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溶液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MAA)接枝于硅胶微粒表面,制得了接枝微粒PMAA/SiO2;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功能微粒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介质pH值、离子强度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存在下该微粒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接枝微粒PMAA/SiO2对胆红素具有较强吸...  相似文献   

2.
汪剑  高保娇 《应用化学》2008,25(5):573-0
甲基丙烯酸;硅胶;接枝聚合;溶液聚合;接枝度  相似文献   

3.
将4-乙烯基吡啶(4VP)接枝聚合于微米级硅胶表面,制得了接枝有聚4-乙烯基吡啶(P4VP)的接枝微粒P4VP-SiO_2,测定了P4VP-SiO_2的红外光谱,袁征了其化学结构,并测定了该复合型功能微粒材料的Zeta电位.采用静态法研究了P4VP-SiO_2对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介质pH、离子强度及温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索了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大的pH范围内,P4VP-SiO_2的Zeta电位为较高的正值,即微粒表面携带有高密度的正电荷;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等电点都较低,所以在一般的介质pH范围内,它们的分子带有负电荷;凭借静电相互作用,P4VP-SiO_2对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均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而对中性与碱性氨基酸(在一般的介质pH范围内分子带有正电荷)的吸附能力则很弱;随介质pH的增大,P4VP-SiO_2对天冬氨酸与谷氨酸的吸附能力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在pH=4处,吸附容量具有最大值,分别为280 mg/g与230 mg/g;温度升高,吸附容量减小;盐度增大,吸附容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交联共聚微球HEMA/NVP,然后采用"接出"法,实施了甲基丙烯酸(MAA)在交联微球表面的接枝聚合,制得了接枝微球PMAA-HEMA/NVP.以溶菌酶(LYZ)为模型碱性蛋白,深入研究了接枝微球PMAA-HEMA/NVP对碱性蛋白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测定了微球PMAA-HEMA/NVP的zeta电位,考察了PMAA接枝度、介质pH值及离子强度等因素对体系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大的pH范围内,接枝微球PMAA-HEMA/NVP的zeta电位为绝对值较大的负值,即其表面携带有高密度的负电荷.在强静电相互作用的驱动下,接枝微球PMAA-HEMA/NVP对溶菌酶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随介质pH值的增高,接枝微球对溶菌酶的吸附容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与溶菌酶等电点接近的pH值处(pH=9),具有最大的吸附容量(90mg.g-1);离子强度对接枝微球的吸附能力也有较大的影响,当pH9时,溶菌酶吸附容量随NaCl浓度的增高而减小;当pH9时,吸附容量随NaCl浓度的增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硅胶表面抗蚜威分子印迹聚甲基丙烯酸的制备及识别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媒介作用,将功能大分子聚甲基丙烯酸(PMAA)逐步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形成了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的硅胶微粒(PMAA/SiO2);以抗蚜威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为交联剂,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对接枝到硅胶表面的PMAA进行分子印迹,制备了抗蚜威分子表面印迹材料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甲基丙烯酸MIP-PMAA/SiO2;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方法研究了 MIP-PMAA/SiO2 对抗蚜威的结合特性,并考察了主要印迹条件 pH、混合溶剂中乙醇含量以及交联剂用量对印迹材料结合选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印迹材料 MIP-PMAA/SiO2对抗蚜威具有特异的结合选择性,相对于参比物残杀威,印迹前 PMAA/SiO2对抗蚜威的吸附选择系数为 1.52,而表面印迹材料 MIP-PMAA/SiO2 对抗蚜威的吸附选择系数提高到 12.2.另外该印迹材料具有优良的洗脱与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6.
史楠  高保娇  杨青 《物理化学学报》2015,30(11):2168-2176
以微米级硅胶微粒为基质, 通过接枝聚合和大分子反应, 制备了具有刷状结构的阳离子性接枝微粒, 深入研究了其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强吸附能力、吸附机理和吸附热力学. 首先使含叔胺基团的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AEMA)在硅胶微粒表面发生接枝聚合, 制得接枝微粒PDMAEMA/SiO2, 然后以氯乙胺为试剂, 使接枝大分子PDMAEMA链中的叔胺基团发生季铵化反应, 获得了具有刷状结构的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功能接枝微粒QPDMAEMA/SiO2. 测定了微粒QPDMAEMA/SiO2的zeta 电位, 实施了对BSA的等温吸附实验, 考察了介质pH值、离子强度及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 研究了吸附热力学. 研究结果表明, 功能接枝微粒QPDMAEMA/SiO2 比接枝微粒PDMAEMA/SiO2 具有更高的zeta 电位, 在静电相互作用驱动下, 微粒QPDMAEMA/SiO2对BSA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吸附容量随介质pH值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pH值等于BSA的等电点(pI=4.7)时, 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高达112 mg·g-1). 以等电点为界, 离子强度对吸附容量会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作用: 当介质pH值小于BSA的等电点时, 电解质浓度增大, 吸附容量增高; 当介质pH值等于BSA的等电点时, 吸附容量几乎不随电解质的浓度发生变化. 吸附过程熵值减小而且放出热量,是一个焓驱动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7.
史楠  高保娇  杨青 《物理化学学报》2014,30(11):2168-2176
