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红霞  程荣军  李志鹏 《物理学报》2011,60(8):80508-080508
基于Konishi等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涉及前方两辆车车头间距的优化速度函数的耦合映射跟驰模型. 采用反馈控制方法,研究了耦合映射跟驰模型中的交通拥堵控制. 利用反馈控制理论,给出了头车速度发生变化时交通流保持稳定的条件,并与Konishi等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在经典的反馈控制方法下描述的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 关键词: 交通流 耦合映射跟驰模型 优化速度函数 反馈控制  相似文献   

2.
考虑最邻近前车综合信息的反馈控制跟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棣华  周桐  刘卫宁  郑林江 《物理学报》2013,62(17):170503-170503
拥堵控制中, 通过车辆运行状态感知与控制的交互融合, 实现对车辆有效控制的过程, 具有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典型特征. 本文基于Konishi等的研究工作, 从交通信息系统与交通物理系统融合的角度, 进一步考虑优化速度差和安全间距对车流的影响, 在耦合映射跟驰模型中, 提出了一种考虑最邻近前车综合信息的交通拥堵反馈控制方案. 运用反馈控制理论, 给出了头车速度发生变化时交通流保持稳定的条件, 并与前人工作进行了比较. 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表明, 耦合映射跟驰模型在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案下能更有效地抑制交通拥堵. 关键词: 交通流 交通拥堵控制 耦合映射跟驰模型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相似文献   

3.
反馈控制双车道跟驰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漩  高自友  赵小梅  贾斌 《物理学报》2007,56(4):2024-2029
通过引入合理的换道规则,将单车道反馈控制模型扩展成双车道交通流模型.数值仿真表明,与经典的优化速度双车道模型相比,由于引入适当的反馈控制信息,车辆速度波动变小或消失,系统不会出现严重的堵塞现象.这说明该双车道反馈控制模型能有效地抑制或缓解交通流堵塞. 关键词: 跟驰模型 双车道模型 反馈控制 堵塞抑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智能交通诱导信息,提出一种改进的耦合映射跟驰模型,用于描述单车道的交通流动力学特性及其拥堵控制.利用反馈控制理论,给出了在头车速度发生变化时交通流保持稳定的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前方更多车辆的信息对交通流有致稳作用,亦即稳定性条件明显减弱.数值模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与他人相关工作的比较得知,考虑智能交通诱导信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交通拥堵. 关键词: 交通流 智能交通系统 耦合映射跟驰模型 交通拥堵控制  相似文献   

5.
张稷  韦艳芳  董力耘 《物理学报》2018,67(24):240503-240503
本文研究了通道中行人与车辆同向或反向运动时的人车相互作用.车辆运动的描述采用细化的确定性元胞自动机模型,而行人流则采用考虑背景场的格子气模型.车辆及其影响区被视为一种可移动的障碍物,形成动态变化的背景场,可以更好地反映人车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典型参数下的行人流基本图以及平均车速随行人密度的变化曲线.人车反向时行人流基本图中存在两个临界密度,其间的行人流量-密度曲线呈线性分布,曲线斜率k主要依赖于车辆宽度和行人预判时间,而平均车速近似为k,即反向车辆形成的移动瓶颈和行人拥堵向上游传播的速度是一致的.文中进一步考察了行人预判时间、车辆宽度及限速对人车混合交通流的影响.人车同向时,这三个参数的影响都不明显.人车反向时,当车辆宽度较小,即使在很高密度下,车辆仍可以前行,而更大的行人预判时间也有助于车辆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何兆成  孙文博 《物理学报》2013,62(10):108901-108901
为了更加客观地描述实际的车辆跟驰行为, 在优化速度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横向分离参数并提出超车期望和虚拟前车的概念, 建立了考虑横向分离与超车期望的车辆跟驰模型.对模型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 得到了模型稳定性条件, 发现车辆横向分离、超车期望和虚拟前车的位置的增加, 在车流密度较小、车速较快的情况下, 使得交通流稳定区域增大, 但在车流密度较大、车速较慢的情况下, 反而使得交通流稳定区域减小.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模型稳定性分析的结果, 表明在交通瓶颈处等交通流密度较大、运行缓慢的区域, 为抑制交通拥堵, 应该限制车辆的横向偏移和超车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交通流 车辆跟驰模型 横向分离 超车期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观离散模型研究信号交叉口的人-车相互干扰机理,其中车辆运动描述基于细化NaSch模型并考虑了司机对交通灯信号切换的预期效应;行人运动描述则基于多步格子气模型并考虑了过街绿灯周期内行人过街速度逐渐增加的特征.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相互干扰表现为交通灯信号切换时由于车辆(行人)滞留冲突区而造成行人(车辆)运动的延误.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车辆运动的基本图、行人等待时间以及相应的相图,并给出行人(车辆)滞留冲突区内造成车辆(行人)延迟的定量特征.模拟结果发现存在一个临界绿信比.当绿信比小于临界值时,随着密度的增大,车流出现自由流相、饱和流相和拥堵流相;而当绿信比大于临界值,则出现自由流相、共存相、饱和流相和拥堵流相.由人-车相互干扰所导致的延误与车流和行人流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当行人到达率和绿信比都比较大时,等待区内的行人无法在行人绿灯周期内一次清空.文中详细地讨论了人-车相互干扰的定性和定量特征.发现通过合理设置绿信比,可以在保证车流运行效率的同时,减少行人过街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8.
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FI模型的能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坚  田欢欢  康三军  薛郁 《物理学报》2010,59(11):7693-7700
研究了在周期边界条件下,最大速度、混合比例、车辆长度、随机减速概率对(fukui-ishibashi,FI)交通流模型能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FI交通流模型的能耗随着车辆最大速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混合比C的增大而增加,长车的比例越多能耗越大;随长车车长的增长而增加.FI交通流模型的能耗不同于NaSch模型能耗,对于FI交通流模型,在最大流量之处交通能耗发生下降的突变趋于零,其左右各存在交通能耗极大值.  相似文献   

