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矿物粒度是影响矿物光谱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索不同粒度下矿物光谱曲线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同粒度下不同矿物的光谱差异,不仅是高光谱矿物遥感信息识别的关键,也为研究矿物随着粒度变化而产生的光谱差异提供理论基础。利用地物光谱仪对采集的六种矿物进行观测,获取了不同粒度下的反射率光谱曲线,同时生成一阶微分光谱曲线,进而分析了不同粒度下各种矿物的光谱变化特征,对比了相同粒度下不同矿物的光谱差异,探索高光谱遥感识别矿物的可能波段。结果表明:各种矿物的光谱曲线均会随着粒度的改变而产生较大的差异,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紫苏辉石的整条光谱曲线都会随着粒度的增加而下降,叶蛇纹石、赤铁矿、高岭石、绿泥石的光谱曲线在特定的波长范围内随着粒度的增加而下降,橄榄石的光谱与粒度大小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相同粒度下,不同矿物的光谱反射率在大部分波段范围内差异较大,为实现矿物高精度识别提供了可能;叶蛇纹石、高岭石、绿泥石具有较多的宽度较窄、强度较小的吸收峰,而赤铁矿、橄榄石、紫苏辉石的光谱曲线相对平滑,吸收和反射峰的数量较少。本研究旨在为矿物光谱库的构建以及矿物的高光谱技术识别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激光粒度仪因其快速、非接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粒度分布测量,但颗粒散射光的角分布与粒度大小关系复杂。为了获得不同粒度下的相对精度一致,通常会造成粒度分布测量范围小、无法满足宽分布粒度测量要求等问题。根据Mie散射近似的菲涅尔原理,提出采用折反式光路,将颗粒散射信号由分光镜分成两束,经两组组合式镜头和2个光电探测器分别采集透射和反射的散射信号,信号组合后经反演得到颗粒粒度分布,从而提高了可测粒度范围。采用两种标准粒子及其混合物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单种标准粒子测量结果的体积中位径D50的测量相对误差都不大于7.9%;对混合粒子也能够得到正确的峰值分布。  相似文献   

3.
根据PIVS方法,搭建了适用于脉冲射流的粒度测量系统,提出了相应的粒度测量算法.利用计算机生成的标准粒子图像,进行了算法验证.分别利用该系统和激光粒度仪对小型喷壶的稳态流场进行了比较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得到瞬时粒度图像,可以实现非稳态流场的粒度测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光学薄膜表面粒度及其分布,结果表明:膜表面的粒度大小与热处理温度及陈化时间有关,粒度分布函数可分为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  相似文献   