以微米级硅胶微粒为基质,通过接枝聚合和大分子反应,制备了具有刷状结构的阳离子性接枝微粒,深入研究了其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强吸附能力、吸附机理和吸附热力学.首先使含叔胺基团的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AEMA)在硅胶微粒表面发生接枝聚合,制得接枝微粒PDMAEMA/SiO2,然后以氯乙胺为试剂,使接枝大分子PDMAEMA链中的叔胺基团发生季铵化反应,获得了具有刷状结构的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功能接枝微粒QPDMAEMA/SiO2.测定了微粒QPDMAEMA/SiO2的zeta电位,实施了对BSA的等温吸附实验,考察了介质pH值、离子强度及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研究了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接枝微粒QPDMAEMA/SiO2比接枝微粒PDMAEMA/SiO2具有更高的zeta电位,在静电相互作用驱动下,微粒QPDMAEMA/SiO2对BSA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随介质pH值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pH值等于BSA的等电点(pI=4.7)时,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高达112 mg?g-1).以等电点为界,离子强度对吸附容量会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作用:当介质pH值小于BSA的等电点时,电解质浓度增大,吸附容量增高;当介质pH值等于BSA的等电点时,吸附容量几乎不随电解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吸附过程熵值减小而且放出热量,是一个焓驱动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硅胶表面接枝有聚乙烯醇(PVA)的接枝微粒PVA/SiO2为固体吸附剂, 对槲皮素和芦丁2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吸附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接枝微粒PVA/SiO2表面含有高密度的羟基, 使得该接枝微粒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之间可形成多位点的常规氢键和π型氢键, 溶剂的竞争吸附对黄酮化合物的吸附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弱极性的1,2-二氯乙烷(DCE)为溶剂时, 几乎不存在溶剂的竞争吸附, 槲皮素和芦丁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 分别为0.32 mmol/g(96 mg/g)和0.23 mmol/g(140 mg/g); 而在质子溶剂乙醇中, 强烈的溶剂竞争吸附使两者的吸附容量降至0.22 mmol/g(65 mg/g)和0.14 mmol/g(87 mg/g). 升高温度会减弱氢键作用, 甚至使氢键断裂, 导致吸附容量减小. 质子溶剂中电解质的存在, 对吸附作用产生负性影响. 功能微粒PVA/SiO2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为放热过程, 且为焓驱动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表面引发接枝聚合,设计与建立了一种新的分子表面印迹(MIP)方法.先使用偶联剂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MPS)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得改性硅胶AMPS-SiO2;在酸性水溶液体系中,凭借强静电相互作用,阴离子单体对苯乙烯磺酸钠(PSSS)被结合在模板分子抗蚜威周围;改性硅胶AMPS-SiO2表面的氨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盐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硅胶微粒表面产生自由基,引发结合在模板分子周围的SSS及交联剂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在硅胶微粒表面发生接枝交联聚合,从而实现了抗蚜威分子的表面印迹,制得了抗蚜威分子表面印迹材料MIP-PSSS/SiO2.以残杀威为对比物,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方法,考察研究了分子表面印迹材料MIP-PSSS/SiO2对抗蚜威的分子识别特性与结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印迹材料MIP-PSSS/SiO2对抗蚜威分子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残杀威分子,MIP-PSSS/SiO2对抗蚜威分子的识别选择性系数为9.373,显示出高的分子识别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在偶联剂7-(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媒介作用下,在溶液聚合体系中,采用“接出”法将功能单体1一乙烯基咪唑(VI)接枝聚合于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制得了功能接枝微粒PVI—SiO2。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热失重分析(TGA)等方法对PVI—SiO2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接枝微粒的Zeta电位;考察研究了主要因素对接枝聚合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其对铬酸根负离子及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接枝聚合体系亦呈现在固体微粒表面接枝聚合的一般规律,即已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的聚合物层,会对后续的接枝聚合产生阻隔作用;温度及引发剂用量等因素显著影响接枝度,在适宜条件下每100gPVI—SiO2接枝PVI21.63g。在较大的pH范围内,接枝微粒的Zeta电位为较大的正值,在静电相互作用下,接枝微粒对铬酸根离子会产生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量可高达120mg/g;凭借配位鳌合作用,接枝微粒对重金属离子具有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PP)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且价格低廉的通用高分子材料,但由于聚丙烯为非极性聚合物,其染色性、亲水性、粘结性等均较差,且与其它材料的相容性也很差,这些缺点限制了聚丙烯的应用。通过固相接枝法改性聚丙烯,不仅可以在保持聚丙烯原有优异性能的情况下引入极性官能团,而且具有低温、低压、低成本、较高的接枝率和无需溶剂回收等优点。本文简要介绍了PP固相接枝反应机理,从接枝单体角度综述了近几年PP固相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反应工艺对接枝产物的接枝率、接枝效率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MMA/BA无皂乳液聚合机理研究--三阶段成粒机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Coulter LS230激光粒径分析仪研究MMA/BA无皂乳液共聚合中单分散粒子的成粒机理.根据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其成核过程为均相成核机理.根据粒径分布和粒子数变化情况,把无皂乳液聚合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核-凝聚阶段,体系粒子数密度迅速增加,而粒径变化较小;第二阶段为成核-凝聚、增长-聚并共存阶段,当粒子数密度开始快速减少时,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开始,当初级粒子开始消失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结束;第三阶段为增长-聚并阶段.成核过程结束后,粒子迅速增长,较小粒子在增长过程中的优先聚并,导致粒径逐渐趋向均一,最终生成单分散性乳液.  相似文献   

