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在立体几何中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点面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基本上都是转化为点与点之间距离来解决;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确定、二面角平面角的确定(主要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也都涉及到由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的垂足问题,所有这些使确定过一点向一个平面所引垂线的垂足的位置变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
点到平面的距离伏奋强(甘肃静宁一中7434000)[基本概念]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这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这点到这个平面的垂线段.其实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点到这个平面的垂线段的长.点到平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的简证及相关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和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同时得出点到平面垂线的垂足、关于平面的对称点及垂线上一般点的坐标公式。  相似文献   

4.
在立体几何中,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点面距离以及两异面直线的距离时通常要确定线面垂直与线线相交垂直时的垂足,而垂足的确定又是难点.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新课程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是用空间向量来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这种处理办法起到了避开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源起数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了两直线li:Ax By Ci=0(i=1,2)的位置关系(重合、相交、平行),发现条件“A1/A2=B1/B2≠C1/C2”仅仅解决了两平行直线方向相同的问题,要确定两平行线的位置关系,还必须研究它们的距离.接着老师引导我们选择常规思路:思路一取点——作垂线——求垂足坐标——代两点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求点P(x0 ,y0 )到直线l:Ax +By +C =0的距离 ,一个很自然的思路是 :由点P向直线l引垂线 ,求出垂足Q的坐标 ,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 .这个方法 ,正如课本所说 ,运算很繁 .仔细分析上述方法 ,繁就繁在求垂足Q的坐标 .我们能否批判性地沿用以上思路 ,回避求垂足Q的坐标 ,让问题得以更方便地解决 ?我经过一番探究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设垂足Q的坐标为 (x′ ,y′) ,∵PQ⊥l,∴y0 - y′x0 -x′=BA(当A≠ 0时 ) ,可设x0 -x′ =At,y0 -y′ =Bt.∵Ax′+By′ +C =0 , ∴A(x0 -At) +B(y0-Bt…  相似文献   

7.
<正>引例(课本例题)如图1,△ABC的角平分线BM、CN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分别为点D、E、F.∵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同理PE=PF.∴PD=PE=PF.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追问1在三角形内部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有一个,在三角形外部有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吗?  相似文献   

8.
罗锴 《中学数学》2012,(13):91+93
与直线相关的最值问题是一种常见题型,此类题通常涉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距离的和与差、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等,常常要用到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两点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同时也要用到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下面介绍求解与直线相关的最值问题常见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是角平分线的重要性质. 如图1,若∠AOC=∠BOC,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则PD=PE.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中学数学》2002,(3):47-49
将2以)2年第2期“数学问题与解答”栏中提出的四个问题解答如下: 1.过正七边形AOAIAZ…A6的中心。任作一直线l,过A作l的垂线人B:,B:为垂足(l二0,l,2,…,6),求证:l上在O点一侧的4个垂足到O的距离之和等于Z上在O点另一侧的3个垂足到O点距离之和。 解不妨设l与线段丸A。相交于C,设匕coA。是oA‘(i二0,1,2,…,6)中与l夹角最Reos哲十。)、*c〔)S(勺一。)、、c〔)S、勺十。) /// 。,6厂,:、十八COSL~离-一口) 产 2万二‘j口了[、r1C-一户了、心了了日‘ 一“、”。7’、’ZR〔·054盯一百一(05夕 / 二尺(’()、夕 6厂乙亢C《,5一石‘…  相似文献   

11.
李桂兰 《中学数学》2022,(17):55-56
<正>定义是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所在,解题时要善于回归定义和应用定义.抛物线的定义反映了抛物线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曲线存在的几何性质与规律,恰当借助抛物线的定义,能够有效实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它到准线的距离之间的合理转化.一方面可以将抛物线上的点到准线的距离转化为该点到焦点的距离,建构“两点距离”的直观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该点到准线的距离,建构“点线距离”的直观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学好立体几何中距离关系的关键.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我们通过这个实例来体会一下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几个常见的方法.例题:在正方形ABCD—A1B1C1D1中,棱长为1.求点A1到平面AB1D1的距离.一、用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由于要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要求点与该点在平面内射影间的线段的长度.因此,只要找到该点在平面中射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解法一:连结A1C1交B1D1于O,连结AO,过点A1作A1E⊥AO,垂足为点E.∵AA1⊥平面A1B1C1D1且B1D1平面A1B1C1D1∴AA1⊥B1D1又∵B1D1⊥A1C1且A1C1∩AA1=A1∴B1D1⊥平面AA1…  相似文献   

