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短穗柽柳花内蜜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穗柽柳的花内蜜腺位于花冠基部与子房之间的花盘上,属于花盘蜜腺。蜜腺组织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以及维管束三部分组成。分泌表皮具有较厚的角质层,但其上没有气孔器分布,产蜜组织在蜜腺发育过程中,其液泡和淀粉粒随蜜腺的发育有一定的消长规律。来自花托的维管束一直通入产蜜组织内。维管组织中只有韧皮部,原蜜汁可能由韧皮部提供。  相似文献   

2.
芝麻花内蜜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麻的花内蜜腺位于花冠筒基部与子房之间的花盘上,属于花盘蜜腺。蜜腺细织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以及维管束三部分组成。分泌表皮具有角质层和变态的气孔器。产蜜组织在蜜腺发育过程中,其液泡、淀粉粒、旦白质、RNA 随着蜜腺的发育呈现一定的消长规律。来自花托的维管束一直通入产蜜组积内。维管组织中只有韧皮部,原蜜汁可能由韧皮部提供。  相似文献   

3.
柳兰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兰花蜜腺杯状,贴生于凹形的花托内壁上,属花托蜜腺,它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及亚腺组织构成,分泌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具变态气孔,角质层薄。产蜜组织由15 ̄20层细胞组成,无维管束,但在其外侧的亚腺组织中有维管束,柳兰花蜜腺发育早期无特定的原始细胞,是由花托内周表面细胞特化而成的,在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细胞内的液泡,淀粉粒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其变化与蜜汁的形成,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白三叶草花蜜腺突起环状,位于花丝基部并延续至花托上,属于环状花托/雄蕊蜜腺,蜜腺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在花的发育过程中,蜜腺由本身的原始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分泌表皮具角质层,其上分布有变态气孔器,蜜汁经产蜜组织合成后,经变态气孔器泌出.  相似文献   

5.
忍冬的花内蜜腺分布在花冠简内侧的基部。蜜腺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属于花被蜜腺。分泌表皮的大部分细胞特化为单细胞的蜜腺毛,其顶端的角质层厚薄不均匀,在蜜腺组织的发育过程中,蜜腺毛中的液泡变化较为明显,产蜜组织细胞中的淀粉粒也呈现出一定的消长规律。泌蜜期间,密腺毛的角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其间充满蜜汁,蜜汁通过薄的角质层处泌出。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薹草属广义菱形果薹草组Carexsect.Rhomboidales s.l.(莎草科)54种、2亚种、8变种,共76个样品进行了叶片表皮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在大多数种中表现出稳定性,上、下表皮细胞大多为长方形,少数为近方形、近圆形或长条形,其垂周壁式样多为深波状,少数为波状;气孔器在下表皮脉间呈列或随机分布,气孔的大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在种内有差异;有些种具硅质乳突,而表皮附属物分为刺突和刺毛2种,刺突常出现在sect.Rhomboidales s.str.的成员中.根据表皮的各项性状尚无法区分sect.Rhomboidales s.str.和sect.Careyanae,叶表皮性状近缘种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可以作为区分种或种下类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义密花薹草组Carex sect. Confertiflorae s.l.(莎草科) 28种、1变种,共45个样品进行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种的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和气孔器分布具有稳定性,上、下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少数为近方形或条形,垂周壁式样多为深波状,极少数为波状,气孔器多呈带状,成列分布于下表皮的纵脉间;(2)表皮细胞大小和气孔大小在种内有差异;(3)上表皮细胞具硅质乳突的情况仅见于狭义密花薹草组sect. Confertiflorae s.str.的东亚薹草C. benkei和亚澳薹草C. brownii;(4)表皮附属物分为刺突和刺毛,刺毛仅存在于狭义密花薹草组的斜果薹草C. obliquicarpa和反折果薹草C. retrofracta。根据叶表皮的各项性状,尚无法完全区分狭义密花薹草组sect. Confertiflorae s.str.和柔果薹草组sect. Molliculae Ohwi,但叶表皮各性状在一些近缘种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类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莲叶片结构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莲的浮叶和立叶两种不同生态型叶的表面特征及解剖结构。莲的气孔器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下表皮的则为零星分布。莲的气孔器类型多,表面结构复杂,有形态相近的六种类型,但孔口普遍呈开放状态。集中在莲鼻位置及散生在叶缘的排水器,其水孔形状与气孔器的孔口极为类似,彼此存在着过渡性联系。成熟排水器的孔道周围分布有水组织的许多薄壁细胞,极易与成熟的气孔器相区别。莲的浮叶与立叶解剖结构类似、细胞类型及数量略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花期杏、苹果花内蜜腺的糖含量和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蜜腺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其外输出量均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不同花期两种蜜腺蔗糖酶、α,β-淀粉酶和过氧化物同功酶活性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并讨论了两种蜜腺糖含量和酶活性的相对差异及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莲的浮叶和立叶两种不同生态型叶的表面特征及解剖结构。莲的气孔器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下表皮的则为零星分布。莲的气孔器类型多,表面结构复杂,有形态相近的六种类型,但孔口普遍呈开放状态。集中在莲鼻位置及散生在叶缘的排水器,其水孔形状与气孔器的孔口极为类似,彼  相似文献   