13.
氨基膦酸树脂对镱的吸附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基膦酸树脂 ( APAR)对镱 ( )的吸附在 p H=5 .1时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 2 75 mg/g千树脂 ;用 3.0~ 4.0 mol· L- 1HCl能还原洗脱。测得吸附速率常数k2 98=9.5 7× 1 0 - 6 s- 1,等温吸附服从 Freundlich经验式 ,吸附热力学函数△ H0 =1 7.6k J· mol- 1。吸附机理表明 ,APAR功能基上的 N、O与 Yb3+发生配位键合 ,配位摩尔比为 2∶ 1  相似文献   

14.
为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的八肽VVRGCTWW(V8), 制备了不同间隔臂长含苯环的吸附剂Phenc. 吸附实验结果显示, 吸附剂Phe3c具有非常好的吸附能力. 采用NMR和分子模拟技术对吸附剂的模型体系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配体中的苯环可与八肽形成π-π堆积, 而且间隔臂的增长可以克服空间位阻效应, 有效增加配体与V8的作用几率, 进而增强吸附剂与八肽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合理的分子模型及分子对接方法, 不仅可以合理解释吸附剂的吸附机理, 而且可用于吸附剂的虚拟筛选.  相似文献   

15.
The adsorption of 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SDBS) onto preformed particle gels (PPGs) and the effect of SDBS on the swelling ratio and rheology of PPGs were investigated. SDBS molecules can adsorb onto PPGs because of the hydrophobic association with the chain of PPGs at low concentration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 SDBS micelles with the chains of PPGs at high concentration. PPGs contract and the shear stress of PPGs decreases after adsorption of SDBS. In addition, the storage modulus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DBS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6.
Comb polymers are commonly used as dispersants to stabilize highly concentrated cement suspens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polymeric additives to stabilize these suspensions is determined to a large extent by the amount adsorb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omb dispersant containing different graft densities on surfaces of cement particle.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salts on their adsorption was also examined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ir adsorpt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omb polymer dispersants on cement surface conforms approximately to Langmuir's adsorption isother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lateau A s and adsorption free energy ΔGads are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 anionic group content of the comb polymers. The A s and ΔGad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nionic group content. This information suggests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omb polymers on cement surfaces is dominated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COO-groups on the comb polymers and the positive surface of the cement. This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effects of inorganics such as calcium and sulfate ions, and diffuse reflectance FTIR spectroscopy. The implication of results for tuning polymers for the required performance in cement manufacture should be noted.  相似文献   

17.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SiO2表面形成的吸附层为反应器,在载体表面制备了纳米TiO2粒子.溶剂置换实验直接给出了吸附层的存在以及吸附层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实验证据,TEM,XRD和电子能谱分析表明,载体表面形成一层比较均匀的纳米粒子.初步探讨了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分析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8.
Pd-SiW12/SiO2催化剂上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积分反应器和微分反应器对Pd-SiW12/SiO2催化剂上乙烯直接氧化生成乙酸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乙烯在积分反应中氧化的主要产物为乙酸(选择性为77.6%),很少生成乙醛(选择性仅为8.1%);而在微分反应中氧化的主要产物是乙醛(选择性为98.4%).在微分反应中分别以乙醛和乙醇为主反应物时,乙醛氧化完全生成乙酸,选择性为100%,而乙醇氧化生成乙酸的选择性低于0.15%.可以认为,在Pd-SiW12/SiO2催化剂上,水蒸气存在下乙烯主要经由中间物乙醛而生成乙酸.通过对含有不同组分和不同还原条件处理的催化剂活性的比较,认为目的反应主要发生在Pd与SiW12相互接触的部位,催化剂中的Pd0是活性Pd物种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