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原子核转动系统中科氏力反对对力和转动重排,本文提出了拆对几率的物理概念探索原子核高自旋态.我们认为,拆对过程是从渐变到突变又到渐变的过程.按照拆对几率 PI 的概念和粒子加转子模型,可以得到原子核的转动能谱公式?用这个公式计算了五十多个原子核的能谱,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满意符合,并能再现出实验上观察到的?eff~ωeff2图的各种反弯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敬业 《中国物理 C》1984,8(3):346-351
对激发带基带角动量差i(ω)所包含的各种成分进行了比较仔细的分析.指出一般地i(ω)=iRAL(ω)+iPR(ω)+iSC(ω). 强调了偶偶核第一个回弯中超带的i(ω)绝不只是来自于转动排列iRAL(ω). 并具体利用推转壳模型, 从微观角度就164Er, 188Hg, 156Er三个典型核超带的i(ω)的不同成分作了定量估计. 指出对于大形变核, 除iRAL起主要作用外, 对关联减弱的贡献iPR也是不能忽略的. 对于像188Hg这样的软核, 形状变化的贡献iSC十分重要. 而对于156Er这类过渡核, 对关联减弱和形状变化均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0Zr,42Mo相邻同位素的讨论,表明在核相图中,把对转动惯量的突变同核发生形状跃迁建立对应关系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4.
我们试用一个简单的火球模型来解释在质子-原子核碰撞中RA≡〈NA〉/〈NN〉对原子核“厚度”(?)缓幔的增长,其中NA与NN分别为质子-原子核和质子-核子碰撞的带电多重数。赝快度分布dNA/dη也作了讨论。在这个模型中,π介子是由碰撞中产生的火球衰变出来的。当入射能量Elab(?)V/c<sup>2时,这些火球膨胀至热力学平衡的时间很长,使得衰变时,火球已完全离开了原子核。因此多重数大大减低。这个模型在没有自由参数下,很满意地拟合了实验的质子-质子碰撞带电多重数与Elab的关系,RA与(?)的关系及R乳胶与E(lab)的关系。假如引进一个角动量平衡参数,则可得出dNA/dη,除大η区外,与实验值拟合很好。  相似文献   

5.
朱伟 《中国物理 C》1986,10(4):505-507
借助价子模型, 讨论了原子核中的质子电形状因子GP(Q2)和π衰变常数fπ. 联系准弹性峰附近56Fe上的(e,e')反应, 我们证明核介质对GP(Q2)和fπ有影响, 而且它们的修正同结构函数的畸变(EMC效应)一样, 均是由于强子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虑Λ超子对原子核对关联的影响。为简单起见,Λ-N之间的剩余相互作用取为理想δ力。首先我们计算了Λ19O低激发态的能谱和波函数。然后借助于求和无限近似,讨论了满壳外两个核子处在高壳时,由Λ超子所引起的关联效应。最后用Bose近似分析了满壳外n对核子,由Λ所引起的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7.
王正大 《中国物理 C》1984,8(5):596-601
本文讨论了经典动力学研究重离子反应角动量转移机制的困难, 并根据长期研究原子核转动的概念, 将转移到靶核与炮弹上的角动量I区分为集体转动IR和内部核子重排Ij两类角动量.  相似文献   

8.
王元  庄勤 《中国物理 C》1985,9(5):618-621
本文采用中心力加两体自旋轨道耦合力作剩余相互作用, 用纯组态壳模型计算了1f7/2壳层不同种核子组态原子核43Sc,44Ti,52Fe,53Fe,53Co等能谱.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程度令人满意. 从而表明两体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于1f7/2壳层不同种核子组态原子核能谱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杨泽森 《中国物理 C》1983,7(4):489-499
本文把前文(Ⅰ)和(Ⅱ)发展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应用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 我们采用SU6>U5>O5>O3表象, 把求IBM哈密顿量矩阵元的问题结为求d玻色子的一些基本矩阵元, 并针对d玻色子体系的现有几类物理基建立了两种求基本矩阵元的方法, 求出了相应的明显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刘建业  谭南虹  乔卫民 《中国物理 C》1989,13(11):1032-1038
本文基于核子交换模型,其中包括不同原子核之间的核子交换和同一个原子核内的粒子空穴激发,同时考虑了能量自由度与质量自由度之间的耦合.目的是研究原子核碰撞中形状的动力学变化过程特别是颈自由度和原子核的壳层结构对于核子交换过程以致对于碎片质量和电荷的一次矩,二次矩,中子质子关联函数以及能量耗散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王再军  任中洲 《中国物理 C》2007,31(11):1032-1039
应用相对论Eikonal近似计算了用不同模型给出的6,8He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分布的形状因子, 并将结果与6He和4He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模型给出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形状因子差别很大, 表明不同模型给出的晕中子与α核芯的关联有很大的差异. 计算和讨论结果为在下一代电子-原子核对撞机上可能进行的实验提供了理论参考, 同时, 也为现有讨论奇特原子核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检验.  相似文献   

