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我与夏学江老师先后在教材编审委员会和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事数年,在交往中,我们建立了深深的友谊.他为人忠厚,待人真诚、随和,处事细致周密,生活简朴,大家都愿意和他交谈工作、交流思想,他深受课委会同志们的尊敬.每年春节前不是我致电向他问候就是他来电和我交流,今年春节前我们还进行了电话交流,他说到经多年多次折磨,他的手术和化疗的病灶好了,我还深为他高兴呢,万万没想到,没隔几天竟接到邓新元老师和夏老师女儿电告,夏老师去世的噩耗,当时实难接受,深感痛楚!  相似文献   

2.
 张宗燧是我的二哥,他比我大差不多20岁。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他考取了英庚款去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了。我所知道的有关他小的时候的故事都是从父母的口中得到的。他在英国得到学位以后,留在欧洲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才不得不回国。  相似文献   

3.
<正>我始终称他为张教授,即使在我作为科学家功成名就,随后的岁月里我步入花甲之年以后,我亦依然这样称呼他。这一称呼与其说是拘泥于礼仪,倒不如说是对他尊敬的象征。并不是出自于他距我  相似文献   

4.
《物理》2017,(11)
<正>卓益忠同志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时的大组长,他的逝世令人十分悲痛。虽然只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短短两年多,但他渊博的学识、宽厚待人的长者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的友谊在我离开原子能所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维持。这里我把与他交往的一些往事写出来,作为对他的怀念。初次见到卓益忠同志是在1966年初,那时我和何汉新、张锡珍两位研究生同学正在彭桓武、黄祖洽先生的指导下一起学习等离子体理  相似文献   

5.
 2015年1月于敏先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我由衷地为他的获奖而高兴。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想在祝贺他获奖之际,回忆我在于敏先生指导下工作10年的往事,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恩和敬意。  相似文献   

6.
 10月7日上午,江向东打来电话问道:“李启斌先生故去了,你知道吗?”我惊讶、语塞:“8月底我们还通过电话呢,怎么……”旋即打电话给先生夫人,得知李先生于2003年9月23日晚上7时17分逝世。大家都很沉痛。一位科学家去了,一位文化人去了。他走得太早。他有许多事情可做,他有许多事情能做,他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苍天给他的时间太少。他沉稳而温和,一看就是个科学家。但是,我知道,他爱好文学,喜欢写作。3年前,他,一个年过花甲的人,对我说:“现在才知道怎样写文章”。我当即感到,他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我和学江是辅仁大学的同学,他比我低一班.1943年我和这位学习优秀的学弟结成好友.1946年清华复校,他转入清华学习.1947年我回辅仁任助教.我经常来找他,清华大学这个学生运动的圣地对我很有吸引力.1949年,我在天津北洋大学物理系教理论力学课.用的教科书是Jeans著的《理论力学》.这本书的习题难得出名.学江把他的作业借给我.他不仅对难题做了清晰的解答,而且书写非常工整.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1951年,他给了我一份周培源先生的理论力学讲义.我在北洋大学就用周先生的讲义讲课.  相似文献   

8.
我并非叶先生的学生,没有听过他的课,也没有和他一起工作过.我是1930年秋开始认识叶先生的,当时我正在沈阳东北大学物理系工作.我们实验室的门上有室内工作人员的名牌.一天,有位来宾来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他看见名牌上我的名字,就说知道这个人,要见一见我,这时我才知道来访者就是我慕名已久的叶企孙教授.叶先生怎么知道我呢,因为我于1929年大学毕业之后曾和叶先生通过一次信.这是一次偶然的通信,但在一年之后偶然的见面之中他却记起了我.我第一次和他见面的印象是他在参观中说话不多,微有口吃,似乎很严肃,然而声调温文,态度和蔼,提问有深度,富…  相似文献   

9.
李林 《物理》1999,(12):748
钱先生已经离我们去了,但是他的诲人不倦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书,但是我从他那里学来的知识,远比我在国外的导师多,他总是那么认真地教,又那么谦虚,当他的学生是很幸运的.30年代,钱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Andrade教授处深造,他做的研究工作是金属的范性形变.我于1946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系,也是学的金属的范性形变.我们用了Andrade教授设计的小巧玲珑的恒应力拉伸机,拉伸单晶锌丝.一天,Andarde教授来到我们实验室参观,正看见我在装拉伸样品,他微笑地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0.
吴征铠老师走了,他是影响我一生的老师,我怀念他,敬仰他.吴征铠老师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55年我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吴征铠老师时任化学系系主任.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底我曾与方守贤院士联系,是因为要开一个重大项目的评审会,邀请他来指导,他电话中告诉我说视力不好了,只能在家里。2020年春节前,我打算代表院里登门拜年,因为方先生是我们原子能院的顾问,可是一直没有联系上,我还一直在琢磨怎么回事呢,没想到过了几天就收到了方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突然,心里无法接受,觉得他平时身体很好啊,直到去八宝山送别他老人家,才真的意识到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2.
 玻尔提出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后,我们就想用α粒子作探针去研究核的结构.当时已经认识到,不同能量的α粒子都可以进入核,但有选择,有的能量进去的多一些(即有共振现象),表明核不是光滑的,不是一个点,而是有大小的,有连续性;不是一个刚球,而是一个软的东西.埃里斯对工作很负责,对学生很关心.他亲自教我制备放射源的方法.为了制备氡放射源,清早四、五点就开始工作,他都来帮助我.他教我如何写文章,每篇文章都经他修改后才送给卢瑟福审阅,然后再送出去.我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要到伦敦大学当教授,曾建议我跟他一块去.他去后,我就转到考克饶夫组了.  相似文献   

