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测量了30 keV的H+入射倾斜角度为-1°和-2°的聚碳酸酯微孔膜后,出射粒子二维分布图、角度分布、相对穿透率以及出射H+电荷态纯度随沉积电荷的演化.实验中30 keV的H+在微孔膜中输运特性与之前其他能区离子在微孔膜中输运特性有显著不同,实验中直接观测到出射粒子导向部分和散射部分的动态演化过程,出射的H+由沿微孔孔轴方向的导向H+和沿入射束流方向的散射H+两部分组成,随着微孔内电荷斑的沉积,出射的导向H+的占比不断减小,出射散射H+占比不断增加;出射H0占总出射粒子的比例不断减小,其中心方向逐步向入射束流方向偏转.微孔膜处于不同倾斜角度时,微孔内沉积电荷斑的位置和电场强度是不同的.同时模拟计算了入射H+在微孔内部的运动轨迹、微孔内部电荷斑电势和场强分布,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对出射离子导向部分和散射部分的动态演化过程的观测和理论解释,使得对中能区离子在微孔膜中输运机制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博宇  向伟  戴晶怡  谈效华  程亮  陈磊  秦秀波 《物理学报》2011,60(4):42902-042902
利用ZF-300keV中子发生器,采用伴随粒子法研究了氘钛靶的中子产额随D+离子束轰击时间的变化特性;利用慢正电子湮没技术和扫描电镜分别研究了D+离子束轰击前后靶辐射损伤特性和表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束流轰击引起氘钛靶缺陷结构和表面形貌的改变 ,但轰击时间的不同并未引起氘钛靶的中子产额、缺陷结构和表面形貌有明显差异;数值模拟了D+离子束在氘钛靶的辐射损伤特性和能量损失规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照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中子发生器 氘钛靶 伴随粒子法 慢正电子湮没技术  相似文献   

3.
利用静电加速器提供的0.6—1.8MeV的H+,H+2,H+3离子,轰击不同厚度的碳膜,分别测量这些离子通过碳膜后各种产物的产额. 得到了不同能量的H+通过碳膜后中性原子H和负离子H-的产额随入射质子速度的变化关系;分别得到能量为1.2MeV,1.8MeV的H+2,H+3团簇离子通过不同厚度碳膜的透射产额及其与团簇离子在碳膜中驻留时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团簇离子 电荷交换  相似文献   

4.
采用卢瑟福背散射方法,测得了每质子能量为650 keV的H+2,H+3团簇离子在Si晶体<100>和<110>沟道条件下的质子背散射能谱.结果发现,由于H+2,H+3团簇在晶体中的库仑爆炸和团簇效应,H+2的背散射质子产额大于H +的背散射产额,而H+< 关键词: 团簇 沟道效应 库仑爆炸 背散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用磁分析器对带电粒子进行动量分析及用静电分析器对带电粒子进行能量分析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中用到高真空、离子源、磁场、高电压及小电流测量等方面的实验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验训练.一、基本原理 1.磁分析器 磁分析器是对带电粒子进行动量分析的仪器,它由直流电磁铁和真空盒组成.直流电磁铁包括磁轭、磁极和励磁线圈三部份(见图1).磁极和磁轭用工业纯铁做成,励磁线圈是用漆包线在铜骨架上绕制而成.两磁极面彼此平行,且呈60°扇形.放在两磁极之间的真空盒作为粒子的通道. 设速度为。的带电粒子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  相似文献   

6.
为HL-2A 装置中性束注入器研制了引出束功率为1MW 的射频离子源。在测试平台上,实验离子源已经成功引出了束能量和束电流分别为35keV 和12.4A、束质子比为79%、脉宽为100ms 的氢离子束,达到了设计束功率要求的44%。在射频离子源实验平台上,利用多普勒频移光谱方法测量了离子源引出束流成分比例,对比了束流成分和射频离子源引出束流之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在10A 引出束流的情况下,离子流成分 H+ 1、H+ 2 和H+ 3 分别为75%、18%和7%。并且当引出束流从3.3A 升至10.4A 时,H+ 1 从37%升至78%,而H+ 3 则从19%降至9%。  相似文献   

