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壳聚糖醋酸溶液为固定相的纸色谱法分离不锈钢酸洗废液中的金属离子.经实验结果表明:展开剂的配比V(丙酮)∶V(盐酸)∶V(水)=33∶3∶4时分离Fe3+,Cu2+,Fe2+,Cr3+,Ni2+的5种金属离子的效果最佳,分离晾干后显色剂采用质量分数为0.40%的二硫代乙二酰胺乙醇溶液较为合适.用此方法来鉴定304HC和1Cr13不锈钢酸洗废液中的金属离子,所得结论:前者的废液中含有Fe2+,Ni2+,Fe3+,Cr3+;后者的废液中含有Fe2+,Fe3+,Cr3+.  相似文献   

2.
采用阴极充氢方法对非稳定的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氢提高了不锈钢的层错能, 并导致晶内软化. 拉伸可以促进α′马氏体形成, 马氏体的形成增加了不锈钢的脆性.   相似文献   

3.
钢筋非均匀锈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的钢筋快速锈蚀试验方案,研究了钢筋非均匀锈蚀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胀裂问题.试验现象表明,锈后试件的钢筋表面呈现明显坑蚀特点,且近保护层一侧的钢筋锈蚀更为严重;根据试验数据,利用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给出了混凝土保护层出现可见裂缝时的钢筋锈蚀率与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及保护层厚度间的经验公式;数据分析表明,相对保护层厚度是决定混凝土开裂时钢筋锈蚀率的主要因素,而混凝土等级和钢筋直径对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恒温干燥试验研究了钢筋锈蚀电流随混凝土孔隙饱和度PS的变化规律.通过未锈浸泡、锈蚀后浸泡、锈蚀后继续自然锈蚀的对比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条件下钢筋锈蚀速率变化过程,并进行了浸泡前后钢筋锈蚀产物物相变化的XRD分析.恒温干燥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钢筋的锈蚀速率随混凝土孔隙饱和度PS的增大而增大,和氧扩散速率的变化规律截然相反.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氯盐溶液长期浸泡下未锈试件即使活化也无法锈蚀,而锈蚀试件却可以继续高速锈蚀3个月以上,从而说明氧仅是混凝土内钢筋开始锈蚀的必备条件,而不是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的控制因素.XRD分析表明,钢筋一旦已经开始锈蚀(即有锈蚀产物存在),锈蚀产物中FeOOH可以取代氧成为钢筋锈蚀过程阴极反应的新的去极化,即使在饱水条件下,钢筋的锈蚀仍然可以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5.
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的交联反应,其产物与壳聚糖相比,酸溶解度由82.04%降到58.08%,DSC曲线表明,交联产物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对低价重金属离子有选择性吸附,并在吸附量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7.
在室温和650 ℃的环境下对S321、S321H不锈钢进行了0.5%、0.7%、0.9%应变幅下的低周疲劳试验,并在室温下对S321和S321H开展了多个寿命点的疲劳加载历史试验,结合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测算形变诱发马氏体的含量。结果表明: 形变诱发马氏体的生成会导致奥氏体钢持续循环硬化,室温下合金在初次硬化后继续二次硬化,而在650 ℃下没有形变诱发马氏体生成,合金在初次硬化后进入循环稳定阶段。循环过程中,碳含量越低,形变诱发马氏体含量越多,合金的循环硬化程度更高。两种温度下,两种材料的疲劳寿命在低应变幅下都相差不大,应变幅越大,两种材料的疲劳寿命相差越大,因此,可以考虑服役条件为低应变幅时使用S321不锈钢代替S321H不锈钢。  相似文献   

8.
根据自然环境下保护层锈胀开裂前的钢筋锈蚀形态,将锈蚀层简化为半椭圆状的非均匀分布,从而建立了钢筋非均匀锈蚀理论模型。经过求解得到了混凝土中锈胀应力理论解,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解的精确性。根据理论解可知最大周向应力在水平轴上,因此锈蚀层的发展会首先引起保护层内部水平裂纹的产生。增加钢筋直径可有效减低锈胀应力,提高结构抗锈裂的能力。与均匀锈蚀理论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均匀锈蚀要远小于非均匀锈蚀条件下的临界锈蚀层厚度,均匀锈蚀的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因此,对锈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时,应采用更接近真实锈蚀形态的非均匀锈蚀模型。  相似文献   

9.
冲刷腐蚀对不锈钢表面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间歇法研究了两种不锈钢在3%NaCl+5%石英砂两相流中经冲刷腐蚀后,表面膜、显微组织、应力状态及粗糙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冲刷腐蚀使不锈钢钝化膜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粗糙度.对较粗糙表面,冲刷腐蚀使粗糙度降低,对光滑表面,冲刷腐蚀使粗糙度升高;高速冲刷使材料表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位错胞,表层出现残余压应力,显微硬度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温度对SPA-H钢在生产线上形成反常红色锈层的影响,采用静态氧化实验的方法研究SPAH钢红色锈蚀现象。利用金相、扫描电镜和能谱等手段研究红色锈层的微观结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CSP生产线上工件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线上形成红色锈层的部位在560℃左右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说明560℃是形成红色锈层的特征温度。  相似文献   