13.
怀念江向东     
2010年1日18日接到王子华的电话,得知江向东已于前一天去世,心情悲痛万分。虽然心里已有准备,知道他5个月前患脑溢血一直昏迷不醒,但总心存幻想,希望能出现奇迹。如今奇迹没有出现,他真的走了,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事业远去,对我来讲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实。我随手拿起书架上几本与他合作的书籍,以及尚未完成的合作文章,回忆起一幕幕合作时的情景,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相似文献   

14.
费恩曼教授关于部分子模型的研究中,曾和我有很多讨论,曾邀请我去他家,我用一整天的时间向他详细解释我和吴大峻工作的细节,包括已发表的及没有发表的结果.后来在Stony Brook conference(1969)会议中他在口头上提起我和大峻的工作不下十余次,但是,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上,他从来不提我和大峻的名字也从不引我们的文章;在私下,他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正今乘纪念芶清泉先生百岁诞辰之机,用有限的纸笔来表述一下,我对他的敬意.他曾有效地指导我在学习和科研上的攻坚,由于他的教导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他的恩惠我是终生难以忘怀的.我是哈工大58年的毕业生.当时正处于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之下,东北三省分别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的省级分院,我被分配到辽宁省科学分院.由于这个单位是新设立的,当时连架子还没有搭成,于  相似文献   

16.
王乃彦 《物理》2007,36(5):361-363
我和王淦昌老师接触比较多是在从我到九院工作以后,当时更多的是在工作上的来往.1978年,他调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并亲自创建和领导准分子激光实验室后,我就真正地生活和工作在他的身边,那时我真是太幸运了,我有更多的时间亲聆他的教诲,对于我的一生都受益匪浅.王老从来都不以长者、老师的姿态来对我进行说教,他经常给我说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包括他自己的科学经历,用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我,他反复地教导我怎么做人,怎么做科研,那时王老已经年过七旬,早上醒得很早,每天6:30以前,我们就一起从原子能研究所的南区步行到北区,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步行中,王老天天和我交谈的不是科学就是工作,晚上从北区回到南区还要向他汇报工作.我最爱听他讲他个人科学生涯中的一些经历,后来我又参加《核科学家王淦昌》一书的审校工作,就对王老的科学生涯有一些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离开了我们已近十年的老师,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东西很多很多,其中最最宝贵的最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对科学的执著的追求和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他七十年如一日,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敢和顽强地攀登着,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真是生命不止,攀登不已.  相似文献   

17.
早就想采访高洁院士,但几次打他的办公室电话均无人接听。直到四川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场上,笔者才看到参会的高洁院士,趁选举投票的间隙,主动上前与他联系。高院士欣然同意接受采访,并留下手机号,约定我周一与他联系。当周一打通高院士的电话时,他在电话里的声音有点为难:“我这里正在忙着,你可否等两天再与我联系?”等到了周三,我再次打电话过去,刚一开口,高院士就已听出我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我于1959年毕业留校即跟随赵凯华老师辅导无线电系58级的电磁学课程,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而赵老师也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启蒙导师.那时候,他留学苏联获副博士回国,而北大老一辈的物理学家黄昆、虞福春、褚圣麟、郭敦仁等人已离开普物教学,他和丛树桐、李椿等人成为普物教学的主角.  相似文献   

19.
陈峻 《物理》2023,(5):328-332
<正>2020年12月12日,师妹冯逸平(冯端先生的二女儿)微信告知我冯先生因病重住进了南京鼓楼医院,不曾想三天后恩师驾鹤西去,我和家人都非常难过。由于Covid-19病毒疫情肆虐美国,未能回国送别恩师,实乃人生最大的遗憾!在这几年我经常回忆往事,也常在梦里见到冯先生。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谦和安详,他的无私教悔,他的探索追求,他的勤勉务实,他的百闻强记,他的博大精深,他的学贯中西,他的高尚品格,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特写此文深切悼念恩师冯端先生并献给师母陈廉方先生。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2月4日早上8点,我收到一条短信:陆埮老师去世了。简直不敢相信!在我眼中,陆老师一直是一个精力旺盛,工作永不停息的“铁人”。这几年,几乎每个月的25号左右我都会收到他的邮件,帮我推荐Physics Today当期的精品文章供我选择并请相关专业老师翻译成中文在《物理》上发表。就在昨天我还给他发了邮件,请他推荐2015年《物理》的选题,真的难以相信他已经走了!上网搜索,有关先生逝世的消息已铺天盖地。打开存在电脑里的我和陆老师最后一次见面时的采访视频,先生和蔼可亲的笑脸让我恍惚觉得他并没有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