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全氟碳化合物 ( PFCs)是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 (官能团中的除外 )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有机氟化合物 .由于氟元素的电负性最大 ,所以 C— F键的键能很大 ( 4 80~ 5 30 k J/mol) ;PFCs与相应的碳氢化合物相比 ,C— F键的键长 ( 0 .1 3nm)与 C— H键的键长 ( 0 .1 nm)接近 ,而且氟原子的范德华半径( 0 .1 5 nm)与氢原子的范德华半径 ( 0 .1 2 nm)也非常接近 ,所以当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而形成全氟碳化合物后 ,结构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1] ;但是全氟碳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原来碳氢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显著差异 ,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叙述了以国产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基体,采用甲醛与对苯二酚、邻苯二酚、连苯三酚和2,7-萘二酚等聚合生成氧化还原树脂,它们的氧化还原容量分别为5.3,5.4和5.2meq/g-干树脂.文中还介绍了本类树脂的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方法,并据此研究和测定了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和连苯三酚型树脂的氧化还原电位,这些电位的测定结果与其氧化还原实验事实相符.也研究了多种氧化剂和还原剂与自制树脂的交换性能,讨论了这些树脂容量与交换性能的关系.应用所合成的新树脂进行了从硝酸银废液中回收银和对硫化氢试行氧化脱硫处理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4.
广义氧化还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龚兆胜  赵正平 《化学通报》2002,65(8):567-574
在提出广义氧化还原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广义氧化还原电极电势判断无机化学反应的方向、顺序和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使溶液中无机化学反应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正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温室气体,也是来源丰富、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碳一资源。其化学转化不仅可固定CO_2,还可获得高附加值能源产品、化学品以及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因此其资源化利用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6.
采用2种高级还原技术(UV/Na2SO3和UV/Na2S2O4)还原降解N-亚硝基二甲胺(NDMA),考察pH值、光照强度、还原剂质量浓度和溶解氧等因素对NDMA还原降解效果的影响,计算还原降解反应过程中的表观反应动力学常数,推断NDMA的还原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弱酸性条件下有利于2种高级还原技术对NDMA的还原降...  相似文献   

7.
骆仁新 《化学教育》2003,24(2):40-40
将AgNO3溶液和 (NH4 ) 2 S溶液混合 ,发生的反应是 :2AgNO3 +(NH4) 2 S =Ag2 S +2NH4NO3这是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通常认为AgNO3和(NH4 ) 2 S之间是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 ,但实验表明 ,像这样的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31℃时 ,将 5mL 2mol/LAgNO3溶液和5mL接近饱和的 (NH4 ) 2 S溶液分别放在 2个青霉素瓶中 ,用一段 6 0cm长充满饱和KNO3溶液的一次性医用输液管做盐桥 ,用大号干电池的碳棒做电极 ,做成如图所示装置 :为了避免空气中氧气…  相似文献   

8.
还原蓝RSN在染色中过还原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还原蓝RSN在染色过程中过还原及其控制的原理。通过实验 ,优选出了能有效防止还原蓝RSN发生过还原现象的染色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羧酸的还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媛  张萍  董玉环  周蕾  王亚英 《化学通报》2002,65(7):452-457
羧酸的还原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有着广泛的用途。氯化铝锂是还原羧酸的常用试剂,但是,该试剂能还原多种官能团,因此选择性较差,近年来,化学工作者研究亲报道了许多新的还原方法,如用NaBH4/I2、NaBH4/H2SO4、NaBH4/BOP体系等还原羧酸成醇以及还原羧酸成醛的特殊方法。本文拟对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自动还原气化测汞仪7DCG-1,具有小型轻便、结构简单、快速灵敏、自动测定等特点,能测水中微量汞,测定灵敏度为0.5毫微克/毫升。一、前言关于水中微量汞的分析,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双硫腙萃取比色法,是目前使用的标准化学分析法,灵敏度只能达到0.01微克/毫升,且手续繁杂,难以适应环保监测的要求。微波等离子发射光谱法、中子活化法、火花质谱法以及无焰原子荧光法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检测限可达1毫微克/毫升或更低水平,但由于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和条件苛刻而不易推广。冷  相似文献   