7.
刘胜侠 《物理学报》1998,47(7):1118-1122
一台新的10道电荷交换中性粒子能谱仪已用于HT-7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测量.它具有磁场和电场,且在能量0.2—50keV范围进行了标定.新的能谱仪对于电荷交换粒子测量既能质量分辨,又可能量分析,还能提供空间多点扫描.在欧姆加热氘放电期间,进行了较大角度范围内的径向扫描离子温度测量,得到了HT-7托卡马克离子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氮气辉光放电阴极鞘层重粒子输运过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对氮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阴极鞘层内离子(N2+,N+)和快中性分子(N2f)的输运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阴极鞘层中离子(N2+,N+)和快中性分子的能量及角分布的空间变化,较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得到了氮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阴极附近主要存在着能量较低的荷能分子、密度较低的高能原子离子及密度和能量居中的分子离子.诸粒子状态随放电条件而变化.模拟结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刘强  王建中  徐向东  陈学俊 《物理学报》1991,40(10):1590-1594
本文考虑如下的电荷交换反应:H++H(1s)→H(1s)+H+。用指数变分方法得到类H+2的波函数,并将这样的波函数用于上述的电荷交换反应。对入射H+的能量为60和125keV的两种情况,计算了电荷交换反应的角分布。结果表明,指数变分波函数带来明显的改进,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比较好。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开展了50-keV/u Ne8+离子与C3H4分子碰撞实验,研究了丙二烯(CH2CCH2)和丙炔(CH3CCH)两种同分异构分子形成C3H42+二价离子并解离产生H+C3H2+H的过程.实验获得了H+和C3H2+的动量,进而通过动量守恒得到第3个碎片的动量.通过分析3个碎片的动能及解离的动能释放鉴别出未被探测的碎片为中性H原子的事件.借助Dalitz图、Newton图以及碎片产物的角分布等分析了该通道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次序解离是该解离通道的主要机制,在碎裂过程中二价母体离子先解离成H+和C3H3+,中间体的...  相似文献   

11.
沥青分子结构和沥青热转化行为的调控是制备高品质沥青基炭材料的关键.为进一步明晰沥青热解行为与沥青分子结构间的关联性,选用8种有机溶剂对中温沥青(AGM P)在常温下进行超声萃取处理得到8种萃取物.利用PeakFit v4.12软件对各种萃取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700~900,1000~1800,2800~3000和300...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半解析方法,研究了直圆柱位形下等离子体压强P0分别为P0=0、P0=常数和P0=f(r)时Line-tied扭曲不稳定性的增长率和二维径向本征函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P0=0和P0=常数时的轴向波数k的范围相同,但P0=常数时的增长率比P0=0时的小。P0=f(r)时的轴向波数k的范围和增长率则都比P0=0时的大,同时磁流体的速度变化也较大。因此,P0=f(r)更接近实际的物理模型(例如日冕的喷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奇异轴矢介子的性质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而这类介子是可以在D介子衰变中得到更多的研究。将窄宽近似下的等式关系和强衰变中CP守恒应用到四体衰变D0 → K+K-π+π-中的D0 → K±K1?(1270)(→ρK or K*π)的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实验数据与理论存在矛盾,然而,当考虑更多K1(1270)的衰变过程后,可以发现,BD0 → K-K1+(1270)(→ K*0π+))的实验数据很可能被高估了一个量级。考虑共振态K1(1400)的贡献,利用因子化方法计算相应的衰变过程的分支比,可以发现,BD0 → K-K1+(1400)(→ K*0π+))的分支比与使用等式关系得到的BD0 → K-K1+(1270)(→ K*0π+))的分支比在量级上是相同的。另外,对于含有奇异轴矢介子的D介子衰变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实验可以通过测量K1(1270)→ ρKK*π分支比的比值来检验,或者通过验证D介子衰变中的等式关系来检验。  相似文献   

