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偶偶Cd同位素核的形变HF态及负宇称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具有正宇称的轨道空间扩大到包含具有负宇称的1h11/2轨道,采用修正的表面δ相互作用(MSDI),对104Cd,106Cd,108Cd,110Cd,112Cd,114Cd和116Cd等7个偶偶核作了形变HF计算.得到了基态和一些激发态的解.同时,还用近似角动量投影形变Hartree-Fock(PDHF)方法对108Cd和110Cd进行了能谱计算,得到其正、负宇称带的解,计算结果与实验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顾金南 《中国物理 C》1994,18(Z1):75-80
用大基壳模型计算了208Tl的低能级和电磁性质,理论结果和已知实验值符合很好.这些表明了MSDI可以用于描述这类核的结构性质.从理论上预期了208Tl的一些未知性质,病定性讨论了208Hg的logft1/2值范围及其长寿命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采用MSDI严格角动量投影46Ti、48Cr形变HF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勇 《中国物理 C》1998,22(11):1020-1028
采用修正的表面δ相互作用(MSDI),以球形壳模型单粒子态作基矢,对fp壳层区偶偶核46Ti、48Cr进行形变Hartree–Fock(HF)计算,并用形变HF单粒子态构造Slater行列式波函数,即形变HF内禀态,然后对其实施严格角动量投影程序,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徐延冰 《中国物理 C》2004,28(6):601-606
采用修正的表面δ相互作用(MSDI),对102—114Ru,102—116Pd和104—116Cd等22个偶偶核分别在gds和gdsh两种不同的组态空间中作了形变HF计算.得到了长、扁椭球等基态或激发态的解.结果表明在质量数为102—116间的原子核存在形状过渡和形状共存现象,且单粒子能级随质量数及组态的不同而不同.两种不同组态空间中的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形变HF计算中1h11/2轨道的介入及填充与否对A~100区偶偶核的单粒子能谱及形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修正的表面δ相互作用(MSDI),对102—114Ru、102—116Pd和104—116Cd等22个偶偶核作了形变HF计算.得到了长椭球、扁椭球等基态或激发态的解.结果表明,在质量数为102—116间的原子核存在形状过渡、形状共存现象,且单粒子能级随质量数及组态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发现质子数的多少以及3S1/2轨道的开始填充对形状过渡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S.B.Doma 《中国物理 C》2002,26(9):941-948
包含中心力、张量力、自旋-轨道力和四级自旋-轨道力且具有高斯型径向关系的唯象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被构造并通过调节有关参数来得到氘核结合能、均方根半径、D态几率、磁偶极矩和电四极矩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之间的最好拟合.氘核基态波函数用对应主量子数0≤N≤1 0的平移不变壳模型基函数来展开.另外,用新的相互作用还计算了3H ,4He,5He和6Li核的结合能、均方根半径和磁偶极矩.这些核的波函数也是用平移不变壳模型基函数来展开,只是对前两个核,N=10;对5He,N=7;对6Li,N=6.对氘核,进一步研究了三体力的作用.所得结果与相应的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7.
考虑了11Li的奇异性质和泡利原理后,引入了一个新的n-9Li等效相互作用.在(n+n+9Li)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变分计算.给出了11Li作为三体系统时的形状、一体密度和相应的形状因子.对11Li的核物质均方半径也作了计算.结果与实验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8.
用全实加关联方法计算了Sc+18离子1s22s--1s2np (2≤n≤9) 和1s22p--1s2nd (3≤n ≤9)的跃迁能和振子强度。1s2np和1s2nd 态的精细结构劈裂通过计算自旋-轨道及自旋-其他轨道相互作用算符的期待值加以确定。还得到了这两个里德堡系列的量子亏损(作为能量的函数)。依据三种规范的振子强度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相当好的一致。将这些计算结果与量子亏损理论相结合,进一步得到电离阈附近的分立态-分立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和分立态-连续态跃迁的振子强度密度。  相似文献   

9.
刘波  姜焕清 《中国物理 C》1988,12(5):622-626
本文用自由的单胶子湮没机制和Hybrid中间态机制分别计算了π+,K+-K,K+和K+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于π+散射,用hybrid中间态模型计算的结果能定性地符合实验,而对于K+-K,K+或K+相互作用,有待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10.
宇宙线超高能相互作用的QCD部分子模型产生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臻  丁林垲 《中国物理 C》1994,18(11):961-969
在pQCD的部分子模型和独立碎裂方案的部分子强子化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用于超高能宇宙线与空气核相互作用的产生器.通过拟合PP散射和e+e对撞实验数据来决定产生器中的参数.再现了从s=546GeV到1800GeVpp散射中喷注的产生和从s=14GeV到91GeV e+e对撞等实验的基本特征,并外推到≤22TeV的超高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