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哲  郭峰  王玉荣 《摩擦学学报》2021,41(6):870-879
利用滑块-盘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在限量供油条件下,研究了滑块表面涂镀的疏油FAS(C13H13F17O3Si)膜对油膜润滑的影响. 结果表明:部分FAS膜可以透过油膜自发地转移到玻璃盘上;由于FAS转移膜的反润湿作用,玻璃盘面上接触区出口的润滑油膜回流增强;润滑油在玻璃盘润滑轨道上由原来的双侧脊分布转变为离散液滴分布,并向润滑轨道中心区域聚集,增强了入口区供油,油膜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该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埋入固体润滑膜内的微凸体的理论模型,由此模型得出了一个预测膜磨损率的磨损方程。膜的磨损率是表面形貌、接触几何形状、材料性质和操作条件的函数。 理论预测与观察离子镀软金属膜获得的实验结果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在装配好的或形状复杂的机器部件(滚动轴承或齿轮等)摩擦表面上涂敷一层固体润滑膜的简便方法。作者对成膜工艺条件进行了选择,并给出了这一工艺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各国每年在金属切削加工中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例如美国每年要花费500~600亿美元。为此,有关部门极为重视。 任何金属切削加工都希望以最低的经济成本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对于金属切削加工中的经济成本包括工件装卸,切削液控制,刀具安装、调换、修理等一系列的操作费用,刀具的成本和切削费用等。为了降低切削加工中的经济成本,人们往往从提高切削效率和延长刀具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固体润滑膜作为正齿轮润滑剂在空气及液氮介质中的润滑性,作者设计安装了一台简易的齿轮试验装置。采用了发电机带电阻作为其加载机构,以齿轮箱效率在试验过程中的明显下降作为固体润滑膜的失效标志。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作为齿轮用固体润滑膜的评价设备是可取的,平行试验时齿轮箱平均效率的相对误差小于5%。但齿轮箱效率中包含有轴承摩擦损失因素,只有这摩擦损失基本稳定时对比数据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一台模拟球轴承接触状况的装置来研究在极端环境中应用的球轴承的固体润滑剂的转移机理。把形成转移膜的几种方法以及影响这种形成机理的材料性质概念化,用M-50和热压成型的氮化硅球,M-50轴承座圈和石墨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树脂的保持器复合材料试验评价了这些转移膜形成的方法。 在干的滑动和滚动条件下,M-50座圈表面与M-50球对摩后有严重的磨损,而且几乎看不到两次转移膜的痕迹。同样的座圈与氮化硅球对摩后,其表面上有富硅膜的迹象,可能是二氧化硅,同时座圈表面也很少有伤痕。 在石墨纤维增强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中所夹带的润滑剂,不能迅速地粘着转移到抛光的M-50座图表面上,但用提高座圈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可形成机械附着膜。这种技术可能是形成和保持完整的固体润滑膜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苏联的科学院系统等十个研究机构关于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工作概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联固体润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简况。  相似文献   

8.
单晶硅表面全氟聚醚润滑膜的制备及摩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利用浸涂技术在单晶硅基片上成功地制备出极性全氟聚醚润滑膜,在DF-PM型动-静摩控系数精密测定装置上考察了润滑膜的摩擦特性,并采用接触角测定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润滑膜的表面性质和化学状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基片相比,经烘烤处理后的全氟聚醚润滑膜同钢对摩擦系数显著降低,经60次摩擦后,摩擦系统迅速增大到0.22左右,此时润滑膜被磨穿;此后摩擦系数缓慢增加,当摩擦次数达到200次左右时,摩擦系数稳定于0.42附近,低于单晶硅片相应的摩擦系数,这可能是由于基片表面的全氟聚醚在滑动过程中向钢球表面发生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氪化技术测量固体润滑材料的表面工作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氪化技术测温的原理、方法和精度,报道了以其对CO_2压缩机无油润滑活塞环表面工作温度的测量结果。作者指出,利用这种技术测量固体润滑材料表面工作温度是可行的,其测温范围是从室温到1000℃,测温精度±5℃;氪化技术测温是一种在线原位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摩擦副的表面工作温度测量。  相似文献   

