要是由晶格内部的Tc≈185K时伴随发生了与自旋变异协同的一级相变所造成, 这个相变过程已为示差扫描量热测定和Mossbauer中心位移对温度的曲线呈现的不连续性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首次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态Ni-W-P合金微粒。应用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该微粒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微粒催化环戊二烯加氢的活性, 并与Ni0P非晶态合金对比, 发现少量的W的加入改变了Ni-P的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制备了卟啉-紫精与花生酸镉混合LB膜, 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膜中卟啉基团的聚集及取向, X射线衍射说明混合LB膜具有层状有序的周期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 通过调节膜的表面压可使聚集成"微畴"的卟啉-紫精均匀分布在花生酸镉单分子层中, 随膜表面压的增大, 小的"微畴"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微畴"。电子衍射说明混合膜中两组份分相存在, 且都为六角对称的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