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两中心的Lennard—Jones(2CLJ)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与温度相关的势能参数,提出了改进型的2CLJDQP势能函数模型。应用此模型计算了乙烷(C2H6)、六氟乙烷(C2F6)、氟甲烷(CH3F)、氯甲烷(CH3C1)、1,1,1-三氟乙烷(CH3CF3)、二氟乙烷(CH3CHF2)的第二维里系数,较...  相似文献   

2.
HFC-227ea是一种有希望的新环保制冷剂,特别是作为混合物中的一种组元用于R22和R502的替代,但其热物性数据十分有限。本文使用膨胀定容法高精度地测量了HFC-227ea的气相PVT性质,沿定温线外推确定了其第二和第三维里系数,并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使用截断维里方程,根据本文所确定的维里系数,可以高精度地再现HFC-227ea的气相区热力性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任意子气体配分函数路径积分计算方法,并计算了在均匀外磁场中任意子气体的第二维里系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套新的用来确定酮、醛、醚和含氮化合物第二维里系数的新方法。在新的非极性流体预估式的基础上,应用对比态原理,给出了酮、醛、醚和含氮化合物极性流体的优化参数,并对其进行了经验关联,使本预估式能应用于大部分非氢键,弱缔合效应的极性流体。并且仅仅需要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偏心因子和对比偶极距作为预估参数。预估结果与最新的高精度的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5.
王竹溪  章立源 《物理学报》1965,21(3):508-518
我们对计算气体物态方程中维里系数的方法作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如何判定物态方程中项数的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是:(1)用∑v2的大小的变化来判断项的数目应如何选取,其中v为pV的计算值减去其实验值。(2)多项式要满足逐项在数值上减少的级数性质。(3)多项式的末一项大小要与实验误差大小相同。(4)误差v的正负号数目要大致相等。我们建议在计算中要用A0+B0+C0+…=1条件,但不要用A=RT条件。此外还讨论了用压强展开和用密度展开的问题,级数展开式中省去奇数幂次项问题,维里系数的有效位数问题,若干实验数据的修正问题等。我们根据上述原则和建议,重新计算了氢气的维里系数,结果与各原作者所得的有相当的不同。在同一温度用不同实验窒的数据所得的维里系数比各原作者所得的要互相接近些,一般在两倍标准误差内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欲从理论上建立描述气体热物理行为的方程,如状态方程、能量方程以及粘度方程等,首先需知道分子间相互作用位能函数,然后通过统计力学或动力学方法导出相应的模型方程,但这一数学处理过程不仅难度大,而且即使导出结果,其方程形式往往很复杂而不便于工程应用。正因为如此,Pfigogine学派提出了著名的方阱模型位能函数,它将分子看成直径为σ并有吸引力的硬球,但吸引力仅在分子间距从σ到Rσ间起作用。(R—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研究非极性电介质有效场出发,推导出联系介质介电常数与其密度的新方程。该方程的计算结果和仲氢实验数据比较表明:精度达4×10~(-5),比Bottcher方程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相对于基础流体而言有了显著提高,然而这种现象却无法用现有理论进行解释。应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模拟,并研究了纳米颗粒表面类似于固体的液体吸附层的存在和特性以及其对纳米流体导热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纳米流体导热性能显著提高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固体分子较强的吸引力,一部分液体分子被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形成一个薄层,薄层内分子的排列结构不同于纯液体的分子排列结构,导热性能也优于基础流体,从而使得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有了显著提高。最后对纳米颗粒表面液体薄层的厚度进行了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9.
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系数增大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华清  陈立飞 《物理学报》2009,58(4):2513-2517
纳米流体流动换热能力优于传统流体介质.研究了纳米流体热物性的提升和热散射对其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优化了介质的热物性,增大了导热系数,强化了纳米流体内颗粒、流体以及流道管壁碰撞和相互作用,同时加强了流体的混合脉动和湍流,从而增大了对流换热系数.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换热系数 热散射  相似文献   

10.
高温高压湿空气的维里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湿空气透平循环和压缩空气贮能系统中对高温高压湿空气热力学性质参数的需求,依据统计热力学理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方法,探讨了高温高压湿空气中水分子与氧分子和氮分子的相互作用特性。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合理的计算湿空气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最高温度达600℃、压力40 MPa、含湿量0.445下湿空气的PVT参数,并拟合得到了一定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湿空气的维里方程。  相似文献   