12.
对f0(400—1200)的物理本质进行了探讨,将其分解为三部分:t道ρ介子和f2(1270)介子交换部分以及一个很宽的s道共振态f0(X).在ππ不变质量1.2GeV以下,用t道ρ介子交换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同位旋为2的ππS波散射实验数据.但是,在能量高于1.2GeV时,t道f2(1270)介子交换的贡献必须计入.利用同位旋为2的ππS波散射过程对t道ρ介子和f2(1270)介子交换中的形状因子进行约束,通过重新拟合CERN-Munich(CM)实验数据来获得f0(X)的参数.结果表明,确实需要引入一个在1.6—1.7GeV附近具有极点的较宽的0++的共振态,其极点是(1.69–0.26i)GeV.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中心力加两体自旋轨道耦合力作为剩余相互作用,计算了 f7/2壳层原子核的能谱.交换参数可调.径向波函数采用谐振子波函数.计算值和实验值的符合程度令人满意.因而表明在剩余相互作用中,两体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纯组态壳模型和从实验数据抽取的两体有效剩余相互作用,对于407/2)n 模型对于质量数在40到56之间的很多原子核的低伏态和高角动量态,是一种好的近似.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表现了模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Jastrow关联波函数,重新讨论了核子-核子短程关联对原子核结构函数的作用,发现在选用正确的单粒子能量和包括核子间短程对关联效应在内的核子动量密度分布以后,并不能解释原子核结果函数在x>1区域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刘朗  王培伟  陈洪  孟杰 《中国物理 C》2006,30(Z2):227-229
利用相对论类壳模型方法(RMF+SLAP), 研究了包含对关联情况下, 轻核8Be, 12C, 16O, 20Ne中的可能出现的α集团效应. 结果很好地再现了轻核的α集团结构. 与没有考虑对关联的情形相比, 对关联可以使原子核基态性质发生改变, 导致不同的α集团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低能π分子(Tπ=80,70,50MeV)被原子核散射时库伦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我们在以前计算低能π散射的结果中,对于Tπ=50MeV的角分布曲线的谷附近发生的理论与实验的偏离,不是由于忽略库伦效应所致。此外,除了对于50MeV角分布的小角度外,在这一能区库伦效应是可以忽略的。  相似文献   

18.
朱胜江  龙桂鲁  庄鹏飞  阮东 《物理》2006,35(5):382-387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80周年之际,对近年来清华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研究的主要进展情况作一介绍,包括原子核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原子核结构的理论研究,高能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在高自旋态研究方面,内容包括在A~100丰中子核区核的集体振动转动带结构、新的准粒子带特性、新手征二重带等特性研究;在A~140丰中子核区核的八极形变及八级关联等特性研究;在A~130缺中子核区核的形状驱动效应,包括扁椭形变带、形状共存等特性研究.在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包括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推转壳模型、投影壳模型以及相对论平均场对原子核特性的研究;对原子核结构或其他量子系统的各种对称性和代数方法的研究,如动力学对称性、超对称性、势代数方法等;与对称性紧密联系的普通李代数和非线性李代数的表示,如普通李代数、李超代数、平方根型非线性李代数、多项式型非线性李代数等.在高能核物理研究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量子色动力学(QCD)在高温高密条件下的相变以及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相变信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只存在一个对称平面的原子核系统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东  李训军 《中国物理 C》1998,22(10):915-919
讨论了一般情况下原子核形状的描述以及具有不同形状的原子核系统的对称性质和相应的数值算法.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分析规范空间的中子数和费米面(N~λn)关系, 位能面及壳修正能量的结果表明, 36Kr同位素出现形状共存的区域是一个N窗, N≈38~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