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核酸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它包含了遗传信息,并参与这些信息在细胞内的表达,从而促进代谢过程并控制这一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DNA与其靶向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热门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四环素-Al(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四环素(TC)-Al3+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TC与DNA无明显的相互作用,但在Al3+离子存在下,TC能结合到小牛胸腺DNA上.TC先与Al3+作用,生成TC-Al二元配合物,该配合物再与DNA发生作用,形成(TC-Al)-DNA三元配合物.TC-Al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6.5×104L/mol,其配位比n(TC):n(Al):n(DNA)=1:1:1.TC-Al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模式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溶液的pH值对TC-Al二元配合物和(TC-Al)-DNA三元配合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利用TC-Al配合物与DNA作用使体系荧光强度增强的性质测定DNA,其线性范围为1.0×10-6~6.0×10-5mol/L,检测限为5.0×10-7mol/L.分别测定了天然与热变性酵母样品中DNA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水杨酰胺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sa)](phen=1,10-邻菲罗啉,sa=水杨酰胺)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显示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特征吸收峰的减色效应,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加入DNA后,配合物的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表明二者可能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进一步表明[Cu(phen)(sa)]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1.3×10-5~6.7×10-5moL/L DNA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将该铜配合物作为杂交指示剂应用于DNA传感器中对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基因(CaMV35S)相关DNA片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对互补序列和非互补序列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缩2-吡啶甲醛席夫碱铜配合物[C10H14CuN2O3]Cl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测试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热变性和粘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以嵌插模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Ⅱ)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相似文献   

6.
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1对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ΔΔ-和ΛΛ-[(bpy)2Ru(mbpibH2)Ru(bpy)2](ClO4)4(bpy=2,2′-联吡啶,mbpibH2=1,3-二(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苯)。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CD光谱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荧光光谱滴定  相似文献   

7.
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铜(Ⅱ)离子与临床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PCV)配位,合成了首个喷昔洛韦的金属配合物[Cu(PCV)2(H2O)3]SO4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其针对多种典型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喷昔洛韦-铜(Ⅱ)配合物1对各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出显著高于喷昔洛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对于较为敏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配合物1的增殖抑制活性是喷昔洛韦的3倍以上。进一步,针对抗肿瘤首要靶点DNA,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DNA粘度实验对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由实验结果推测,DNA应该是配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的重要靶点,其与DNA之间存在典型的插入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盐酸四环素(TC)-Zn(Ⅱ)配合物与calf thymus DNA(ctDNA)的相互作用. 实验证实ctDNA能显著增强TC-Zn(Ⅱ)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因此可以利用TC-Zn(Ⅱ)配合物进行ctDNA的定量测定.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其线性范围为1.0×10-6~5.0×10-5 mol/L, 检出限为5.0×10-7 mol/L. 并讨论了其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9.
以羟基乙酸(GA)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单核钴(II)配合物,Co(GA)2(phen)·2H2O。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法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8.122(3)nm,b=24.214(7)nm,c=9.085(3)nm,α=105.290(14)°,β=109.843(5)°,γ=90.00°,晶胞体积:V=680.7(9)nm3,晶胞内结构分子数Z=4,最终的偏差因子:R1,wR2分别为0.0463,0.1294[I2σ(I)]。中心钴离子分别与两个羟基乙酸及一个邻菲咯啉配体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通过经典的嵌插方式与DNA结合,二者的结合常数Kb为3.8×104L·mol-1。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进一步表明,在过氧化氢(H2O2)的存在条件下,配合物能对质粒体超螺旋DNA产生切割作用,具有化学核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铂配合物与DNA碱基对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一系列Pt(II)配合物作用于嘌呤碱基N7位点后对Watson-Crick碱基对AT、GC的影响. 计算结果显示铂配体与碱基对AT、GC的作用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极化作用也是影响GC碱基对的重要因素. 静电作用极大地增强了铂化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间的相互作用,而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间作用与未铂化碱基对作用相近. Pd(II) 和 Ni(II)的相关研究得到类似的结果. 碱基对间氢键作用“二阶微扰能”分析结果与氢键强弱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镍(II)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 DTA-TG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配体羧羰基脱质子后与镍离子配位,配合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配位水。同时以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园二色谱,电化学方法和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比配体和金属离子更有效地切割质粒DNA,自由基捕捉剂的加入不影响配合物的切割活性。该配合物使DNA溶液的紫外吸收强度和园二色吸收强度降低,DNA的存在可使该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降低。与溴化乙锭和DNA的竞争反应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2.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淬灭和反向盐滴定实验研究了双核钌(II)配合物[(bpy)2Ru(ebipcH2)Ru(bpy)2](ClO4)4 {bpy=2,2'-联吡啶; ebipcH2=N-乙基-4,7-二(咪唑-[4,5-f]-(1,10-邻菲啰啉)-2-基)咔唑}与酵母RNA 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该双核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酵母RNA 作用, 在生理盐浓度下(≈150 mmol/L NaCl)该配合物与RNA 的相互作用明显强于DNA.  相似文献   