11.
对长喙毛莨泽泻双受精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开花前3h已可观察到花粉管进入胚囊,开花前2h至开花后8h,大部分雌、雄性核发生融合.合子内的雌、雄性核仁可以融合,以一个大核仁的形式进入分裂期,但核仁正在融合或尚未开始融合的合子同样可以进入分裂期.初生胚乳核内的核仁存在3种情况,即3个核仁或者不融合,或者精子核仁与珠孔端极核核仁融合,或者3个核仁融合成一个大核仁.配子融合属于有丝分裂前的配子融合类型.同一朵花中不同心皮的受精过程有一定顺序,即自花托下部逐渐向上部完成受精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吲熟酯(Ethychlozate)和吲哚乙酸(IAA)对水稻及小麦幼苗根长、根数、芽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吲熟酯对植物的生理特性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常见沉水植物对水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富集效果,选取浙江水域较为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 Royle)、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在模拟天然水体环境中,将3种沉水植物培养在含有重金属Cd、Zn的底泥中生长一个生活周期.依据沉水植物对重金属Cd、Zn的富集量和生物-沉积物生物富集因子(biota-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BSAF)等指标,筛选出对2种重金属元素富集效果较好的沉水植物,为受重金属污染底泥生态修复的植物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对重金属Cd、Zn的耐受性均较强,同时对重金属Cd、Zn都有较高的富集能力,生物富集因子大于1,对底泥中的Cd、Zn均具有较好的祛除效果;由相关分析可知,3种沉水植物体中的Cd、Zn的质量分数与其根部底泥中Cd、Zn的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因此这3种植物均可作为重金属Cd、Zn污染的修复物种.苦草对重金属Cd、Zn的富集量及BSAF均大于黑藻和金鱼藻,对重金属Cd的富集量分别达到了黑藻和金鱼藻的1.90和3.02倍.因此可考虑苦草作为水体底泥Cd、Zn复合污染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14.
雌雄木蜂对活血丹盗蜜的行为差异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三年的野外观察和实验揭示了活血丹的盗蜜者为中华木蜂.但其雌雄个体具有不同的访花特性和影响.雄蜂的体形稍小,访花频率是雌蜂的4倍,单花访问时间较雌蜂短(2.18s/7.48s),但在一个居群的单次访花数印是雌蜂的5倍(42.48/8.81),对被盗蜜花的损伤也较雌蜂低;在开放条件下,被雌雄小蜂访问过的花的座果率有明显差异(34.72%/73.59%).结果表明,体形大小的差异可能是活血丹的花冠管长度、硬度及单花产蜜量仪能适成雄蜂的盗蜜,小适心雌蜂盗蜜的主要原因,对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可能导致了中华木蜂雌雄个体在对活血丹的取食行为上发生了分化,并对其花部进化施加了不同的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近来发现于温州市泰顺县的5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细花虾脊兰(Calanthe mannii Hook.f.)(兰科Orchidaceae)、钮子瓜(Zehneria bodinieri(H.Lév.)W.J.de WildeDuyfjes)(葫芦科Cucurbitaceae)、大齿报春苣苔(Primulina juliae(Hance)Mich.M9llerA.Weber)(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大果俞藤(Yua austro-orientalis(Metcalf)C.L.Li)(葡萄科Vitaceae)和圆叶母草(Lindernia rotundifolia(L.)Alston)(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凭证标本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