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科学活动及1941年在哥本哈根与玻尔会见的背景,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海森伯是纳粹铀计划的负责人,但他实际上并未积极参与纳粹原子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沃尔讷·海森伯于1939年10月至1945年4月参加了法西斯德国的“铀计划”。他和博特、迪布讷、魏茨泽克等一道,于1939年被德国军械局确定为核裂变研究的负责人。海森伯又于1941年参加重水型反应堆的研制,1942年6月正式参加了对德国原子弹研制的领导。尽管战前和战时他对国社党的倒行逆施胸有抵触、心存烦恼,但纳粹政府对他一直是比较信任的。希特勒德国于1938~1941年占领欧洲许多国家后,先后在各国设立“德意志科学研究所”,进行法西斯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3.
张民仓  王较过 《物理》2002,31(3):171-175
文章分析了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科学活动及1941年在哥本哈根与玻尔会见的背景,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海森伯是纳粹铀计划的负责人,但他实验上并未积极参与纳粹原子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4.
秦克诚 《物理》2002,31(12)
物理》编辑部 :贵刊今年 3月号发表了《海森伯与纳粹的铀计划》(以下简称《海》文 )一文 .海森伯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开始时曾被纳粹分子攻击为“白色犹太人” ,受到调查 ,后来却担任了纳粹铀计划的科学负责人 .对于海森伯的人品 ,存在着尖锐的争论 .海森伯的这一发展过程 ,也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这封信不谈这些问题 .我们只想指出 ,《海》文中存在许多不符合史实之处 ,有的甚至违背常理 .现举几项荦荦大者如下 :1 文中说到海森伯 194 3年在新西兰讲演 ,并且还有“荷兰同行的描述” ,使我大为惊异 .按 194 3正是二战方酣之时 ,那…  相似文献   

5.
有关二战期间海森伯历史问题的再探讨——答秦克诚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民仓  王较过 《物理》2002,31(12):817-818
感谢《物理》编辑部转来秦克诚先生的读者来信[1] (以下简称《秦》信 ) ,使我们有机会对秦先生关于笔者《海森伯与纳粹的铀计划》[2 ] (以下简称《海》文 )一文的几点质疑给予答复 ,这样既能修正笔者行文时的疏忽 ,使《海》文中的一些提法更准确 ,也对读者负了责 .为明确起见 ,仍按《秦》信质疑的顺序说明 .(1)《海》文讲到了海森伯 194 3年的新西兰讲演 ,经再次查阅资料发现这一点有误 ,应该是 194 3年的荷兰讲演 ,确系笔者的疏忽 .对此笔者向《物理》编辑部和读者表示歉意 .《海》文中的这一段 ,全部都说的是二战期间海森伯访问被德国占领…  相似文献   

6.
纪念尼尔斯·玻尔一百周年诞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诞辰一百周年. 1885年10月7日,玻尔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院士,是一位著名的生理学教授.玻尔和他的弟弟、著名的数学家哈·玻尔,自幼就受到家庭浓厚的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气氛的薰陶. 1  相似文献   

7.
赵凯华 《大学物理》2006,25(10):1-10
4矩阵力学的诞生4.1海森伯走向量子力学之路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人,1911年进Maxi millian Gymnasium,1920年进慕尼黑大学,师从索末菲,1923年获博士学位②.在慕尼黑大学期间他曾于1922年6月去过哥廷根大学听被邀的玻尔作报告,又于1922—1923年冬到哥  相似文献   

8.
走的人走了 .剩下的人怎样呢 ?留在德国的科学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正直的科学家 ,如普朗克、索末菲、劳厄、哈恩等 .那时德国的知识分子 ,由于所受的教育 ,一般都对国家政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尊敬 .可是 ,面对纳粹当局对学术自由的践踏和对犹太人的迫害 ,他们还是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对受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表示声援 ,并大力反对纳粹当局把一些不学无术的纳粹积极分子塞到学术领导岗位上 .当然 ,由于他们的年龄、个性、地位不同 ,他们的行事方式也有所不同 .1 93 8年普朗克已是80岁了 (索末菲 70岁 ,劳厄和哈恩近 60岁 ) ,任科学院秘书…  相似文献   

9.
厚宇德 《大学物理》2016,(10):61-65
物理学家和科学史家都认为,可观察性原则对于量子力学的建立非常重要.1925年海森伯的"一人文章"发表后,很多与量子力学史相关的著述都认为,可观察性原则由海森伯提出.事实上他不是第一个提出可观察性原则的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在1920年出版的著作中对这一思想即有描述,1919至1920年间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时,他还曾多次向朗德表述这一思想.很多文献证据表明,海森伯是在哥廷根,直接从玻恩这里了解到可观察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10.
玻尔     
玻尔(N.H.D.Bohr)是丹麦物理学家,近代量子物理学创立者之一。1885年生于哥本哈根。1911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他起初在英国剑桥大学J.J.汤姆逊领导下的卡文迪希实验室工作,以后在曼彻斯特卢瑟福实验室工作。1916年玻尔接受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讲席。1920年哥本哈根大学根据他的倡议成立了一个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即担任该所所长,一直担任到1956年退休为止。1926年玻尔被选  相似文献   

