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研究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要求,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建立了一套基于TWW函数的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指标体系,并对6省市的交通安全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建立原则,提出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政策与机制、科学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与趋势、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督与管理、全面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防控水平为准则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架构和19项具体评价指标,并界定了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评价的具体内容,最后简单介绍了地区交通安全综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区域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综合评价和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评价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提出了适合目前国内现阶段管理体制的以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的评价和预测方法 .该方法采用模糊评价综合模式计算评价目标区各评价指标最大概率所对应的等级 ,通过层次分析计算各指标间的权重系数 ,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道路安全指数IRS.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安全趋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路交通安全趋势预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道路交通事故发展的未来状况,以便合理、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计划,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效地控制各影响因素,达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目的。从公安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比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相关预测方法,提出基于非参数回归的道路交通安全趋势预测方法,使得预测结果更为符合实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直以来都是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研究的热点.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概念、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的模糊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在其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算例说明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整个思路和具体步骤,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增强了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该方法简单直观,既可以实现对多个客体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可以实现对单一客体的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6.
浅述工业企业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现代工业常用的几种安全评价方法,讨论了其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着重就如何合理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华北某省为例,就近年来全省道路交通安全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并从基于统计数据和挖掘内在社会规律两个方面对全省道路交通安全态势进行了综合预测,提出了适合该省机动化水平与交通事故水平的关系的模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内在社会规律分析预测比单纯基于统计数据预测更具有真实可靠性,说明的含义也更为准确和清晰,同时表明该省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态势正在处于好转过程中,并且好转的势头要优于国际同等历史条件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安全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和哈顿矩阵的基础上,以层次分析法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专家评定获得各指标对其所隶属准则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出各权重向量和最优权重向量.同时,以道路交通发达国家在其完成第一次道路交通现代化的具体时期内各指标具体数据,通过聚类算法获得现代化评价基准值.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并得到中国现代化指数随时间历程的变化数据,从而研究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代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评价模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04,自引:0,他引:104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根据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况、人文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此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天津、南京7大城市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选用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差和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作为评价指标.以模糊逻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测试,建立了合理的隶属函数,从而构建了道路交通安全模糊评价模型,并基于评价结果对道路交通安全等级进行了划分.最后给出了该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理论分析和实例表明,该评价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中小城市建立低碳交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微观仿真软件TSIS/CORSIM,并结合广东省清远市中心城区的交通调查,建立了清远中心城区路网交通仿真模型,对以现状交通流量为基础设定的5个情景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随交通流量的增大,路网的交通排放增加,当增大到1.5倍时,车辆每公里的HC,CO,NOx和CO2排放分别上升8%,12%,12%和29%,当交通流量增加(1.5倍)导致交通拥挤时,额外燃油消耗为225 L,额外CO2排放为518 kg,占总排放的16.3%.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路交通事故在中国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对过去10年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11个预测模型,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对各种预测模型进行寻优,并用筛选出的最优预测模型对2004~2007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问题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路交通法规和克服不良驾驶习惯,已成为当前公路交通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分析了中国、日本国交通法规中安全相关条文的差异。借鉴日本国公路交通法规的有益经验,着重分析我国公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以求建立符合国际潮流的公路交通法规。指出:需重新修订我国交通管理法规中安全生产条文使之与国际接轨、将管理区域内的交通安全状况纳入责任考核。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交通冲突评价双向路段交通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交通冲突相对交通事故的可替代性 ,在城市道路单个路段的安全评价中 ,建立以监测分析冲突发生量代替传统事故发生量的评价模型 ,对路段安全及其改善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路线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国内外研究道路与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影响时常用的统计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结合它们的优缺点提出了类前 /后分析法 ,并利用该种方法对太旧、沪宁、济青、成渝 4条高速公路历年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各种不同的主要线形特征关于安全特性的一些相关规律 ,为道路设计和规划的安全审查程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及交通资源分析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高效地管理城市道路交通信息以及可视化地分析道路交通资源,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道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GIS为平台,用点、线、面等空间对象表示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的空间位置,用空间对象的属性表表示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的特征.同时在GIS平台上开发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的加工、编辑、查询、显示及打印.最后基于道路网和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开发了道路交通资源分析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作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与改善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交通安全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国内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依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 ,就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与改善的目的及工作程序、业务岗位设置、排查标准、排查方法以及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策略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叉口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冲突技术是交通领域新兴的一种非事故统计技术,文章采用该技术,以典型时段冲突数与当量交通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标准,对城市交叉口的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合混合模糊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镇江市镇大公路上8个交叉口安全评价结果;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声传播的基本特性.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推导是根据A计权声压级计算公式,采用常规噪声测量方法估计预测模型参数得出的,同时根据汽车噪声源引起的地面效应以及涡流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一个稳态源的声压级LA(如汽车起步和停车时)和移动声源的时间平均声压级LAepτ,(如一段时间内的公路交通噪声)。仿真结果表明,几何散布、地面效应和涡流是影响交通噪声传播的重要因素;在对LAepτ,瞬态测量时,必须有足够的测量时间以确保机动车采样具有代表性。实地测量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重交通道路沥青老化规律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薄膜烘箱加热试验方法,对重交通沥青在不同老化时间和老化温度下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了时间和温度对沥青老化的影响,并将薄膜烘箱老化试验与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的沥青性能老化评价方法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重交通道路沥青在老化10 h(163℃)或老化温度高于163℃时性能变化颇为显著;可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5 h(163℃)老化前后的软化点比1、0 h(163℃)老化前后的25℃针入度比和15℃延度比来评价沥青老化后抗车辙能力;可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10 h(163℃)或5 h(180℃)老化前后的针入度比和延度比指标来评价沥青老化后的抗疲劳性能;可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24 h(163℃)老化前后的延度比或软化点比指标来评价沥青长期老化后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