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更模型及其事务处理机制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传统变更模型所支持的变更操作粒度较为单一、事务完整性差、时空语义表现过于单薄.在分析了土地利用变更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土地利用多级变更模型LU-MCM(land use multi-level change model),模型以土地利用变迁过程为变更对象,并进一步将之划分为多级变更逻辑单元进行组合描述,而所需解决的长事务处理机制则通过扩展的多粒度树状事务模型实现.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证明,该模型对土地利用变迁过程表达效果较好,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管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频繁的土地变更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历史数据对于数据挖掘分析、政府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在传统的全状态记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简洁的特殊状态记录模式,减少了冗余数据的产生,简化了变更记录,同时优化了历史回溯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元数据对于促进数据的管理、使用和共享均有重要的作用,在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的描述和元数据构成要素厦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管理子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系统设计流程,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用XML组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内容和用XSLT转换XML文档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在开发的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LandEx)中进行集成,实现了有效管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元数据的目的.提出并设计实现的土地利用现状元数据管理子系统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级宗地的宗地变更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的宗地管理方式中存在缺失宗地的现势使用信息、不能管理违规用地和业务管理粒度过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后地籍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笔者通过细化宗地管理粒度,提出了多级宗地的思想,建立基于多级宗地的宗地变更管理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宗地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事件和版本管理的逆基态修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TGIS研究中,低冗余时空数据存储和高效率时空操作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基态修正模型及其扩展的研究重点也在于如何调和这对矛盾体.提出了一种基态修正模型的变体,该模型可基于事件和版本管理实现逆向基态修正,并始终以当前现势数据作为基态,以事件记录每次变更的变化量,以版本标识地理对象的时空状态,可完整地记录地理对象的时空演变过程.在历史操作中,利用版本标识与事件管理时空对象生命周期,通过逆向增量获取历史态.通过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变更系统中的应用,证明利用事件与增量该模型能简便地实现地理对象的历史回溯与变更回退,利用版本标识可以快速获取历史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以杭州市为样本,基于土地城市化转变过程中地价形态的动态扩展模型,采用Webmap空间技术,研究了土地城市化转变过程中价格的空间复杂性及城市形态的应激反应,探讨杭州市土地城市化转变过程中价格机制的响应.结果表明,作为土地城市化的重要外生效应,地价与土地城市化转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对于促进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有序转化、规范和引导土地流转和转换、合理调整非农用地的内部结构,以及调控城市扩展和城镇数量等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沪浙闽案例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与“人—地—业”协调发展观,构建评价指标,对沪浙闽耕地利用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度、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2005—2020年沪浙闽耕地利用指数,探索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布及转移路径。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研究区各耕地利用转型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耕地利用差异性不断减小。(2)研究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耦合度稳定在0.8~0.9,呈现完美协调,但耕地利用空间转型主要集中在北部且研究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减弱,表明耕地数量和结构特征不断变化且渐趋协调。(3)研究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集中在南部且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呈减弱趋势,表明耕地功能不断变化且渐趋协调。(4)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和功能转型在地理空间上较集聚。在空间转型方面,数量特征集聚性强于结构特征。在功能转型方面,生活功能集聚性最强,生态功能集聚性不明显。(5)综合转型重心先向南后向北移动,空间转型重心一直向北移动,功能转型重心先南移后北上。功能转型覆盖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空间转型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8.
维护数据更新前后的空间拓扑一致性与属性逻辑一致性是数据更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地类图斑的属性面积与图形面积在数据库存储的精度不同,四舍五入后造成数据更新前后属性面积统计值存在差异.本文在分析地理实体变化类型后提出了数据更新过程中地类图斑的6种变化类型,针对分割与综合变化2种具有代表性的变化类型,设计与实现了不同的维护面积一致性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多级网格平台高效处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海量土地资源数据多级网格管理和高效处理,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架构的土地资源多级网格化管理平台LR-MGSP(Land Resource Multi-Grid Service Platform),从网格任务分解、空间信息服务缓存和增量统计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平台处理性能的策略和方法.原型平台与非网格化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性能对比测试结果表明,LR-MGSP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能够满足海量土地资源数据高效管理和处理的需求,也为其他行业开展跨机构协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仅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且会引发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成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热点领域. 本文运用1990、2000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数据, 在标准假彩色分类基础上, 计算景观指数并构建景观稳定性模型, 解析土地利用视角下浙中城市群区域的景观稳定性变化. 研究发现: (1)1990~2014年的24a间, 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逐年递增, 其中1990~2000年增长较少, 2000~2014年增长较多; 水域占比逐年下降, 1990~2000年从4.94%降到2.90%; 随着建设用地的逐年上涨, 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占比逐年下降; 浙中城市群东北方向微量的湿地, 24a间面积占比下降了近一半, 从0.31%降到0.16%. (2)景观结构及其变化表明, 城市的斑块形状从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 这与城市的发展由无序到有序, 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相一致; 耕地、林地和湿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剧, 抗干扰能力减弱. (3)浙中城市群的景观稳定性从1990年到2000年大幅度下降, 2000年到2014年增强; 类型尺度上, 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5类景观的稳定性都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强的过程, 而未利用地的稳定性从1990年开始持续增强, 2000年到2014年间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探究区域间绩效的差异特征,以31个省域2011—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3个角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综合主客观赋权的属性权重优化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测度绩效值,并用泰尔指数组间分解法定量分析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对总绩效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按三大地带分组时,东部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按六大常规分类分组时,华北、华东地区对总体差异贡献较大,东北、西北地区贡献较小;按九大土地利用分类分组时,京津冀鲁区、苏浙沪区对总体差异贡献较大,青藏区、东北区、晋豫区、湘鄂皖赣区贡献较小。总体上,绩效越高的省域对差异贡献越大,绩效越低的省域对差异贡献越小,且各区域间的差异格局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