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黄志镗     
正黄志镗(1928~2016),祖籍浙江黄岩。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及有机硅高分子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工作者之一。从50年代末开始,一直从事耐高温高分子的研究工作,研制出多种新型耐高温树脂及固化剂,为满足中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所需做出  相似文献   

3.
2002年岁末,得悉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邢其毅先生骤然离世,心情顿感沉痛,想尽快赶到燕园奔丧,却由于先生丧事从简,未能成行,至今心存遗憾。光阴如逝水,恍然过去了8—9年,看到师母祭悼先生100周年冥诞的愫函,恩师的音容笑貌又重现眼前,那是经过悠长时光洗涤不掉的深深记忆,也是我进取努力中的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一桩桩小事,像一粒粒岁月缠绕珍藏脑海深处的闪亮珍珠,拾掇拾掇串接起来,定然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4.
正我初谒刘老师是在1943年的暑假,那时,厦门大学因抗战内迁至闽西山城长汀。我由福建省沙县福州高中保送进入厦门大学,报的志愿是化学系,是当时厦门大学唯一的山东籍女生。厦门大学商学院有一位高我两年的李宝文学长,是在我到厦门大学之前在校的唯一山东籍学生。他主动找到我,并告诉我:"刘椽老师不但是化学系的系主任,而且是山东诸城人,我带你去拜见他。"  相似文献   

5.
王梅祥 《化学进展》2018,30(5):463-475
本文介绍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的研究起源,总结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的设计与合成、构象和大环空腔结构特征,展示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性质,概述了杂杯芳烃和冠芳烃在功能材料的制备中的应用,展望了大环超分子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追忆江老师     
赵黎 《高分子通报》2014,(12):15-16
正2014年4月,我从加拿大回到北京。期间,我去黄庄,探望了黄美玉教授。门一开,黄老师站在那里,这么多年了,她基本上没变样,而且永远那样地和蔼可亲,当时她正在住院,因为江老师的骨灰安葬仪式,"获准"离开医院几个小时。黄老师坐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我紧紧挨着她,开始一张一张地浏览起这些年来她和江老师的照  相似文献   

7.
胡亚东 《化学通报》2006,69(10):738-740
化学所已经走过了50年。对于历史来说,50年是非常非常短暂的,对于一种事业或一个人来说,却又是漫长的;奋发图强、贡献社会、悲欢离合、挨整挨批、桃李满园、文革灾难、改革新生、科技进步、功利浮躁、提倡和谐、经济腾飞、不正之风、环境恶化,种种令人兴奋和令人沮丧的心情在人  相似文献   

8.
正施良和(1924.4.29~2015.7.20),上海人。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施良和是中国早期从事聚合物分子量表征的研究者和凝胶色谱技术的发展者之一。在当时国内技术落后和国外禁运的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从头干起,在钱人元先生领导下从事国内尚属空白的聚合物分子量表征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先后建立了端基滴定、黏度、分级、光散射、凝胶渗透色谱等一系列分析表征方法,使我国聚合物分子量表征方面的研究迅速与国际并驾齐驱,研究成果受国际同行的关注,曾获  相似文献   

9.
闵恩泽先生是在化学化工领域作出突出创新成就和贡献的科学家,他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与化工的开创者、生物柴油新兴产业的倡导者.自1955年回国至今,他一直活跃在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科学技术前沿第一线,兢兢业业,以科技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多年.他对我国炼油事业的起步、发展和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对推  相似文献   

10.
邓景发先生(1933~2001),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在物理化学及多相催化、真空表面化学教学、科研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我国电解银催化剂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开拓者,高校真空表面化学研究的先行者,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研究的重要奠基人.自1959年于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英彦先生(1926.5~2013.3),台湾桃园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研究室主任。高分子化学家。中国有机硅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高分子催化剂等功能高分子的开拓者之一。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2.
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催化科学和技术在可持续发展能源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近年来, 我国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在能源涉及的催化基础、新催化剂创制和新催化反应过程的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展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促进学术交流《,催化学报》本期以可持续发展能源研究中的催化科学和技术为题出版专刊, 并以此向长期从事能源相关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刊主编林励吾院士表示敬意, 同时祝贺林先生八十华诞. 本刊编辑部和编委会向部分在相关领域做出卓越工作的专家约稿, 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共收到来自这些专家的综述、研究快讯和研究论文 19 篇. 在此, 我们由衷感谢这些作者以及审稿人提供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对本期专刊的无私帮助.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学报》2017,(9):1379-1381
<正>钱人元先生1917年9月19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34年从苏州中学(高中部)毕业后入学浙江大学化学系,并兼修物理课程;1939年毕业后被聘为该校物理系助教.1940~1943年任西南联大(昆明)理化系助教.1944~1948年赴美,先后在加州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衣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研究助理,同时选修  相似文献   

14.
对话硼先生     
《大学化学》2021,36(10)
  相似文献   

15.
渠瑾 《大学化学》2017,32(9):85-92
记述了我国著名有机合成化学家、兰州大学资深教授李裕林先生在祖国的大西北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的主要贡献,其中包括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的半合成,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狼毒素、大环二萜类、桉烷类和沉香呋喃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漆宗能先生(1934~2016)是重庆江津人,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他曾任原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新材料863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7.
张滂院士不久前离开我们了。他走得安详、宁静,并把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作为他对社会所能做的最后贡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品格。我很荣幸应《大学化学》编辑部之邀,为张先生写篇短文纪念他。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助教,在他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应该说是了解他的。很希望能通过对他的缅怀,给读者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分子学报》副主编钱保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3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76岁。1916年生,江苏江阴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深造,受教于Mark,功读高分子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1年调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任院长兼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应  相似文献   

19.
张青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2月14日与世长辞,但他对化学与化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对《大学化学》的关爱将永远记忆在广大师生心中。张青莲先生在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讲授过普通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理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等课程。新中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学报》2007,(11):I0001-I0002
王葆仁先生,字爱予,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