13.
题182p为四面体s虹犯的侧面sBC内一点,若动点尸到底面J今刀C的距离与到点S的距离相等,则动点尸的轨迹是侧面5仪了内的() (A)线段或圆的一部分. (B)椭圆或双曲线的一部分. (C)双曲线或抛物线的一部分. (D)抛物线或椭圆的一部分.解过尸作于丫)土面J八召C,垂足为O,再过点尸作J  相似文献   

14.
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 By C=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教材中给出下面一种思路:如图,设点P 到直线L的垂线为L’,垂足为Q.由L’⊥L可知L’的斜率为B/A(A≠0),根据点斜式可写出 L'的方程.并由L与L'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即可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这就是P到直线L的距离. 接着教材总结道:“这个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是运算很繁.”不错!解L与L'联立的方  相似文献   

15.
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就可以循着问题的构造性解法发展为非构造性解法的过程,有计划地、分阶段地完成平面解析几何教学所承担的思维训练任务.一、构造性解法的特征:1.直观性.构造性解法具有直观背景,以作图步骤为依托.例如:平面解析几何课本在推导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公式时,就首先提出了一个构造性解题方法:求出过点P,垂直于线l的直线l′的方程,解出垂足Q的坐标,算出距离PQ.这个解题方案是和作出点P到直线l的距离d的作图步骤相吻合的.2.综合性.构造性解法较多地使用了从已知到未知的综合法的思维路线.例1已知直线l:ax+by+c=0及直线l的外两…  相似文献   

16.
点面距离是空间距离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求点面距离方法灵活 ,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 ,往往难以把握 .下面就近年的高考试题谈谈其解法 .1 定义法过平面外一点作平面的垂线 ,直接求出这点到垂足间的距离即可 .例 1  ( 1990年上海试题 )如图 1,平面α ,β相交于直线MN ,点A在平面α上 ,点B在平面 β上 ,点C在直线MN上 ,∠ACM =∠BCN =4 5° ,A MN B是 6 0°的二面角 ,AC =1,求点A到平面 β的距离 .图 1 例 1图解 如图 1,作AD⊥平面 β于点D ,作AE⊥MN于点E ,连结DE ,则DE⊥MN .于是∠AED为二面角A M…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在解有关点到面的距离问题,或求一个棱锥的体积时,常常需要过点作面的垂线,垂足的位置在哪儿一直困扰着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构成棱锥的顶点在底面射影的特殊位置,就能迅速把握它与其他几个相关量间的关系,避免繁冗的运算,大大简化解题过程.现将特殊三棱锥顶点在底面上射影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三棱锥是一个特殊的棱锥:它的每个面皆可为棱锥的底面,每个顶点皆可为棱锥的顶点,而其体积总是不变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把求点到面的距离转化成求三棱锥的高。这给求点到面、线到线的距离另辟了蹊径。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先作出过这点的平面的垂线,此点与垂足之间的部分即为所求。我们也可以把求点与面的距离转化成求三棱锥的高,进而利用等积的三棱锥来求。例1 正方体AC′的棱长为1,BC上有一点E,BE=1/3 BC,AA′上有一点F,AF=1/4 AA′,0为正方体的中心,求B′到面EFO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平面的向量式方程和向量的射影、两点间距离、平行平面间距离,给出了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相关方法显示了平面的向量式方程和向量运算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P是△ABC内部一动点(非顶点),P至边BC,CA,AB的距离分别为r1,r2,r3,垂足分别为D、E、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