11.
量子力学中的维里定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纳米流体的聚集结构和导热系数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根据布朗运动理论模拟纳米粒子在流体中的聚集过程,运用分形理论描述纳米粒子团的结构.考虑纳米粒子的运动传热,建立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模型,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显现了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将链式硬球模型流体方程用于计算实际高密度流体的自扩散系数,并与流体的试验数据或模拟数据相比较。使用该方程计算碳链长度在150以下压力在200MPa以下;平均温度在100K以上时,非极性自扩散系数的平均绝对偏差多为5%左右。  相似文献   

14.
根据热力学面上流体无量纲化剩余迁移性质曲线与对比密度曲线的相似性,通过关联无量纲化剩余导热系数和粘度与对比密度的方程,提出了一个推算卤代烃制冷工质稠密流体迁移性质状态方程。在常压下迁移性质计算的基础上,应用该方程只要已知物质的临界参数、分子量和偏心因子便可以计算稠密流体(气相或液相)的导热系数和粘度。该方法的提出使得迁移性质的计算像平衡性质一样通过状态方程便可以求出。与实验数据比较,本方法计算导热系数的总平均偏差为 4.8%,最大偏差为18.0%;计算粘度的总平均偏差为4.4%,最大偏差为 15.6%。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1)所给出的关于甲烷分子的单中心对称类氖波函数,从理上计算了CH4-CH4分子间的排斥函数和高温度高密度条件下CH4气体的二级维里系数。  相似文献   

16.
在力学实验中,对流体的粘滞系数的测定方法有若干种,但在不同温度下,用激光测定流体的粘滞系数基本没有.我们根据斯托克斯定律设计的这种“流体粘滞系数测定仪“,不但能在教学上供学生做实验使用,而且还可供工业上对各种油类生产的检验;在化学上,对液态高分子物质进行粘滞性的研究;医学上,在许多病变中对尿和血液粘滞性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等科研部门使用.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误差也较小.一、基本原理 一个半径为r的光滑圆球在液体中下降时,它将受到一个与速度相反的摩擦力(即内摩擦力),力的大小为 F=6πμγυ(1)式中,μ即为液体…  相似文献   

17.
张智奇  钱胜  王瑞金  朱泽飞 《物理学报》2019,68(5):54401-054401
纳米流体中悬浮的纳米颗粒可以增强其导热性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纳米流体颗粒增强传热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纳米颗粒的聚集是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增大的重要机制,而且纳米颗粒聚集的形态对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的导热系数模型大多是建立在Maxwell有效介质理论的"静态"和"均匀分散"假设基础上.本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Cu-Ar纳米流体,采用Green-Kubo公式计算导热系数,采用Schmidt-Ott关系式计算不同聚集形态下的分形维数.对比导热系数与分形维数可以发现:在相同体积分数下,较低的分形维数会有更高的导热系数,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导热系数的定量关系.此外,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可以看出纳米颗粒紧密聚集与松散聚集的差异,基液分子在纳米颗粒附近的纳米薄层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纳米颗粒聚集形态对导热系数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1]所给出的关于甲烷分子的单中心球对称类氖波函数,从理论上计算了CH_4—CH_4分子间的排斥势函数和高温高密度条件下CH_4气体的二级维里系数。  相似文献   

19.
ZrO2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测定及机理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测量圆管内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实验系统,测量了不同粒子浓度的ZrO2/水纳米流体在雷诺数为3 000~18 000范围内的管内对流换热系数以及不同位置处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粒子显著增大了液体的管内对流换热系数,例如,在相同雷诺数时,与纯水相比,如果纳米粒子的质量浓度从1.6%增大到4.1%,则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增加的比例从1.09增大到1.2.此外,从颗粒的浓度、粒径两方面分析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流体中固体颗粒周围的吸附层厚度及结构,并通过Green-Kubo原理计算了吸附层内导热系数的分布。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周围存在0.5 nm厚的吸附层,层内原子数密度提高了50%~60%,导热系数提高了200%~300%。分析发现,吸附层导热系数的提高是由于原子数密度及吸附层内原子排列有序程度的提高引起的。该研究结果有望为建立合理的预测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模型提供关键参数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