14.
尖晶石作为一种珍贵的宝石材料,因其瑰丽的颜色外观和悠久的历史而广受称赞。变色效应作为宝石学中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在变石,蓝宝石,尖晶石,石榴石等宝石中都可以出现。通常将宝石的变色效应归结为Cr离子和V离子所致,但是目前有关变色尖晶石的报道较少,缺乏致色元素和变色机理的研究。本次研究对象是一颗具有变色效应的尖晶石(在D65光源下呈蓝色,在A光源下呈蓝紫色),和两颗不具有变色效应的蓝色尖晶石(两种光源下色调无明显变化)。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紫外可见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光致发光光谱仪获取样品的成分和光谱信息。LA-ICP-MS化学成分测试结果表明,三颗尖晶石均为镁铝尖晶石,主要化学成分为MgO和Al2O3,并含有Fe, V, Cr, Co和Zn等微量元素,在变色尖晶石中含有较多的Fe离子和微量的Co离子,不含有Cr离子,并且变色尖晶石与无变色效应的蓝色尖晶石中V离子含量相近。变色尖晶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具有位于387, 461, 478, 527, 559, 590, 627和668 nm处的吸收峰,其中387, 461...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Tb3+掺杂锂铝硅酸盐闪烁玻璃,用紫外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表征了光致发光性能,用X射线和阴极射线激发测试了辐射致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低Tb3+掺杂浓度时,随着其浓度增大,Tb3+间的交叉弛豫增加导致了5D3→7Fj跃迁的能量逐渐向5D4→7Fj迁移转变,5D3激发态的荧光寿命和发射强度均明显下降,5D4-7Fj发射强度逐渐增大。较高Tb3+浓度时,其浓度继续增加会提升非辐射比例,是荧光寿命降低和荧光猝灭的最主要原因。比较光致发光和辐照致发光性能,发现随着激发源的能量上升,会增加激发态5D3能级向5D4能级的能量转移,同时,由于玻璃的密度低会导致辐照致发光效率随激发源的能量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An electron-stimulated desorption (ESD) study of electron damage of a D2O layer adsorbed on the MgO(100) surface at room temperature is presented. After exposing the surface to D2O, the surface spectrum shows the main ESD component to be D+ ions, with lower intensity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O+ and OD+ ions. When the surface is simultaneously exposed to heavy water and electron bombardment, there is a rapid initial increase of the D+ intensity accompanied by a decrease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O+ ions. Electron damage of the surface after exposing to D2O produce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D+ intensity, while the O+ and OD+ intensities decrease more slowly. Heavy water adsorption does not change the form of the ion kinetic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O+ ions with electron dose, except for a decrease in intensity. Electron damage increases the intensity of the ion kinetic energy distribution of D+ again without changing its shape. These experiments show that heavy water adsorption under electron bombardment does not induce any chemistry of the adsorbed species, but enhances the fragmentation rate of the OD species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the yield of D+ ions. Values of total desorption cross-sections for the three ions specie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反物质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迫切知道反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是否与质子之间的作用是对称的。对这个作用力的测量,有助于我们理解反物质原子核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物质-反物质对称性的理解。为此,STAR合作组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加速器中金核-金核碰撞中产生的丰富的反质子,通过反质子-反质子动量关联函数的测量,并扣除了通过其他粒子衰变过来的次级反质子与其他反粒子关联的污染,精确地构建了反质子-反质子关联函数。然后,结合量子多粒子关联理论,定量提取出反质子-反质子的有效力程和散射长度这两个基本作用参数。研究表明,在实验精度内,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正质子保持一致。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存在着吸引,它们可以克服由于同号(负电荷)的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库仑排斥而结合成反物质原子核。这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为进一步研究反原子核的形成和属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为CPT对称性的检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对人类深刻认识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With undergoing researches on antimatter physics,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w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protons is. Is it the same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ons? This measurement will definite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ntimatter nuclei as well as the symmetry of matter and antimatter. In this context, our STAR collaboration measured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antiproton-antiproton pairs from 200 GeV/c Au+Au collisions. After substracting the residual correlation due to the secondary antiprotons that decayed from other particles, the primary antiproton-antiproton correlation function is extracted. By applying the quantum theory of multi-particle correlation, two key parameters that characterize the corresponding strong interaction:namely, the scattering length (f0) and effective range (d0) were obtained. Within error b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f0 and d0 for the antiproton-antiproton interac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antiparticle counterparts -the ones for the proton-proton interaction. Like the force that holds ordinary protons together within the nuclei of atoms, the force between antiprotons is attractive and strong, which overcomes the tendency of the like (negatively) charged particles to repel one another, and allows the antiprotons to bind to form antinucleus. The current measurement is for the first time to meas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matter, it offers a founda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more-complex antinuclei and their properties. Also our measurement offers a new way to test the CPT symmetr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for human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 motion in our world.  相似文献   