11.
0Cr18Ni9不锈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锈钢连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来源,用扫描电镜分析了0Cr18Ni9不锈钢连铸坯中的夹杂物成成,并分别在AOD渣、大包渣及中间包渣中加入示踪剂进行了三次示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0Cr18Ni9不锈钢连铸坯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CaO-SiO2-Al2O3-MgO系夹杂物,其次为MgO-Al2O3类尖晶石和硫化物;非金属夹杂物的主要来源是AOD还原期的还原产物、脱硫产物和出钢时混入钢水中的AOD渣滴;AOD出钢后,大包顶渣、中间包覆盖剂和结晶器保护渣不会对钢液造成明显污染.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温度-时间的再结晶实验,研究热轧态铁素体不锈钢410S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对于竹节状铁素体+马氏体(质量分数约30%)的410S热轧态变形组织,为防止马氏体的再度出现以及加快再结晶过程的综合考虑,其最佳再结晶退火温度为780~800℃.在此温度下所发生的再结晶,均有一个2~5 h的孕育期,当再结晶体积分数达到50%时,结晶速度达到最大.与试样内部相比,热轧态410S板材的再结晶晶粒更易于在表面形成.经过再结晶的410S硬度从初始的86.5 HRB下降到66.5 HRB,硬度降低25%.  相似文献   

13.
表面状态对核级316LN不锈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征了打磨态和机械抛光态316LN不锈钢表面的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变和表面电子功函数的分布,并研究了打磨态和机械抛光态样品在硼酸盐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差异.与机械抛光态316LN不锈钢相比,打磨处理后样品表面较为粗糙,且表面的微观残余应变较大,近表面产生约50 μm的加工硬化层.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应变的增加引起打磨态表面电化学活性的增大,从而促进316LN不锈钢在硼酸盐溶液中腐蚀.机械抛光处理降低了表面钝化膜的载流子密度(供体和受体),并增大了钝化膜的阻抗,提高了钝化膜的致密性和保护性,能够有效抑制金属的进一步腐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激光作用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估算出表面温度变化和冷却速率,说明了不锈钢表面纳米和亚微米薄膜的形成过程。X射线分析可得:不同激光能量密度作用下,不锈钢表面后所得薄膜相组成与原始不锈钢相组成相同。  相似文献   

15.
溶液pH值对不锈钢亚稳态孔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测试动电位的电流-时间曲线法研究了不锈钢在不同pH值的NaCl溶液中的亚稳态孔蚀行为.结果表明,随溶液pH值升高,316L不锈钢在NaCl溶液中的亚稳孔形核电位Em和孔蚀电位Eb均正移;不同NaCl浓度下,Em和Eb随溶液pH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溶液pH值对亚稳孔形核数有明显影响,随pH值升高形核数降低.但pH值对亚稳态孔蚀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包括亚稳孔生长速度、峰值电流和平均寿命,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超声喷丸处理工艺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出了纳米表面晶层,对表面纳米化后和未表面纳米化的316L不锈钢试样进行拉拉低周疲劳试验,然后对试件进行表面残余应力进行测试,并对表面纳米化后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喷丸表面纳米化处理可以有效使材料在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并使得表面晶粒细化,从而有效抑制疲劳裂缝萌生,提高材料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7.
不锈钢表面条纹织构倾斜角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加工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分别制备了垂直织构和倾斜织构两种条纹织构试样,利用UMT-3摩擦磨损仪研究了具有不同倾斜角表面织构试样的摩擦性能,考察了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摩擦接触副在织构区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条纹织构倾斜角对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球在织构表面区域滑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增高的过程,即织构的存在导致了摩擦系数的波动.与垂直织构相比,倾斜织构会导致更明显的摩擦系数波动,且波动幅度与织构倾斜方向有关.当摩擦方向与织构倾斜方向相同时,摩擦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反方向更大.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 on carbides in 8Cr13MoV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wa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Phases precipitated from liquid steel during solidification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Thermo-Calc software. The carbon segregation was analyzed by original position analysis (OPA), and the carbides were analyz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e uniform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less segregation were obtained in the case of samples subjected to the ESR process. After ESR, the amount of netty carbid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chromium and vanadium contents in the grain-boundary carbides was reduced. The total area and average size of carbides were obviously smaller after the ESR process. In the sample subjected to ESR, the morphology of carbides changed from lamellar and angular to globular or lump, whereas the types of carbides did not change; both M23C6 and M7C3 were pres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ESR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浸泡法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高温浓硫酸中氟离子的掺入对304、2507以及904L三种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离子的掺入对三种不锈钢在浓硫酸中的腐蚀具有抑制作用,综合来看,904L具有更为稳定的耐蚀性能;三种不锈钢在高温浓硫酸中由于生成了热力学不稳定的硫化镍而产生了活化转钝化现象,而掺入氟离子会和硫离子发生竞争使其排挤出电极表面,氟离子与镍离子结合形成另外一种更稳定的阻挡层使不锈钢耐蚀性提高.  相似文献   

20.
横向预拉伸对17%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表面抗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7%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冷轧退火板为原料,研究了3%、6%、9%和12%横向预拉伸(即拉伸方向垂直于板材轧向)变形对其冲压成形表面抗皱性的影响。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X射线衍射技术探究了横向预拉伸前后板材内部织构取向和晶粒团簇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横向预拉伸9%后实验钢板表面抗皱性获得较大提高。由于在退火、横向预拉及纵向拉伸后{001}取向晶粒含量均非常少,因此基于厚向塑性应变比差异的Chao起皱机理不适用实验钢,而基于平面剪切应变的Takechi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结果。在横向预拉伸后,由于γ纤维织构晶粒簇的宽度降低、方向整体偏转,使得板材抗皱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