5.
土壤粒度对基于近红外离散波长土壤全氮预测精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粒度是对土壤近红外光谱造成严重干扰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在样本前处理阶段采用研磨和过筛土壤来降低土壤粒度干扰,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连续光谱微分法等数学方法消除土壤粒度干扰。但是对于近红外波段离散波长的建模,至今没有有效的方法消除土壤粒度干扰。为此,提出了土壤粒度修正法以解决土壤粒度干扰消除难题。首先建立土壤粒度修正模型,将农田采集的标准土壤在实验室烘干消除水分后,进行土样配置,得到4个土壤粒度(2.0, 0.9, 0.45, 0.2 mm)和6个全氮浓度等级(0, 0.04, 0.08, 0.12, 0.16, 0.2 g·kg-1)的96个土壤样本。采用MATRIX-Ⅰ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土壤样本近红外光谱,计算四个不同粒度(每个粒度包含24个土壤样本)和全部土壤样本在每个波长处(850~2 500 nm)所有样本间吸光度的光谱标准偏差,分析得到土壤粒度的特征波段为1 361和1 870 nm。采用特征波段吸光度比值作为单一输入变量建立SVM土壤粒度分类模型,土壤粒度整体分类准确率为93.8%,表明对土壤粒度进行分类是可行的。选择本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近红外波段离散波长(1 070, 1 130, 1 245, 1 375, 1 550, 1 680 nm)吸光度的车载土壤全氮检测仪对提出的土壤粒度修正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粒度为2.0,0.9和0.45 mm的吸光度和原始土壤吸光度分别降低了62%,74%,111%和61%。表明土壤粒度修正法可以显著减小土壤粒度干扰。最后采用BPNN建立不同吸光度的全氮模型,相较于原始吸光度模型,修正后的土壤吸光度模型R2v提高了25%。表明提出的土壤粒度修正法可以显著减小土壤粒度对近红外光谱离散波长吸光度的干扰,提高车载土壤全氮检测仪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CMOS探测器的静态光散射法能够实现水体悬浮颗粒物粒度分布的快速检测,受探测器工作特性和面幅大小的限制,前向光散射的CMOS粒度测量范围和精度难以提高。提出了颗粒前向光散射的双CMOS测量技术,重点研究双CMOS散射信号拼接测量方法,设计消除背景干扰的CMOS探测器分环方式,实现宽粒径范围颗粒粒度的准确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MOS探测器的颗粒粒度测量上限提高到了1000μm, 1000μm、500μm标样的D50测量相对误差分别为0.7%、0.1%,大粒径颗粒粒度测量准确度高;同时双CMOS探测的方式将单CMOS的粒度测量下限由5μm提高到了2μm, 5μm、2μm标样D50相对误差分别由单CMOS的15.0%、51.1%下降至双CMOS的1.4%、2.6%。  相似文献   

7.
粒度是影响样品中各元素荧光X射线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粉末样品,粒度效应是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制订实际分析方案时,人们往往采用研磨、熔融等措施来减小以至消除粒度效应。而在另一些不能靠制样技术解决粒度效应的场合,如大气尘埃矿浆等样品分析时则必须正而克服粒度效应。原则上说粒度效应是可以从理论上用数学方法克服的,但是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要计算粒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不仅需要颗粒成份及粒度分布的信息,还需要颗粒密度、颗粒形状及颗粒的取向等多种信息,这就出现了计算所需要的信息比计算所能给出的信息还要多的尴尬局面,而且上述某些参量在实际的情况下是无法获得的。因此自从1962年Clarsse和Samsou首开此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漫反射测试了北皂褐煤在粒度为40—60目、60—80目、80—100目、100—160目和160目—0.1mm的官能团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粒度范围内的红外测试谱图。结果表明,粒度在40—60目以后,官能团区域可识别的特征吸收峰基本一致,可识别的官能团主要是醇羟基、多元醇及缔合羟基,甲基亚甲基,不饱和醛、脂肪烃链式饱和羧酸盐、烯烃,以及苯环取代;在160目—0.1mm的粒度范围内,指纹区验证更加准确,谱图峰型峰位以及峰面积更加准确,能够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研究成果对研究煤不同粒度的宏观特性以及红外特征的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粒度光网络自身特点提出了两种适用于多粒度光网络中的共享保护算法,它们分别基于波带粒度和基于波长粒度对光层连接提供保护.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算法性能优于以往的专用保护算法,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出了网络参量变化对各个算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纳米TiO_2薄膜的拉曼光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测量了纳米TiO2 薄膜的Raman散射谱 ,并用B1g模计算了不同厚度的纳米TiO2薄膜的粒度。结果表明 ,随着膜厚的增加 ,粒度也在增加 ,膜厚达到一定程度后 ,粒度的增加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光学技术》2015,(6):481-484
在光全散射法颗粒粒度测量中,正确地选择以及使用反演算法是非常关键的。首先介绍了光全散射法的基本原理,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负PT直接算法的改进的LMS迭代算法,最后将改进的LMS迭代算法应用到光全散射颗粒粒度分布函数的求解中。对理想状态和加噪状态分别采用传统的LMS迭代算法和改进的LMS迭代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对比单峰分布颗粒粒度和双峰分布颗粒粒度的实验结果,改进后的LMS迭代算法使粒度相对误差均减少了4%左右,整个运行时间小于3s,不仅提高了LMS算法的运算时间、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而且还解决了LMS算法中初始值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光学薄膜表面粒度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光学薄膜表面粒度及其分布,结果表明:膜表面的粒度大小与热处理温度及陈化时间有关,粒度分布函数可为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沉降法粒度仪和光学显微图象自动分析仪等不同方法测量并研究了ZnS:Cu电致发光粉粒度分布和原料ZnS粒度分布的关系,找出了粒度分布规律,并对比了这几种测量方法.本文还研究了该发光粉在880℃灼烧制备时,发光粉晶粒的初期生长形貌.发现晶粒生长有二个过程,首先在初始2-3分钟内迅速结成晶粒,然后以较慢速度长大.  相似文献   