10.
高温固体润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1,自引:25,他引:41  
从高温固体润滑剂及高温自润滑材料等方面对高温固体润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温摩擦学领域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固体润滑是指“利用固体粉末、薄膜或某些整体材料来减少两承载表面之间的摩擦、磨损或其他形式的表面破坏的作用”。它是摩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固体润滑的现象很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稍许改变其中某一因素就可能导致润滑效果的急剧变化。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认为,固体润滑材料的摩擦学特性与材料的强度、硬度等固有性能不同,它是工作条件及材料的机械、物理与化学等性能的综合结果。固体润滑的研究一般包括固体润滑剂和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以及它们的性能评价,试验设备和测试方法,表征参数,生产经验和质量控制指标,产品规格,使用经验,润滑作用机理和失效机理,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分形表面接触变形对部分膜润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M-B分形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引入接触因子的平均流动模型,分别计算在考虑和不考虑分形表面接触峰变形情况下的流量因子和接触因子,研究分形表面接触变形对润滑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变形使得各因子减小,其中对剪切流量因子的影响最大,对压力流量因子和接触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尺度系数越大,接触变形对剪切流量因子最大值的影响越大,剪切流量因子变化越缓慢,弹塑性变形的转化范围越宽;对于一定的名义膜厚,随着分形维数增加,接触弹塑性的转变会使变形对各因子的影响先增后减;对于相同的尺度系数,接触变形对流量因子的影响在相同的分形维数范围内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润滑条件下铜锌合金表面粗糙度对磨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原位全息显微技术和放射性核素技术的试验装置对润滑条件下的Cu Zn36和100Cr6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Cu Zn36在试验过程中的摩擦磨损特性,以及摩擦系数、磨痕表面粗糙度和实时磨损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关于表面粗糙度的磨损模型,并通过拟合优度方法对磨损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磨合的初始阶段,Cu Zn36表面平整性被迅速破坏而产生了较高的磨损率,随着试验的进行,磨痕表面的强化层逐渐形成,表面粗糙度和实时磨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磨损模型的拟合优度R2的计算结果为90.23%,说明建立的磨损模型能够对给定工况下的实时磨损率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对固体润滑膜的评价,过去多用栓/盘式摩擦试验机,这种试验机的试验结果和实际机械试验结果的相关性不太好。为此,虽发展了几种摩擦试验机,但仍不能说已经确立了固体润滑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全氟聚醚衍生物分别组装在玻璃表面,然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接触角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AFM)、椭圆偏振测厚仪对自组装润滑膜的化学结构、润湿性能、微观形貌和膜厚进行了表征,并用TRB摩擦试验机考察了自组装和非自组装两种全氟聚醚衍生物润滑膜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全氟聚醚衍生物在玻璃表面的自组装明显降低了玻璃基底的摩擦系数,分子量的大小、自组装溶液的浓度对润滑薄膜的润湿性和耐磨性均有重要影响;而且自组装的分子与玻璃基底的化学键合力更强,热处理后的自组装润滑膜更为致密,因此摩擦学性能更优. 利用三维轮廓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润滑膜磨痕的形貌及对偶钢球表面的磨斑形貌、元素组成及化学状态,显示润滑膜与对偶钢球摩擦的过程中发生分解,形成了含有有机氟氧化物和有机氟碳化物等的碎片,并发生了转移,进而导致摩擦失效.   相似文献   

16.
基于荧光技术,研究了固体表面润湿性对滑块-盘面接触供油的影响. 试验中以静止滑块和旋转玻璃盘构成摩擦副,润滑油围绕该面接触区构成一个供油油池. 结果表明:充分供油条件下,滑块表面的润湿性影响油池润滑剂的分布,但仍能保证接触区润滑剂的充分供给. 限量供油条件下,接触区外滑块表面润湿性影响了油池分布以及入口润滑剂的供给,低润湿性加剧接触区乏油程度,直接导致膜厚的降低. 润滑剂的高表面张力及在盘表面的低粘附都会改善润滑剂在润滑轨道上的回流;润滑剂在盘表面的反润湿现象导致了离散分布的微液滴,对润滑轨道上的回流和润滑油膜的形成起到了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较宽的负荷、速度和温度范围内在栓-盘试验机上对铜表面进行了滑动试验,测定了摩擦、磨损和表面粗糙度。试验表明存在着高摩擦磨损,低摩擦磨损及其过渡状态。根据在滑动表面上氧化铜层的连续形成和去除导出了一个定量模式,由此可以预料,只有在金属平面上氧化层的形成速率大于磨损去除速率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低的摩擦磨损,否则将产生某些金属与金属的接触,摩擦磨损会相应增大。该模式的预测与试验数据相当一致。也与以前在升高温度下铜滑动表面的摩擦转移数据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超低温环境固体润滑研究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研究工作积累和文献资料调研 ,对 12 0 K以下超低温环境固体润滑研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介绍了超低温环境的特性及相应的摩擦学测试手段 ,将超低温环境按照超低温液体介质和超低温真空 2种情况分类 ,结合在超低温滚动轴承中的应用情况分别阐述了在不同超低温环境下常用固体润滑剂的摩擦学特性 .认为超低温固体润滑研究领域必将成为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现已取得一些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但对其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从表面科学的角度研究摩擦学的发展概况。着重从相对运动相互接触的固体表面的轮廓、化学组成、结构、表面热力学性质以及表面膜的形成对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影响之研究,阐明固体表面性能的研究在摩擦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利用表面科学仪器研究摩擦磨损的微观过程和研究相对运动表面的化学物理变化对于揭示摩擦学现象的本质,指导润滑材料的研制和应用,以及控制摩擦磨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摩擦学研究中表面现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把PF-1膜作为耐油预涂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F-1膜在油中具有较好的磨合性,把PF-1膜预涂在适当的摩擦部件表面,将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减小动力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