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稀土元素La、Nd、Sm、Er的添加浓度分别为50μg·g-1、75μg·g-1、100μg·g-1和125μg·g-1时对富铬酵母中铬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能够提高富铬酵母中的总铬和有机铬含量,当添加100μg·g-1Nd时,富铬酵母中的总铬含量和有机铬含量最高,分别为784.24μg·g-1和755.85μg·g-1,是未加稀土的富铬酵母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镧铬酵母中铬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培养基中加入La2O3的方法,制备得到了镧铬酵母,并对其总铬、无机六价铬及有机铬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镧铬酵母中总铬含量可达到708.3μg/g,有机铬含量可达到639.0μg/g,是未加La2O3的铬酵母样品的近3倍;而六价无机铬占总铬的百分含量却由1.60%降至0.72%。通过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有机铬在260nm和478cm^-1处有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3.
中子活化法研究富铬酵母中铬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富铬酵母细胞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壁以及原隆质体中的铬的含量。铬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后,80%的铬存在于细胞的原生质体内;富铬酵母中的铬主要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表明无机铬化合物在富铬酵母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被酵母细胞吸收,并转化成有机铬状态。  相似文献   

4.
富铬酵母中铬的化学种态及结合形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富铬酵母中铬的化学种态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探讨。在铬的化学种态测定中铬的使用离子交换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富铬酵母中的Cr(Ⅲ),方法快速简便、定量回收,结果表明,总铬呈为1582μg/g的富铬酵母中,无机态铬占16%,其中Cr(Ⅲ)为232μg/g,Cr(Ⅵ)为24.5μg/g。酵各过程中的84%以上的无机铬化合物转化成有机铬。说明铬参与了酵母细胞的生物合成,促进生物转化,对提高富铬酵母的生物疚极  相似文献   

5.
以啤酒大麦为原料,经过KCr(SO4)2处理制成富铬麦芽,经糖化及发酵形成麦汁和啤酒发酵液,研究了其中铬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麦芽对铬的吸收量随KCr(SO4)2处理水平的增加而提高,KCr(SO4)2处理水平为250 mg.kg-1时,总铬吸收量最大,为11.14μg.g-1;经糖化后麦汁中铬含量为0.659μg.g-1,发酵液中铬含量为0.232μg.g-1;处理水平为200 mg.kg-1时,麦芽中有机铬含量最高,为3.1μg.g-1,经糖化与发酵后的铬含量分别为0.481μg.g-1和0.049μg.g-1,发酵前后总铬的吸收在30%~48%,有机铬则为8%~40%。  相似文献   

6.
稀土元素对低铬半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土元素对低铬半钢铸态及经热处理后组织中的共晶碳化物形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材料的热疲劳性能。结果表明:稀土元素能改善共晶碳化物的形状,抑制热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提高其热疲劳性能,尤其稀土变质后再经热处理后效果更明显。当试样经0.20%(质量分数)稀土变质后经950℃,3h正火处理时,热疲劳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潮间带水体各要素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模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天津沿海潮间带为对象,通过P507萃淋树脂分离富集和ICP MS测定,探讨了潮间带海水和沉积物各要素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潮间带海水中溶解态稀土含量均值为0.461μg·L-1,原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稀土含量均值分别为4.98和0.845μg·L-1,其分布模式与内陆天然河流相似,与远洋深海差别较大。沉积物和悬浮物中稀土含量均值分别为161.2及168.1mg·kg-1,明显低于天然河流,但高于东海大陆架沉积物。潮间带沉积物、悬浮物主要源于陆地滨海土壤,其演化过程与天然河流相近,而与东海大陆架深海沉积物不同。天津沿海污染物的排海对潮间带稀土含量分布直接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稀土对高碳铬铸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稀土元素及其添加量对高碳铬铸钢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能改善高碳铬铸钢中碳化物的形态分布,提高其综合性能,尤其稀土与热处理共同作用时,效果更显著,当试样经0.25%稀土变质处理后再经960度保温3h正火处理,其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冉勇  刘铮 《中国稀土学报》1994,12(3):248-252
我国主要土壤La,Ce,Nd,Sm和Y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7、86.2、35.8、8.21.8μg/g,稀土总量为264μg/g。稀土元素在成土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富集和淋溶,但其含量末表现有地带性差异。在61个土样中可给态稀土的平均含量为24.9μg/g,有从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其中低于10μg/g的中酸性土壤占酸性土壤样品总数的17%,低于10μg/g的中性、石灰性土壤占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样品总  相似文献   

