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酚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塌化学聚合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与氯化铜的异丙醇溶液作用制成了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Cu^2 ),并用顺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和原子发射光 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了羟基发生配位,铜含量达8.63%,实验结果还表明,该配合物在Na2SO3的水体系(pH=70中能催化引发MMA按自由基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2.
将电化学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铜异丙醇溶液作用生成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 Cu2 + ) .采用顺磁共振波谱 (ESR)、红外光谱 (FT IR)、XPS光电子能谱、原子发射光谱 (AES)、元素分析及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即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配合物中铜含量达 8 6 3% .实验表明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 (EPU Cu2 + )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按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讨论了温度、Na2 SO3浓度、VAc浓度和EPU Cu2 + 膜用量对聚合速率、诱导时间的影响 ,求得聚合速率的表达式Rp=0 0 7e- 2 82 5 RT[VAc]1 54[Na2 SO3]0 5,实验结果表明 ,EPU Cu2 + 配合物膜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聚合的诱导期为 12 2s ,反应 2 4h后PVAc得率为79% , Mw =1 2 6× 10 6 , Mn=2 6 3× 10 5,多分散性系数为 4 79.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聚合漆酚钴膜配位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酚 (EPU)通过与氯化钴的异丙醇溶液作用 ,生成聚合漆酚钴配合物膜(EPU Co3+ ) .采用红外光谱、XPS光电子能谱、DTA TG、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以及原子发射光谱 (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其配位结构 ,即每个钴离子与EPU中两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而交联 ,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提高 .实验表明 ,此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VAc的聚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化学技术合成的聚合漆酚(EPU)与氯化钴的异丙醇溶液反应,得到电化学聚合漆酚钴配合物膜,经XPS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TG-DTA、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以及原子发射光谱(AES)等手段进行表征并确定其结构。由于每个钴离子与EPU分子中两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引进进一步交联。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提高。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的Na2SO3水体系(pH值为7)中配合物膜能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 相似文献
5.
电化学聚合漆酚及其钬配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提纯过的漆酚在Na2 SO4的乙醇 /水溶液中用恒电位法 ,以铂为研究电极 ,其电位不能低于 0 6 80V(vs.SCE)进行电化学聚合 ,获得电化学聚合漆酚(EPU) ,探讨了其较适宜的聚合方式及反应条件 .利用EPU与氯化钬的异丙醇溶液作用 ,得到聚合漆酚钬配合物 (EPU -Ho3 + ) .采用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光谱、XPS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差热 -热重 (DTA -TG)以及磁化率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其每个钬离子与EPU分子中三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研究结果表明 ,钬含量达 14 0 8% ,配合物的电阻为 1 3× 10 11Ω(EPU为 7 9× 10 10 Ω) ,出现反铁磁性相互作用 ,因配位作用而使配合物进一步交联 ,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得到提高 .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聚合漆酚钐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钐的异丙醇溶液作用 ,得到聚合漆酚钐配合物 (EPU Sm3 + ) .采用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光谱、荧光光谱、XPS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以及差热 热重(DTA TG)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其每个钐离子与EPU分子中三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原子发射光谱(AES)结果确定钐含量达 13 18% .配合物的电阻为 9 6× 10 1 0 Ω(EPU为 7 9× 10 1 0 Ω) .发现因配位作用而使配合物进一步交联 ,而难溶于有机溶剂 ,同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8.
9.
电化学聚合漆酚-钆螯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电化学方法及渗透扩散方法合成了电化学聚合漆酚-钆螯合物(EPU—Gd^3 ),采用X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ESR、荧光、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和元素分析法表征螯合物膜,分析了螯合物可能存在的结构.元素分析表明,Gd^3 含量达11.99%.由于存在Gd^3 与EPU的配位作用,EPU进一步交联,使分子间作用力进一步增大.DMTA分析表明,螯合物中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且tg明显增大,耐热性能显著提高。结构分析表明,一个Gd^3 与三个漆酚单元配位. 相似文献
10.
11.
13.
TANG Jie-yuan~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2001,17(3):318-324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of copper electropolyurushiol(EPU-Cu~(2+)) was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copper chloride with electropolyurushiol (EPU) in an isopropyl alcohol solution. The properties of EPU-Cu~(2+)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ESR, FTIR, XPS, DMTA and TG-DTA. The results of AE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Cu~(2+) was 8.63%. The electric resistances of EPU-Cu~(2+) and EPU were determined to be 9, 37×10~(10) Ω and 7.90×10~(10) Ω respectively. It was also ascertained that in EPU-Cu~(2+) each Cu~(2+) is coordinated with two units hydroxyl in EPU, making the EPU-Cu~(2+) cross-link further. As a result, the title polymer exhibits an insolubility in most of organic solutions, a higher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4.
电聚合漆酚镝配位聚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漆酚结构特点和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特殊性,研究电聚合漆酚(EPU)与 氯化镝反应生成配位聚合物(EPU-Dy~(3+)),采用FT-IR,元素分析,XPS,荧光 光谱,DMTA,DTA-TG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探讨其结构与性质,元素分析等测定 结构证明了每个Dy~(3+)分别与EPU分子中3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从而得到 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证实了配合物中存在着Dy~(3+)与EPU的配位作用,并引起进一 步交联,且镝含量达13.18%,DMTQ,DTA-TG分析结果表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 性能均有所提高,荧光光谱表明EPU对Dy~(3+)不起敏化作用,EPU与Dy~(3+)配位后 使Dy的特征荧光淬灭。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苯氧铜/正丁基锂(PhOCu/n-BuLi)体系引发MMA聚合, 通过GPC, 1H NMR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该体系聚合反应速度较快, 温度、引发体系组成是影响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单体转化率、引发剂引发效率、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的主要因素; -40 ℃时分子量分布比较窄, 但引发效率也比较低(大约15%). 低引发效率、宽分子量分布与引发剂的聚集状态有关. 分子量与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的关系说明, 该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活性聚合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电化学聚合漆酚-铕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金属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若能把稀土引入聚合物基质中,可望获得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稀土-聚合物材料[1].漆酚是侧基为不饱和直链的邻苯二酚.根据其特点,利用电化学技术,可使其在不饱和侧链上发生氧化聚合生成聚合漆酚EPU膜[2].本文提出利用三异丙氧基铕与EPU膜作用,合成漆酚铕稀土金属配合物EPU-Eu(),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提出了漆酚铕稀土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并对其结构和部分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PU-Eu()电阻比EPU大,配合物中Eu()含量高达9.6%.由于Eu()与EPU存在配位作用,并引起进一步交联,因而难溶于绝大多数有机溶剂,玻璃化… 相似文献
18.
Shi Zhen CHEN Yun Peng BAI Zhao Long LI 《中国化学快报》2006,17(2):258-260
Fluorous-phase chemistry is currently a topic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1-6. Since fluoroustriphasic reactions were first described by the Curran and co-workers7, this triphasic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detagging7,8 and phase-vanishing reactions9-11.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