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安东  朱正和 《计算物理》2006,23(5):594-598
使用SAC/SAC-CI方法,利用D95(d),6—311g^**以及cc-PVTZ等基组,对B2分子的基态(X^3∑g^-)和第一激发态(A^3∑u^-)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了优化计算,通过对3个基组的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了D95(d)基组为3个基组中的最优基组的结论;使用D95(d)基组,利用SAC的GSUM(Group Sum of Operators)方法对基态(X^3∑g^-),SAC-CI的GSUM方法对激发态(A^3∑u^-)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了相应电子态的完整势能函数;从得到的势能函数计算了与基态(X^3∑g^-)和第一激发态(A^3∑u^-)相对应的光谱常数(Be,ae,ωe和ωeχe),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2.
选用STO-4G双的扩展基组,用MCSCF方法计算B_2分子的分子轨道,根据不同电子态的不同对称性组成不同对称性的组态空间,用CI计算得到B_2分子基态(X~∑_g~-)和第一激发态(A~8∑)的波函数,在偶极近似下计算了B_2分子A~3∑-X~3∑带系的振予强度,其值为0.00124。  相似文献   

3.
4.
紫外泵浦Na_2(b~3∑_g~+)→Na_2(x~3∑_u~+)的发射光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首次观测到钠双原子分子在830nm至900nm谱区内b~3∑_g~+→x~3∑_u~+的束缚-自由跃迁的连续发射光谱.其起因是由C~1∏_u→2~1∑_g~(+3)束缚-束缚跃迁中峰值为911nm、912.6nm及914.5nm受激发射所致。作者认为b~3∑_g~+从2~1∑_g~+态能级交叉以及a~3∏_u对A~1∑_u~+的扰动获得粒子数。文中给出设想的运动学过程,并对在该连续谱区内产生可调频激光振荡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得到了He-S2(X3∑-g)与He-S2(B3∑-u)的势能曲面;计算并讨论了He原子与S2分子的相对位置R与S2(B3∑-u→X3∑-g)跃迁矩和诱导偶极矩变化的关系;分析了He对S2分子轨道的压缩随R的变化,以及在实验中加入缓冲气体对实现S2分子发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吕志伟  刘莉 《光学学报》1996,16(8):096-1098
报道了用单光子激发产生K22^3Пg-x^3∑^+u跃迁扩散带的实验结果,讨论了此扩散带发射增益特性随温度和缓冲气体压力等条件的变化规律,实验测得了1.2%cm^-1的增益系数。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得到了He-S2(X3∑-g)与He-S2(B3∑-u)的势能曲面;计算并讨论了He原子与S2分子的相对位置R与S2(B3∑-u→X3∑-g)跃迁矩和诱导偶极矩变化的关系;分析了He对S2分子轨道的压缩随R的变化,以及在实验中加入缓冲气体对实现S2分子发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艳惰性气体中,当用Ar~+-激光泵浦时,我们观察到Cs_2分子新的激光诱导荧光辐射。(a~3Ⅱ_u→X'∑_g),(A'∑_u-x'∑_g)、  相似文献   

10.
首次提出了I~Ⅵ族元素组合NaS新型激光介质构想,并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计算了NaS的X^2П,A^2∑^+,B^2∑^-,C^4∑^-,D^4П态的势能曲线,证实了NaS的存在,获得了NaS各态光谱常数的理论值,比较了NaS同HS及NaO能级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Aug-cc-pVDZ、Aug-cc-pVTZ、Aug-cc-pVQZ和Aug-cc-pV5Z为基函数,分别采用组态相互作用(CI)和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CASSCF)方法对HeH~+的X~1∑~+、A~1∑~+和a~3∑~+态的平衡结构、离解能、绝热跃迁能、谐振频率和势能曲线进行了计算.并选用Murrell-S0rbie势能函数对势能曲线进行拟合,利用拟合的参数值计算出了力常数和光谱数据.结果表明以Aug-cc-pV5Z为基函数,采用CI方法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和其它理论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显含电子对相关坐标的波函数,在微扰论的框架下计算了E~l∑_g~ 态氢分子与基态氢分子取cross构型时的中长程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相互作用在分子间距6.5α_0附近存在着一个活化能势垒,在4.5α_0附近显示出较强的化学键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在K_2-K中通过双光子共振激发原子或双光子激发分子产生2~3∏_(?)—a~3∑_u~+扩散带辐射的实验结果,并对激发机制以及扩散带辐射随激发能量和温度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用4415.6ACW激光线获得了5730A附近的K_2分子2~3∏_g—1~3∑_u~+漫射荧光谱。实验研究了缓冲气体Ar气压强P对漫射谱峰值强度I_(diff)的碰撞诱导增强效应。用稳态碰撞模型描述了C~1∏_u—2~3∏_g间的能量转移过程,推导出了I_(diff)-P函数关系,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令人满意的拟合。这种拟合表明:适当变更实验装置,利用本文模型可以得到C~1∏_u—2~3∏_g间的能级交叉速率和碰撞诱导转移速率。  相似文献   

15.
锂分子2^3πg—α^3∑u^+受激扩散带辐射线型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琪  李永放 《光学学报》1992,12(4):31-335
  相似文献   

16.
闫冰  潘守甫  王志刚  于俊华 《物理学报》2005,54(12):5618-5621
采用从头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实验中双原子分子S2(B3∑u-→X3∑g-)吸收谱中谱带(18,0)开始出现的弥散现象.计算了包含自旋-轨道耦合(SOC)的B3∑u-和排斥的15∏u,23∑u+态的电子势能曲线.对于(18,0)谱带开始弥散,给出了与其他文献不同的物理解释.计算结果表明B3∑u-与15∏u,23∑u+态的SOC作用导致预解离对谱带的弥散起着决定作用,并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从头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实验中双原子分子S2(B^3∑u^-→X^3∑g^-吸收谱中谱带(18,0)开始出现的弥散现象.计算了包含自旋-轨道耦合(SOC)的B^3∑u^-和排斥的1^5∏u,2^3∑u^+态的电子势能曲线.对于(18,0)谱带开始弥散,给出了与其他文献不同的物理解释.计算结果表明B^3∑u^-与1^5∏u,2^3∑u^+态的SOC作用导致预解离对谱带的弥散起着决定作用,并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8.
19.
王琪  樊群超  孙卫国  冯灏 《物理学报》2012,61(4):150-157
本文利用最近建立的能精确求解双原子分子P线系发射光谱的物理新公式,研究了NbN分子从电子态d~1∑~+向b~1∑~+电子态跃迁中(1,1)跃迁带的P支发射光谱.获得的计算结果不仅很好地重现了已知低转动态的实验谱线数据,同时也预言了该跃迁带包含转动量子数J=80在内的高振转激发态的精确P线系发射光谱.该方法在理论上为实验技术难以精确测量的双原子分子体系提供了一种获得精确的高激发态谱线数据的物理新方法.从而可以为那些需要NbN分子高激发态跃迁谱线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我们得到了CO经过共振态A~1∏态和e~3∑~-态的转动分辨的紫外双光子共振四光子电离光谱,并测量了它们的双光子吸收截面,σ_(Xe)~(2)、σ_(A1)~(2)=1.4×10~(99)cm~8sec~(-1),σ_(A1)~(2)=2.6×10-~(50)cm~4see_(-1).用双色共振增强的方法明确地归属了受到扰动的CO A←X双光子吸收(0.0)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