9.
秦严严  王昊  王炜  万千 《物理学报》2017,66(9):94502-094502
针对传统车辆和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构成的异质交通流,研究其稳定性与基本图模型.应用实车测试验证的CACC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分别作为CACC车辆和传统车辆的跟驰模型,建立异质流稳定性解析框架,研究不同平衡态速度、不同CACC车辆比例时的异质流稳定性.推导异质流基本图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车辆稳定的速度范围,异质流处于稳定状态.在传统车辆不稳定的速度范围,CACC车辆比例增加以及平衡态速度远离9.6—18.6 m/s速度范围,均能够改善异质流的不稳定性.通行能力随着CACC车辆比例的增加而提高.此外,CACC模型的期望车间时距越大,异质流稳定域越大,但通行能力降低.因此,恒定车间时距CACC控制策略下的期望车间时距取值应权衡异质流稳定域和通行能力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邝华  孔令江  刘慕仁 《物理学报》2004,53(12):4138-4144
在交通流NS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混合车辆之间存在的速度差异,不同车辆的驾驶员在对前车的敏感驾驶随机减速行为过程中其延迟概率是不同的,从而提出了一维多速混合车辆敏感驾驶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了混合车辆在不同参数下的 基本图.结果表明,与NS模型、SDNS模型相比,道路交通流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还展现出 了亚稳态、相分离等复杂的实际交通行为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对混合交通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混合交通流模型 亚稳态 相分离 计算机模 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回溯筛选的稀疏重构时延估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雪冬  巴斌  逯志宇  王大鸣 《物理学报》2016,65(21):210701-210701
针对无线定位中时延估计在小样本(单快拍)、低信噪比条件下需要大量独立分布测量数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回溯筛选的稀疏重构时延估计算法,实现了单快拍、低信噪比条件下接收信号的精确时延估计.该算法首先建立接收信号的稀疏表示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建立正交观测矩阵,最后在重构算法中引入回溯筛选思想,利用时延与观测矩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得到时延的无偏估计.对该模型下时延估计的克拉美罗界进行了推导.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在单快拍、低信噪比条件下精度远高于求根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相比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在较小的复杂度代价下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赵韩涛  毛宏燕 《物理学报》2013,62(6):60501-060501
在分析应急车辆对城市道路交通流影响的基础上, 引入让行状态参数、警笛影响区域和强制换道安全距离等特征变量, 修改换道规则, 建立了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并进行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 车道数量和混合车辆比例系数在低密度范围内影响车辆速度及换道次数, 警笛影响区域参数改变了一定范围内车辆的换道次数, 应急车辆强制换道安全距离参数主要影响应急车辆的速度及换道次数.研究发现, 应急车辆对低密度交通流的扰动现象明显, 其与社会车辆相互作用参数的设置使得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更接近应急条件下实际交通运行. 关键词: 交通流 元胞自动机 应急车辆  相似文献   

