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代各种成分分析和测定结构的方法在广泛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已日益重要,但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仍不失为有机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因为人们要从化学上识别一个化合物,一般总还是首先弄清它的元素组成。当然微量分析技术也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的近代进展是比较快的。一、经典微量分析方法的近代化这里所谓的“经典”分析方法是指样品用量一般为几毫克的分析方法。它的近代讲展主要有两个趋向:一方面是趋向于  相似文献   

2.
以氟化镧单晶为敏感膜的氟离子选择电极,由于操作简便、干扰离子少,可在许多方面用于氟的定量分析。此法在有机氟元素微量分析中也已被应用。我们采用玻璃燃烧瓶分解样品,以柠檬酸钠为吸收液,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有机物中氟的含量,用格氏作图法处理数据,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实验部分(一)仪器与试剂 1.DD-2型电极电位仪(江苏泰县无线电厂)。 2.氟离子选择电极:CSB-F-1型氟化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愈来愈趋向于自动化。仪器分折方法很多,但大多采用燃烧和燃烧产物用色谱分离、热导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已有些单位采用不用称量样品的方法进行有机元素微量分析。这种方法是利用已知化合物作为标准,将其得到的数据作为参考,由色谱的分析信号和灵敏度,直接求得化合物的原子比,由此就得出了不用称量样品而测得碳、氢、氮、氧、硫的原子比,通过原子比而求  相似文献   

4.
茴香酸的分子式为C_8H_8O_3,碳含量63.15%、氢含量5.30%、氧含量31.55%、甲氧基含量20.40%。该标样与日本元素分析恳谈会委员会、英国化学协会微量化学委员会所公布的微量化学标样之一——香草醛一样,都具有相同的碳、氢、氧和甲氧基含量,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发行SRM142茴香酸作为微量分析中甲氧基的分析标样。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來,在有机氟化合物达一个尚未十分開拓的领域中,發现了不少新的科学事实,从这些材料來看,肯定这个領域的內容十分丰富,掌握有机氟化合物的化学,必然对整个有机化学科学有所提高。有机氟化合物已有被应用为染料、塑膠及医藥品的,虽然在目前並非普遍而重要,但它們將在國民經济中表現出它們的特殊價值是可以預期的。本文綜合介紹近年來在这个领域中的幾个主要方面的成就,但並沒有把所有的主要方面都包括在內。如,烃  相似文献   

6.
胡振元 《有机化学》1986,6(5):395-400
六十年前,Pregl创建了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方法,这对当时有机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不断发展,曾出现了空管燃烧、快速燃烧和氧瓶法等快速分解方法,还研究了新的高效催化氧化剂及其作用机理,并发展了亚微量、超微量和痕量分析技术。经典的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是以重量法为基础,后来难又引入了容量法,但一直被认为是“手艺”性的工作。到了六十年代,由于气相色谱和电化学分析的成就,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仪器化和自动化才开始有所突破。至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碳,氢,氮元素分析用标准物质乙酰苯胺的制备和分析。高纯度的乙酰苯胺采用区熔精制而成。元素分析经10多次取样,9个实验室用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60个数据均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碳、氢、氮元素百分含量可按理论值计算:碳71.09%,氢6.71%,氮10.36%。  相似文献   

8.
9.
在经典法中氧的定量测定最常用的是Unterzaucher提出的热分解重量测定法,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影响因素多,因此误差较大。多年来国外虽然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报导,但至今在有机元素分析中氧仍然被认为是最难测定的元素之一。国内普遍应用“减差法”间接测氧,由于多种元素分析误差的叠加准确度很低。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化合物中氟的微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氟碳高聚物与含三氟甲基的有机物,其定量分解是困难的.为促进C—F键完全断裂,常加入助燃剂苯甲酸、十二烷基醇等.为避免氟样品燃烧产物与玻璃容器上的硼、铝等作用,氧瓶一般不用玻璃质。 在其分解后氟离子的测定中,硝酸钍滴定法终点不明显,而且其结果与化学当量计算不符,需要校正值,样品含硫、磷及砷等元素将干扰氟离子的测定. 多年来,有机氟元素微量分析的许多方法是不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中国学者在有机碘代和溴代氟化物的卤键研究方面的进展.从1987至1993年,陈庆云等发现全氟碘代烷作为Lewis酸可以和胺、醚和六甲基磷酰胺等Lewis碱形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代表了早期研究现在被称为卤键的非共价键作用力的重要进展.2001年以来,多个研究组利用卤键开展晶体工程研究.朱士正等首次证实,全氟-α,■-二碘烷烃可以和胺、醚和六甲基磷酰胺等通过卤键形成一维扩展阵列结构,晋卫军等研究了卤键驱动的全氟碘代芳烃与氮杂芳环的共晶结构,张丹维和黎占亭等利用卤键诱导产生了双螺旋及四螺旋超分子聚合物.晋卫军等研究了C-I…p卤键在晶体工程中的应用.利用卤键诱导,王栋和万立骏等在表面实现了三角型芳香分子共组装形成二维蜂窝型阵列结构,王力彦等从两个聚合物或有机分子构筑了单层膜结构和实现了层-层自组装控制.赵新和黎占亭等合成了并入三个二氟碘甲基的三臂分子,基于氢键诱导的折叠型受体,建立了溶液相多位点卤键结合的识别模式.胡文平、龚和贵、廖良生等利用卤键提高了若干共轭有机分子的不同的材料性能.多个研究组利用卤键成功控制或提高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在国外已大都实现了自动化和仪器化,生产出许多种商品仪器,但这方面的工作在国内仍有待发展。我们对用反应色谱测定有机物中碳、氢、氮和氧四元素的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与北京分析仪器厂协作仿照意大利Carlo Erba 1104元素分析仪,研制出性能样机准备在国内推广应用。图1为仪器示意图。对于碳、氢、氮三元素的同时测定,国外应用最多的是示差热导法和反应色  相似文献   