11.
于外部加热的流化床(φ96mm,氮气流化)中,在温度600—850℃、床内炭藏量1—4%的范围内,考察了NO 和炭的还原反应。使用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炭作还原物,对其还原性能相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考察了温度和床内炭藏量对NO还原的影响,表明只要反应温度高于800℃,即使炭藏量(炭1和炭2)为1%,NO 的浓度可从入口处的1000ppm 降至出口处的100ppm 以下;对炭1与NO 的还原反应作了动力学分析,求得反应速度常数K=9.66×10~8 e(-31700/RT)。  相似文献   

12.
核黄素电化学还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本体电解、荧光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技术对核黄素电化学还原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DMSO溶液中,核黄素以质子化和非质子化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还原电位分别是-0.78和-1.05(vs.SEC)。两种形式的核黄素都可在汞电极上得到一个电子,生成相应的自由基。自由基的g值分别为2.005和2.002。对质子化式的自由基的ESR超精细谱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核黄素可能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研究磷矿还原机理的方式(基于Ca3(PO4)2)不同,本实验直接研究了原矿的还原,以磷矿的主要形式3 Ca3(PO4)2CaF2来讨论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4.
广义氧化还原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义氧化还原新概念 ,提出了广义氧化还原滴定。广义氧化还原滴定包括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它们的滴定曲线可以由相同的原理绘出  相似文献   

15.
酰胺还原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  花文廷 《化学通报》2001,64(12):749-754
重点讨论了酰胺还原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比较了不同还原方法对反应底物的结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早在1800年尼科尔逊(Nicholson)和卡尔利斯雷(Carlisle)就研究了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电解过程,但是他們仍没有把这个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上来。直到1847年柯尔别(Kolbe)用电解的方法使用机酸变成碳氫化合物,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电解合成反应。此后在这方面的进展是很快的,一系列的有机物被放置在阳极或阴极上来对它們进行电极过程的研究。目前用电解方法研究过的有机化合物已有数千种,其中的某些方法已經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物結构的确定以及极譜分析等方面,而且越来越多地引起人們的兴趣。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有机物的电解合成也将成为有机物工艺中的重要部门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切割,然后用SOCl2将切割后碳纳米管上的羧基转变为酰氯,以LiAIH4作为还原剂,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还原,并用FT-IR,Raman,XPS对还原后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8.
锡、钛、锗、钼及亚铁等元素的常量测定,普遍采用隔绝空气加热还原的办法,防止已还原的低价离子重新被空气氧化,然后用氧化还原容量法进行测定。隔绝空气还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盛封闭液的盖氏漏斗;另一种是用气普发生器产生二氧化碳通入试液瓶。前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在试液冷却时,由于虹吸作用,使封闭液倒流入锥形瓶,增大了试液的体积,改变了试液的酸度,从而影响滴定终点的观察。后一种虽不影响,但仪器复杂不利于操作。作者吸取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设计出双球式还原漏斗  相似文献   

19.
用多相合成方法, 以金属铝粉作还原剂还原FeSO4·(NH4)2SO4和NiSO4·(NH4)2SO4的混合溶液, 制备了Ni-Fe合金的钠米粉体, 并对反应的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CO_2是最常见的化合物,作为潜在的碳一资源,可用于制备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一氧化碳、甲烷、甲醇、甲酸等。传统的热催化转化CO_2方法能耗高,反应条件苛刻。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地将CO_2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一直以来是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光催化技术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然而,纯光催化反应普遍存在太阳能利用效率有限,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光催化的基础上引入电催化,可以提高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在较低的过电位下,实现多电子、质子向CO_2转移,从而提高催化反应效率。总之,光电催化技术可以结合光催化和电催化的优势,提高CO_2催化还原反应效率,为清洁、绿色利用CO_2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依据光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基本过程,从光吸收、载流子分离和界面反应等三个角度综述了光电催化反应的基本强化策略,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