13.
《物理》2010,(3)
交通流的研究对于城市化进程非常重要.文章以一个实际例子,阐明了交通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式.从交通动力学中的车辆跟随模型出发,综合交通流中车辆依据道路交通情况来调整车辆的运行,以保持在安全前提下的一个较快的速度和合适的车辆间距,建立了适用于单轨道高速公路的相互作用力的微观模型.在单轨道交通条件下,通过解析和数字模拟两种方法来研究该模型的平衡解,并讨论了其在微扰下的稳定性.同时,文章还试图模拟一些已知的交通相,并通过与实际交通现象中的一些特征比较来说明其可行性.此外,还通过建立相应的宏观流体力学模型,与微观模型进行比较,并肯定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感知是无人车夜间行驶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3网络,以实现夜间对无人车获取的红外图像中行人、车辆的检测,将判断周边车辆的行驶方向问题转化为预测车辆位置的角度大小问题,并与深度估计信息进行融合对周边车辆行驶的距离和速度作出判断,从而实现夜间无人车对周边车辆行驶意图的感知。该网络具有端到端的优点,能实现整张图像作为网络的输入,直接在输出层回归检测目标的边界框位置、所属的类别和车辆的角度预测结果,并和深度估计信息融合得到周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的YOLOv3网络对夜间无人车获取的红外图像进行目标检测的时间为0.04 s/帧,角度和速度预测效果较好,准确性和实时性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考虑加速度的交通噪声源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郁山  蔡铭  李锋 《应用声学》2012,31(4):282-286
本文为研究机动车噪声源强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对车辆在不同速度和加速度下的A计权声压级进行测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机动车单车噪声源强与车辆速度、加速度的关系模型,并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中的交通噪声源强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实测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机动车单车噪声源强模型所得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王林泽  赵文礼  陈旋 《物理学报》2012,61(16):160501-160501
提出了一种分段线性双稳态模型, 推导了模型的解析关系及其输出信噪比, 通过对该模型与连续双稳态模型的对比分析和仿真实验, 证明了该模型的优越性.该模型具有参数之间相互独立、易于调节的特点. 在对模型分析与数值仿真的基础上, 通过电路对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周期信号检测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分段线性随机共振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对微弱周期信号的检测, 并能显著增强输出信噪比.  相似文献   

17.
陈燕红  薛郁 《物理学报》2004,53(12):4145-4150
考虑影响随机延迟概率的几种因素:当车速预期大于车距时,车辆处于减速状态,对前车状态变化的随机延迟反应较大,具有的延迟概率较大;当车速预 期 等于车距时,车辆处于平稳跟随行驶状态,具有的延迟概率较小;当车速预期小于车距时,车辆处于加速状态,其延迟概率最小. 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的基本图不同于NaSch模型的基 本图,在基本图上出现阻塞的范围内存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分别对应于具有不同激波速度的交通阻塞. 同时,研究了交通阻塞到消散的滞后现象. 关键词: 交通流 元胞自动机模型 基本图 交通阻塞  相似文献   

18.
基于脏脸博弈模型的人车路口穿越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璐  叶顺强  谢能刚 《物理学报》2015,64(12):120201-120201
行人与车辆在穿越无信号路口时的行为冲突尤其具有危险性, 行人和机动车不仅具有运动特征, 更具有行为特征, 因此需要从社会学层面对人车路口穿越问题进行建模. 通过对无信号路口处人车干扰机理的深入剖析, 提出基于脏脸博弈模型研究人车“理性人”的行为特征以及交互行为背后的微观机理, 分析了人车穿越路口时共同知识的形成过程、人车双方优势策略的产生机理和人车脏脸博弈的动力学过程. 理论推导了人、车收益的数学期望和发生人车冲突的概率. 分析结果表明: 行人穿越的理论时间和机动车穿越的理论时间越接近, 人车越容易发生冲突. 同时,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车型、不同行人等待时间和个体认知能力异质性对人车冲突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模态展开法推导了湍流边界层和分散式速度反馈控制共同作用下薄板的响应和声辐射,给出了与分散式速度反馈控制增益系数、单元位置、数量和大小相关的模态阻尼的显示表达式。给定激励和参数的条件下,通过与元素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态展开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讨论了分散式速度反馈控制单元的布置方式和数量对模态阻尼的影响,以及反馈控制单元的布置方式对薄板动能、辐射声功率和模态平均辐射系数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反馈控制单元的数量和布放位置对控制效果影响显著,反馈控制单元沿螺旋线布置能明显拓宽控制频带;两种反馈控制单元布置方式,在动能和辐射声功率控制较好的共振频率处,除第一阶模态外,模态平均声辐射效率随反馈增益的增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刘芙妍  颜冰 《物理学报》2022,(12):36-48
随着我国水下探测、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磁性测量模型已无法满足高精度、高效率建模的需要.本文从舰船磁场积分模型出发,综合分析模型离散化为磁偶极子阵列模型产生的复化中矩形,以及Gauss-Legendre积分余项分析过程引起的离散误差、算法误差,模型简化产生的拟合误差、模型误差等,对模型适用性条件进行分析;同时,以建模精度和计算复杂度为目标构造多目标优化函数,通过NSGA-Ⅱ算法对多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使精度、复杂度较为均衡的最优解集,提出了不同精度、复杂度需求下的选择规则.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在舰船磁场混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数值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充分考虑模型拟合误差,通过对磁性均匀、磁性不均匀潜艇的仿真分析得到模型达到适用范围时距离与磁偶极子数目的相关关系;在保证模型适用的条件下,基于NSGA-Ⅱ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过程所得结果运算效率、精度高,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