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盐酸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盐酸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发现盐酸多西环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盐酸多西环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由此得出了其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作用距离.并根据其同步荧光光谱可以推断盐酸多西环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盐酸多西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结合所致.  相似文献   

2.
双氯芬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双氯芬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双氯芬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该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荧光猝灭过程;二者结合常数KLB=2.167×105mol·L-1;二者的结合位置距212位色氨酸2.13nm;同时,由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得出二者作用力主要是氢键或VanderWall's力.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在人体生理pH条件下药物多巴酚丁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多巴酚丁胺对BSA内源性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猝灭结果求得了298、301、304 K3个不同温度下多巴酚丁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以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由此确定出2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而应用竞争实验确定了多巴酚丁胺在BSA上的结合位点为II位;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多巴酚丁胺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甲磺酸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喹诺酮抗菌素甲磺酸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测定了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讨论了荧光猝灭机理,并依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率。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甲磺酸培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在金属离子Zn^2 存在下甲磺酸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生理pH7.4条件下,应用光谱法研究药物小分子刺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理。通过荧光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确定了刺芒柄花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采用Stern-Volmer方程求出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双对数方程求出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进而利用热力学公式判别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刺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方式,298 K时结合常数Ka为1.39×106L.mol-1,结合位点数为1,而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用紫外与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刺芒柄花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水溶液中甲磺酸帕珠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定了298,308K温度下甲磺酸帕殊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7.63×10^4,6.25×10^4 L·mol^-1)和结合位点数n(分剐为1.04,1.03),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甲磺酸帕珠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作用为主,并运用Fo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其相互结合时授-受体间距离r为3.17nm;采用同步荧光技术确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3种金属离子对该结合反应的影响,探讨了其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呋喃唑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呋喃唑酮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该猝灭机理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求得了不同温度下(25℃、31℃和37℃)呋喃唑酮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van’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胺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研究表明,水胺硫磷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 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水胺硫磷与BSA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且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其结合常数为4.06×104 L·mol-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水胺硫磷与BSA结合时其供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为2.27 nm,能量转移效率为0.114.金属离子 Ca2 、Fe3 、Zn2 、Cu2 的存在,会影响水胺硫磷与BS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酸性大红3R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ris缓冲溶液(pH 7.4)体系中,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首次研究了染料酸性大红3R(A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大红3R与牛血清白蛋白能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涉及静态猝灭和非  相似文献   

10.
荧光光谱法研究莠去津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除草剂莠去津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除草剂对过氧化氢酶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且静态猝灭是引起 CAT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出除草剂和 CAT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分别为 K=1.35× 10 5L/mol,n=1.17.并依据能量转移机制 ,求出了莠去津和 CAT相互结合时 ,其给体 -受体间距 r为 0 .15 9nm.由此可见 ,莠去津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结合作用以静态猝灭过程为主 ,且其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推测出莠去津与CAT的 16位 Tyr发生结合作用 .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研究了葫芦[7]脲(CB[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常见的pH 7.4时,BSA的荧光强度随着CB[7]浓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结果表明,CB[7]能与BSA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配合物,BSA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理。分别采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获得了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相关热力学参数。在298K时,其表观结合常数(KA)为2.337×105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78。基于热力学参数判定CB[7]与BSA之间存在协同的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这表明一方面BSA的氨基酸残基上的非极性基团可部分进入CB[7]疏水性的腔体,另一方面BSA又能与CB[7]端口质子化的羰基产生静电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发现CB[7]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这为葫芦脲在药物载体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以及圆二色谱(CD)法,研究了蛇床子素(osthole)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蛇床子素通过与HSA形成基态复合物使其内源荧光猝灭。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值表明,疏水作用力是蛇床子素-HSA结合的主要驱动力。位点竞争实验表明,蛇床子素主要结合在HSA的siteⅢ位。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蛇床子素在H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99nm。红外变换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显示,蛇床子素的存在诱导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  相似文献   

13.
荧光光谱法研究罗丹明B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4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Tris-HCl)的缓冲溶液中,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小分子染料罗丹明B(RB)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考察了离子强度、阴离子猝灭剂KI对RB-DNA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得RB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RB以沟槽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计算机拟合分析方法得到色氨酸,酪氨酸与苯丙氨酸荧光光谱解析表达式中的有关参数,同时采用模拟方法得出上述荧光光谱的模拟谱,并与实验谱相比较爱些氨基酸发射荧光的机理,反映了计算机拟合与模拟分析方法的特色与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液中,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CD)以及粘度实验和熔点实验研究农药氰戊菊酯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氰戊菊酯浓度增大,DNA农药体系出现紫外增色,CD谱收缩现象,DNA的粘度和熔点明显增大,说明氰戊菊酯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结合,氰戊菊酯可导致DNA链增长,破坏右手螺旋以及碱基堆叠。测定不同温度(293,302,310K)下氰戊菊酯与DN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并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出两者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78.63kJ.mol-1和359.5J.mol-1.K-1,据此推测疏水作用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确定了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γ-CD-NR)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和静电两种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和舣倒数法确定了γ-CD与NR的包合比~n_(γCD-NR):nNR=1:1,包合常数K_f=2.08×10~3 L·mol~(-1).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_(γCD-NR):n_(DNA)=4:1,结合常数K_25℃~θ=2. 11 × 10~6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为熵驱动.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发现γ-CD-NR包合物和AO在与DNA作用时存在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17.
pH对阿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光潜的方法研究了阿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基于荧光猝灭现象和Firster理论,求出了5个不同pH下,两者结合的动力学猝火常数、能节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等参数.发现:在实验的酸度条件下,阿霉素对人血清白蛋门的荧光都有猝火作用;与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相比,存pH4.00的强酸性环境中,两者的猝灭常数明显偏低,结合距离叫显偏大.结果表明:阿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过程中,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人血清白蟹自荧光猝灭的原因之一;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对两者的结合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静电作用小早两者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18.
荧光光谱法研究三唑磷对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并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I-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三唑磷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DNA对三唑磷的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54×103L.mol-1和1.0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