13.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化合物因在生物和化学传感、发光材料、显示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而备受关注.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分子,有机氟化合物在化学和材料等领域被广泛研究.汇总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有机氟化合物,并进行了分类讨论.AIE有机氟化合物包括氟代的四苯基乙烯(TPE)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蒽(DSA)衍生物、氰基二苯基乙烯衍生物和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等常见的AIE化合物,也包括聚合物、碳硼烷簇合物和室温磷光化合物,还有其它一些含氟结构.AIE化合物氟代后,稳定性一般会提高,氟原子参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聚集态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发光性质的改变,如发光增强、发光波长红移(蓝移)或发光量子效率及发光寿命提高等.最后,对AIE有机氟化合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测定含氟有机化合物中碳、氢时,由于C—F键的稳定性,需用高温灼烧或复盖氧化剂来进行分解。但如不除去所生成的含氟分解产物,就会给碳、氢测定带来误差。为了消除这种干扰,多年来微量分析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建议用各种内吸收剂,有的则提出使用外吸收剂来除去含氟分解产物。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都能有效地排除氟对碳、氢测定的干扰。然而,值得讨论的是:有的作者认为氟分解产物中的四氟化硅进入二氧化碳吸收管  相似文献   

15.
实验发现,F—C≡C—F与H—C≡C—H相比,其C≡C三重键的离解能要小250.8kJ/mol,而该键的键长却比C_2H_2的短。这与“键越短键就越强”的传统看法不一致。我们通过从头计算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C_2F_2分子中F原子的孤对电子对C≡C三重键起反键作用,从而削弱了G≡C三重键的强度;F原子的吸电子性又使C的原子轨道收缩效应增强,而使得C≡C三重键变短。  相似文献   

16.
实验发现, F-C≡C-F与H-C≡C-H相比, 其C≡C三重键的离解能要小250.8kJ/mol,而该键的键长却比C~2H~2的短。这与"键越短键就越强"的传统看法不一致。我们通过从头计算研究, 发现主要原因是C~2F~2分子中F原子的孤对电子对C≡C三重键起反键作用, 从而削弱了C≡C三重键的强度; F原子的吸电子性又使C的原子轨道收缩效应增强,而使得C≡C三重键变短。  相似文献   

17.
实验发现, F-C≡C-F与H-C≡C-H相比, 其C≡C三重键的离解能要小250.8kJ/mol,而该键的键长却比C~2H~2的短。这与"键越短键就越强"的传统看法不一致。我们通过从头计算研究, 发现主要原因是C~2F~2分子中F原子的孤对电子对C≡C三重键起反键作用, 从而削弱了C≡C三重键的强度; F原子的吸电子性又使C的原子轨道收缩效应增强,而使得C≡C三重键变短。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有机化合物中氮元素的測定,多半采用普雷格耳杜馬斯法,凱达尔(Kjeldahl)法和催化氫化三种方法。由于普雷格耳-杜馬斯法操作簡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經过不断的改进,在分析的准确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使用較为广泛。其基本原理,可以簡单地用下式表示: 有机含氮化合物(?)N_2+氮的氧化物+GO_2+  相似文献   

19.
应用Vario EL Ⅲ型元素分析仪研究了高氟和全氟有机化合物中碳、氢、氮的测定方法.为克服氟对碳、氮测定的干扰,在燃烧管的高温区填加固体MgO及Ag2WO4混合物作为催化氧化剂.这一措施还可同时消除卤素及硫的干扰.在分析全氟有机化合物时,则将WO3及V2O5作为催化氧化剂直接加入于试样中并包裹于"锡舟"中进行燃烧和碳、氢、氮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有机氟化学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灿屏  唐晋 《化学进展》2001,13(5):410-410
从本世纪 3 0年代初期氟里昂问世以来 ,有机氟化学一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由于氟原子的导入导致有机及无机化合物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生理活性 ,因而许多尖端技术 (原子能、火箭、宇航等 ) ,一些重大的工业项目及药物都采用了含氟的化合物。如用全氟型离子膜为电槽隔膜不仅能使能耗大幅度下降 ,消灭了过去用汞法生产纯碱而引起的“水俣”病 ,而且所生产的碱无论在浓度还是在纯度上都是其它方法无法竞争的。这一新技术引起氯碱工业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我国的氟化学研究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