10.
大豆中稀土元素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中稀土元素(La、Ce、Nd、Y、Gd)的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各部位稀土含量分布一般规律为:根>茎>夹壳>夹果;大豆在生长不同期吸收稀土的能力大小为:幼苗期>分枝期>成熟期。总之,稀土元素在大豆中不易迁移,主要集中在根部,果实中含量甚微,因而施用稀土微肥,不会影响食用粮食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稀土有机EL器件的光伏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电致发光 (OEL)是当前发光研究的热点之一[1,2 ] ,OEL器件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3] 。其中稀土OEL研究也是重要内容之一[4 ,5] ,但对于稀土OEL器件 ,人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这些器件的电光转换性能上 ,有关光电转换特性报道很少 ,我们在研究OEL器件过程中发现 ,通常的双层稀土OEL器件具有明显的光伏性能 ,而且超过TPD/AlQ双层OEL器件[6] 的光电 (PV)性能。图 1给出了本研究所用材料分子结构 ,图 2给出了双层器件ITO/TPD/Gd(DBM ) 3bath/Mg :Ag的光电压和光电流响应曲线。这与它们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羧酸稀土配合物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沉淀法和直接法制备羧酸稀土配合物,与丙烯酸等单体共聚反应制备不同稀土含量的稀土有机高分子离聚物。用微量热天平(TG)、差热分析仪(DTA)等分析它的热稳定性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用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讨论了用不同方法合成的稀土配合物对共聚反应和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直接合成羧酸稀土配合物有利于共聚物性能的稳定和稀土含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稀土离子的高能光谱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讨论了稀土离子在能量高于50000 cm-1(波长短于200 nm)的光谱, 包括4f-4f跃迁, 4f-5d跃迁, 4f-6s跃迁, 基质吸收和电荷迁移带. 利用Dorenbos 提出的公式 E(Ln,A)=49340-D(A)+ΔELn,Ce, 指认了Sm3 +离子在我们合成的Ba3BP3O12中的4f-5d跃迁的能量值为170 nm. 利用我们提出的稀土离子光学电负性χM 与标准还原电位E0Ln的关系式 E 0Ln(Lnn+→Ln(n-1))=4.273 χM-7.776 (其中 n=3或4), 从稀土离子的光学电负性χM与JJrgensen提出的公式Ec t=[χX-χM]×30000 cm-1, 估算出Er3+和Eu3+ 离子在含氧杂质的LiYF4∶Er和LiYF4∶Eu3+中Er-O和Eu3+-O的电荷迁移带的能量, 以及LiYF4∶Eu3+中Eu3+-F的电荷迁移带的能量, 估算值与文献报道的实验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稀土对电沉积Ni-P合金镀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在电镀Ni P合金的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镧和铈的氯化物 ,用赫尔槽实验、远近阴极实验等方法探讨了稀土元素对Ni P合金镀液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CeCl3 ,LaCl3 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的最佳添加量均为 2g·L- 1 。稀土元素的加入 ,能够显著增加Ni P合金镀液的光亮区范围 ,而且 ,这种作用在低电流密度范围内更显著。稀土元素加入到镀液中能够显著增大Ni P合金镀液的电流效率 ,并且导致电流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趋势发生变化。实验结果还表明 ,稀土元素能够使镀液的分散能力有所提高。根据这一结果 ,从理论上推断稀土元素能够促进电沉积Ni P合金阴极过程的极化度。这一推断与阴极极化曲线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表面对纳米微粒中稀土离子光谱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稀土和过渡金属这样的离子中心,由于电子轨道的半径小,纳米尺度的限域对能级位置和跃迁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表面效应成为这类材料与相应体材料光谱性质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把使稀土离子光谱性质产生可测量变化的环境用一个以其为中心、半径为D的作用球表示,可以定义纳米材料厚度为D的表面层。用完整晶格的晶体场和一个补偿电荷的场近似描述表面层中稀土离子的晶体场。本文用这个模型分析了纳米微粒中稀土离子光谱的非均匀宽化,激光选择激发下发射光谱随激发波长的变化,非选择激发下发射光谱随温度的变化以及跃迁分支比的变化等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