14.
在华南沿海地区的低矮丘陵及台地上,广泛发育一套黄色粉土堆积。对该区7个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的激光粒度分析,并与典型黄土以及研究区常见的海、河相沉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各黄色粉土剖面均以10~50 μm的粗粉砂为众数粒组,<5 μm的粘粒为次众粒组,分别对应风成黄土的“基本粒组”和“挟持粒组”,岩性均属于粘土质粉砂。样品的粒度参数、粒度散点图、频率分布曲线、粒度指数特征均显示为典型的风成成因。粒度判别分析结果为负值,同样证实了黄色粉土的风成特性。华南沿海黄色粉土的各项粒度特征指标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均与我国典型黄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与研究区的海、河相沉积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5.
姚志中 《发光学报》1981,2(3):36-46
荧光粉的粒度分布,必须满足器件的特性,适应涂复的工艺,是荧光粉最重要的参量之一. 国内,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荧光粉粒度分布的重要性,对荧光粉粒度分布的研究,也正在大力展开. 荧光粉粒度分布的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本篇文章仅就荧光粉粒度分布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组播树的多粒度波带静态疏导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波带交换中的静态业务疏导算法。波带交换可以有效地减少波长交换的端口数量,但是当波带粒度值取固定值时,波带的粒度难以取得合适值。波带的粒度大,有助于减少交换端口的数量,但是波带利用率低;波带粒度小,有助于提高波带利用率,但是交换端口的数量多。为此,提出了多粒度的波带取值方法。根据静态业务疏导与组播路由的相似性,提出了利用构造组播树解决静态疏导问题的方法。另外,为了减少波带与波长交换平面互联的端口数量,采用了同目的地的波带疏导策略,并针对这一疏导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带疏导辅助图。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固定粒度的波带取值,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换端口的数量,并提高波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SrAl2 O4 ∶Eu ,Dy发光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的长余辉发光材料 ,具有绿色余辉。本实验对发光材料的粉末进行了粒度分级 ,研究了粒度的大小对发光效果的影响 ,粒度越小发光效果越差。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发光粉末的化学成分 ,探讨了影响发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骨干网中,通过建立动态多粒度业务模型对由大粒度(光纤和波带)和小粒度(波长)组成的三阶多粒度光交叉连接所构成的节点的网络特性(阻塞概率和带宽阻塞比)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分析,并由此对三阶多粒度节点的结构参数和网络中的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所提出来的优化设计方案能够显著的减少节点结构的复杂度并改善阻塞性能,从而减小了网络中设备的规模和成本.  相似文献   

19.
超重力场中合成立方形纳米CaCO3颗粒与表征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超重力场中合成了平均表观粒径在17.5 ̄21.5nm之间,粒度分布窄的立方形纳米CaCO3颗粒,探讨了超重力水平对颗粒粒度,反应时间的影响,并对颗粒进行了TEM、XRD、TG和DTA等表征。与常重力场中合成纳米CaCO3相比,粒度分布较窄,随着超重力水平的提高,产物粒径减小,反应时间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采用sol-gel法制备CaSnO3:Eu3+荧光粉。研究了在制备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10000)对CaSnO3:Eu3+结构、粒度、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SEM)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添加PEG没有改变样品的结构,很好地改善样品粒度以及形貌,荧光粉的相对发光强度也稍有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