11.
尼尔斯·玻尔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基 《物理通报》2005,(12):43-45
1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玻尔(Niles Bohr 1885~1962)是丹麦物理学家.他不但在学术上是一位伟大的开拓者,而且还是科学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2年,由于在"研究原子结构和由此产生的辐射所做出的贡献",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2
莫特森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得到一笔资助去了丹麦,在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工作。在该所,他结识了小玻尔瞵,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这使莫特森最后加入了丹麦籍。他和小玻尔一起研究了原子核的形状,并由于这一工作共同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雷恩沃特。  相似文献   

13.
杨立铭是玻恩培养的第三个中国物理博士,也是他培养的最后一位中国学生.1950年至1951年,玻恩在写给一些重要物理学家(如玻尔、海森伯、费米、魏格纳、约当等人)以及写给一些重要期刊的信函中,高度评价杨立铭当时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信函,可以感觉到玻恩培养学生的强烈责任心以及那份对中国弟子的欣赏与喜爱.这些以前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信函,是中国物理学与世界接轨的宝贵、动人的文献,需要中国物理学史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更多中国物理界人士了解并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玻尔和爱因斯坦的第三次争论,本来应该发生在1933年的第七届索尔维会议上。但是,爱因斯坦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他被纳粹赶出了欧洲,刚刚风尘仆仆地到达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德布罗意和薛定谔出席了会议,但薛定谔没见到爱因斯坦暂时不想发言,德布罗意也不想单独与人辩论。这令玻尔大大松了一口气,会议上哥本哈根派唱独角戏,看起来量子论已经根基牢靠,论战似乎尘埃落定。然而,爱因斯坦毕竟是个伟人,不是那么容易服输的。尽管他当时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未能参加  相似文献   

15.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稍靠北的地方有几幢很普通的青灰色小楼,这里就是著名的量子力学发源地──丹麦玻尔研究所.这个所创建于1921年,隶属于哥本哈根大学.开始称为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但是,它闻名于世是和它的创建人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玻尔逝世(1962)之后,于1965年这个所正式改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仍然隶属于哥本哈根大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玻尔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其中有10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包括尼尔斯·玻尔和奥·玻尔父子),在现代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  相似文献   

16.
戈革生于1922年1月22日,先后求学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53年进入北京石油学院(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工作终生.戈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翻译家、玻尔研究专家,独立翻译12卷《尼耳斯·玻尔集》,前后历时28年,曾被授予“丹麦国旗骑士勋章”.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化,文章、诗词、篆刻、书法、绘画等才情突出.他一生工作勤奋,翻译著述出版约2000万字.百年诞辰之际,回顾他一生的丰富成就,给广大读者汲取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1935年5月:EPR佯谬的论文在《物理评论》发表(译自APS News,2005年11月)到了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已清楚知道经典力学已无法完整描述原子世界,特别是在普朗克(Planck)率先提议"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以解释光电效应之后。物理学必须再造,导致量子理论的出现。海森伯(W.Heisenberg)、玻尔(N.Bohr)以及其他协助建立此理论的科学家都坚持说,原子的某些行为细节无法用有意义的方法来讨论,例如,我们绝无法预测原子放射出光子的确切时刻。然而,爱因斯坦却绝无法接受这样天生的不确定性,他曾说出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爱因斯坦并非对此不满的唯一个人,发明波动方程式的薛定谔(E.Schr?dinger)也曾  相似文献   

18.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2,21(11):46-48
核裂变链式反应首先用于军事用途:制造原子弹. 发现核裂变时,欧洲正处于二战前夕.许多犹太科学家受纳粹迫害,从德国、意大利流亡到英国和美国.这些人对法西斯的凶残有切身的体验,他们了解独裁国家的体制和组织效率,知道在德国一切科学研究都被纳入战争努力.他们对德国可能把核裂变用于军事用途无不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9.
 1 德学者命名三种新元素据《科技日报》报道,德国学者彼得·阿尔布鲁斯特尔在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举行的新元素命名大会上宣布,他与戈德弗里特·明茨贝格领导的科学试验小组,分别于1981年2月4日、1981年2月14日和1981年2月25日合成的三种自然界最重元素(原子序数为107,108和109).被命名为Nielsbohrium(NS)、Hassium(HS)和Meitnerium(MT).他解释命名的原因,以丹麦核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命名107元素,以重离子研究中心所在地黑森州命名108元素,以德国女核物理学家利毖·迈特纳尔命名109元素.他们还将跟踪一个镍同位素和一个铅核的聚变,以合成元素110.  相似文献   

20.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2,21(3):47-48
量子力学的兴起和发展 ,是 2 0世纪物理学史上最大的事件 .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以至原子核和粒子的基础理论 ,是从 1 9世纪末以来对微观世界进行的越来越深入的探索的总结 .量子力学的兴起是由不同的物理学家、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思路开始的 .其发展过程有两条主要线索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 1 92 5年建立的矩阵力学是玻尔的对应原理的嫡传后裔 ;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1 92 6年建立的波动力学则是为了回答“德布罗意波遵循什么样的波动方程”这个问题 .薛定谔随即论证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 .英国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