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地震知识     
《遵义科技》2008,36(3)
1一般地震知识 1.1什么是地震 答: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1.2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答: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相似文献   

3.
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1568~1654)和高一志(Alphonsus Vagnoni,1566~1610)都是明末西方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群中的两位,前者的《地震解》和后者的《空际格致》曾将当时欧洲的地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其内容包括地震的起因、地震的等级、发生地震的季节和时辰、地震之前兆、地震后的状况(灾情)、发生地震之地点、地震持续时间等等.文章将一一加以叙述,并加以评论,可见用"气成说"解释地震之成因并不正确.但是所言火山爆发、地下岩浆沿着地壳裂隙涌出地面,确为地震成因之一.至于所言地震之预兆和地震后之破坏情形(灾情)等,与今人所见大致相同,仍然值得今人参考.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由于商人身份在社会变迁中的特殊性,商贾墓志铭的内容取材和叙述程序诸方面呈现出相当鲜明的义例化书写特征。商贾墓志铭惯用的标准化话语,如贾而好儒、富而不骄、积而能散等等,反映出士、商突破阶层壁垒后的融合与互动关系,同时也是对世俗的商人精神和理想的儒家伦理这两种对立的精神模式的巧妙调和。此外,铭文固有的叙述宗旨和套式也有力影响了商贾墓志铭对商人生平事迹的描写方式。因而,不论是对于社会史还是对于文化史,商贾墓志铭体现出来的不同影响因素交杂变换的书写模式,都可作为证据链完整而清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推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对传统的政治思维和权力结构进行再认识。所以要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就不能仅仅只从一个思想家入手,这样做很容易受文本语境的限制而误读其思想的真正内涵。本文通过对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政治思维命题的内涵分析,指出看待他们思想的时候,不能脱离中国具体的社会环境,同时更不能脱离由中国文化所传承和培养起来的知识世界,要看到深层的时代气息,在时代的呼唤下形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潮流。他们的政治反思思潮在传统话语的背后暗含的是个体精神的彰显,是对社会正当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地区战乱频仍,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战乱,江南地区出现女性为保全贞节而大量自杀的现象。明遗民恪守民族意识和忠于明朝的理念,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遗民心态表露无遗,并成为其精神寄托与价值取向。他们通过对大量的江南地区女性死亡事件的记述,利用江南地区殉节女性的事迹,以“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为论调,借女德以讽士,折射了亡国之际对于“节”与“忠”的思考,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其政治伦理与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7.
《遵义科技》2009,37(2)
1 地震灾害知识 1.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答: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监测预报困难、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市民意识登上历史舞台,以李贽“童心说”为发端,使文学创作重男女真情和生活趣味,在几位著名思想家的论述中,虽有分野,而画家的创作情趣则普遍趋同。商品经济改革了宗法制和伦理观,也促使文学创作树立起自我意识,画家也焕发出反模拟、反复古的创作激情,追求“自家面目”。  相似文献   

9.
通过了解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现有地震急救知识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地震急救知识的重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我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识但掌握范围和程度不够,对此提出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学校以及家庭从各方面深入学习和掌握地震急救知识和技能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交流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明清两代逐渐增多,伴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西方绘画艺术,尤以铜版画为代表,其数量最多且影响较为广泛,对明清之际中国绘画不论是宫廷美术和文人绘画、民间美术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此时的中国绘画一方面是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提高,另一方面是国门日益被打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在内外双重作用力之下,求新思变是必然的,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推理形式的变化及其结果,说明数学论证的发展及其范围.方法 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古今对比与中西比较.结果 数学会通促进了论证的发展,推理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导致中算内容的增加.结论 数学论证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知识传统的制约,学者排除了纯粹形式推导的可能性,这是中算概念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晚清西学东渐促进了西医东来的进程素。有近代社会史料宝库之美称的《点石斋画报》,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展现了晚清西医东来以及民众医疗观念渐变等社会现象,揭示了西医逐渐立足中国并向中医的一统地位挑战,以及中医开始缓慢分化演进的历史现实,以社会大众的视角记录了近代中国在民众医疗卫生事业上的科学化与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以从明正德年间传入佛郎机到传教士南怀仁为清朝造炮为时间段,回顾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术传入中国的基本过程.从时间和制造技术特点两方面,即从历史学和技术史角度,将明末清初西方火器传入中国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506—1620年是明清政府采用及至仿制佛郎机和鸟铳的阶段;1620—1696年是传教士主持制造红衣大炮与编译火器论著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传入的西方火器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在华传播的方式与托樟.  相似文献   

14.
晚清道咸时期是第二次西学东渐的最初阶段,先前的研究对这一时期西方生物学知识在华传播的基本状况尚缺乏较为明晰的论述.以鸦片战争为界,试图对此进行梳理,并论述这一时期传播的特点、意义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屈原及《楚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明末清初的遗民群体有很大影响,明末清初遗民有很浓的"屈原情结",其形成原因是他们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时代背景,这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他们对《楚辞》的注疏和自身诗词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揭示了西方力学知识及其传播者、受众等传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明晰中西力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研究明清传教士及士大夫对中西力学的会通;通过梳理明清受众对西方力学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出其注重实用价值、忽视理论的认知倾向;这一倾向在入清后更为显著,反映出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传播模式的转变,体现出反馈机制的建立对西方力学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近代化蚕学理论和养蚕技术于晚清传入中国.其内容主要包括蚕体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巴氏制种法、栽桑与养蚕技术等.栽桑与养蚕技术,有的与中国传统方法如出一辙,而其中化学杀虫剂和近代化喷雾器对晚清中国蚕业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它们是近代化科技的产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蚕桑业的近代化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之际,太阳视差传入中国,并被积极引入官方历法。从《崇祯历书》到《历象考成后编》均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与修正,理论层面上已经与西方相差不远,但由于中国天文学以实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仅将其作为历法计算的重要参数,未能产生类似于西方的影响。通过对比几部官方历法中太阳视差的相关记述,研究清代历算家对该项知识的3次主要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历算家对太阳视差的认识程度以及科学诉求。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圭表测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传统圭表测影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转变。明末,正是由于其表现出计算准确、理论完备等特点,西方圭表测影理论和算法被较早地译介来华。改历过程中,圭表测影在定气注历之正统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明末,新法派天文学家曾用圭表测算日影论证定气注历的合理性。清初中西历争中,南怀仁提出以赌测日影决定胜负,其目的是论证定气注历这一人定之法更合于天。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小农社会,丈夫的丧失无疑使妻子失去了依靠。一般来说寡妇守节、未婚女守贞,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才能生存下去并守住节操。在明清时期微州的节妇、贞女当中,有部分家庭条件较好,衣食无虞,但大多还是非常困难的,她们只得依靠自身的辛勤劳动来维持生活。明清时期,国家鼓励妇女的贞节行为。徽州社会是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妇女的守节、守贞往往会得到国家、宗族以及亲属的援助。但也有相当的贞节妇女无依无靠,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