13.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淬灭和反向盐滴定实验研究了双核钌(II)配合物[(bpy)2Ru(ebipcH2)Ru(bpy)2](ClO4)4 {bpy=2,2'-联吡啶; ebipcH2N-乙基-4,7-二(咪唑-[4,5-f]-(1,10-邻菲啰啉)-2-基)咔唑}与酵母R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该双核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酵母RNA作用, 在生理盐浓度下(≈150 mmol/L NaCl)该配合物与RNA的相互作用明显强于DNA.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黏度法研究了双马来腈二亚胺合铂与DNA的作用。紫外-可见光谱的研究表明,与DNA作用后,双马来腈二亚胺合铂在可见区的吸收显示出了减色效应,并伴随着吸收峰的蓝移。Scatchard图的分析结果表明,双马来腈二亚胺合铂与DNA的作用位点与溴化乙锭不同。黏度法实验表明,双马来腈二亚胺合铂与DNA作用后降低了DNA的相对黏度。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双马来腈二亚胺合铂以静电作用方式与DNA结合。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双马来腈二亚胺合铂的作用机理并开发这种潜在的新型光动力治疗剂。  相似文献   

1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4(L)2(CH3O)2(CH3OH)4(SO42]SO4·6CH3OH(1)的结构(L为3-乙基-2-乙酰吡嗪双缩水合肼)。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每个Cu(II)离子与来自半个腙配体的2个N原子和分别来自配位甲醇、桥联甲氧基及2个不同硫酸根的单齿配位和桥联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个Cu(II)离子通过对称操作形成理想的平面四核铜簇。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L。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三元配合物 [Pd(biqu) (mal) ]·H2 O (biqu为 2 ,2′ 联喹啉 ,mal2 -为丙二酸根 ) .测定了配合物对肺腺癌细胞AGZY 83a的抑制活性 ,IC50 值为 2 1 9μg/mL .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测定了配合物与鱼精DNA的作用规律 .求出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KM 为 2 0 3× 10 8.测定了配合物与pBR3 2 2质粒DNA作用的凝胶电泳图谱 .多种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发生键合作用 .  相似文献   

17.
The reactions of N-arylthiopicolinamides (HL) with copper(II) and nickel(II) ions in organic and aqueous-organic solutions were studied. On addition of HCl, the transformation of ML2 complexes into M(HL)Cl2 occurs, while the reverse reaction takes place under the action of amphoteric protic solvents.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complexes were established by IR and UV spectroscopy.Translated from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eriya Khimicheskaya, No. 9, pp. 1546–1550, September, 1993.  相似文献   

18.
Guiyun Xu  Jinshi Fan  Kui Jiao 《Electroanalysis》2008,20(11):1209-1214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of dinuclear copper(II) complex containing dimethylglyoxime [Cu2(Hdmg)4] was studied with cyclic voltammetry. Cu2(Hdmg)4 had an irreversible oxidation peak in pH 5.0 B–R buffer solution at the stearic acid‐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Cyclic voltammetry,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Cu2(Hdmg)4 with herring fish sperm DNA. Cu2(Hdmg)4 interacts with the bases of DNA to form nonelectroactive adducts. The interaction of Cu2(Hdmg)4 with ssDN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u2(Hdmg)4 with dsDNA because of the exposed bases of ssDNA. The gene sequence related to the BAR transgene in the transgenic corn was detected using Cu2(Hdmg)4 as electroactive indicator.  相似文献   

19.
设计合成含多个配位中心的多吡啶配体ODCIP (3,4-二氯基苯并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及其钌(II)多吡啶配合物[Ru(bpy)2ODCIP]2+. 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谱和质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Ru(bpy)2ODCIP]2+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与Co2+配位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及其荧光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Ru(bpy)2ODCIP]2+与DNA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作用, [Ru(bpy)2ODCIP]2+与Co2+配位形成的双核配合物[Ru(bpy)2(ODCIP)Co]4+也能与DNA插入结合. 进一步利用稳态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淬灭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单核配合物[Ru(bpy)2ODCIP]2+和双核配合物[Ru(bpy)2(ODCIP)Co]4+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周庆华  杨频 《中国化学》2005,23(5):521-524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合钴(II)配合物。利用荧光、透析、粘度、凝胶电泳等手段,研究了其与DNA的结合机制。在20 ℃,5 mmol/L Tris-HCl (pH 7.1)和50 mmol/L NaCl缓冲溶液中,结合常数为1.96×104 mol/L。应用多电解质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DNA主要是静电作用。粘度实验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并没有明显地改变DNA溶液的粘度,说明配合物并非以插入方式,而是以一种较微弱方式与DNA结合。同时,凝胶电泳实验证明,该配合物只能以静电作用与DNA结合,并不能产生切割作用。所有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该配合物主要是通过正负电荷间的静电作用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