18.
以Al2(SO4)3·18H2O、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热解法制备了球形α-Al2O3粉体。以自制α-Al2O3、Y2O3及CeO2为原料,固相法制备了白光LED用Y2.93Al5O12∶0.07Ce3+黄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及荧光光谱(PL)等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热解法制备出了物相纯净、分散性良好的球形α-Al2O3粉体,以该α-Al2O3为原料,合成出可被460 nm蓝光有效激发,发射光谱为峰值在550 nm宽带的Y2.93Al5O12∶0.07Ce3+荧光粉,色坐标为(0.453,0.531 9),采用GSAS软件对Y2.93Al5O12∶0.07Ce3+荧光粉的XRD图进行了Rietveld结构精修,精修图与XRD测试图完全吻合,Y,Al,Ce,O四元素均匀地分布在黄色荧光粉产物中,Y2.93Al5O12∶0.07Ce3+黄色荧光粉的激发光谱由两个部分组成,在340和460 nm处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吸收峰,Ce3+的4f能级由于自旋-耦合而劈裂为两个光谱支项2F7/2和2F5/2,其中2F5/2为基谱项。340 nm的激发峰对应于2F5/2→5D5/2的跃迁,460 nm的激发峰属于2F7/2→5D3/2的跃迁,并且460 nm处的激发强度强于340 nm处激发强度。以460 nm为监测波长得到的发射光谱,最强发射峰位于550 nm,Y2.93Al5O12∶0.07Ce3+荧光粉是一种适用于白光LED的高性能黄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心阴极放电中放电模式的转换机制,特别是空心阴极放电过程中自脉冲的形成机理,利用柱型空心阴极放电结构,在空气环境下研究了放电处于不同模式时的发光特性。测量得到了不同放电模式下的伏安特性曲线、放电发光图像、自脉冲阶段的脉冲波形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加放电分为汤生放电模式、自脉冲放电模式、正常辉光放电模式和反常辉光放电模式。虽然所用电源为直流电源,但在自脉冲放电阶段电流和电压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放电模式下具有不同的发光特性。在由汤生放电转换为自脉冲放电模式和由自脉冲模式转换为正常辉光放电模式过程中,放电腔的径向中心处和轴向孔口附近均存在光强的突变。实验同时在200~700 nm范围内测量得到了不同电流时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发射光谱主要集中在330~450 nm,主要包括氮分子的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 )和氮分子离子的第一负带系(B2Σ+uX2Σ+g)。其中氮分子离子第一负带系具有较强的发射光谱。由于B2Σ+u激发电位较高,因此该谱带较强发射光谱的存在表明空心阴极放电较其他放电形式更容易获得高激发态粒子和高能量电子。在650~700 nm附近存在一弱的发光谱带,主要为氮分子的第一正带发射谱(B3ΠgA3Σ+u)。在此基础上根据双原子光谱发射理论,结合氮分子第二正带系的三组顺序组带:Δν=-1,-2和-3,利用玻尔兹曼斜率法计算得到了不同放电模式下氮气的分子振动温度。结果表明在实验电流范围内分子振动温度在3 300 K左右,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升高,并且在自脉冲消失时存在一突变迅速增强。由于电子能量、电子密度与分子振动温度密切相关,因此该结果也表明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加电子平均能量和电子密度不断增加,当脉冲消失时,电子平均能量和电子密度出现跃变升高。最后,对空心阴极放电中自脉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自脉冲放电源于放电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为主料,四种农林有机废物为辅料,设4个处理组(T1:污泥+甘蔗渣、 T2:污泥+秸秆、 T3:污泥+米糠、 T4:污泥+木屑)进行混合堆肥,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研究不同辅料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结构特征和组分含量的演化规律。UV-Vis结果显示,四个处理组在堆肥过程中DOM的芳香度和不饱和度皆有所增加,其中T3处理组的增加幅度最大。四个处理组的紫外参数SUVA254和SUVA280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T3处理组的变化幅度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表明芳构化程度加深,DOM分子量逐渐加大;E253/E203和E253/E220在堆肥结束时显著增加,表明DOM中苯环上的脂肪链发生氧化分解,转化为羧基羰基等官能团,A226~400随堆肥进行增加而E250/E365减小,表明共轭程度增加。FTIR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