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清末各省仿照《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来建立本省的法政学堂,以满足本省对法政人才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学制进行相应的改变,使法政人才的培养混乱,对当时法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要求各级各部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高等学校自身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比如教育"缩水"问题。学生就业难导致学校被动压缩教学时间,给学生腾出时间让学生出去找工作;而学生过早地离开学校又造成学生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到,更难以在市场上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此,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学制入手,让学生扎实完成学业,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改变教育观念,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朝科场的舞弊与反舞弊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在明清两朝期间科举制度的一种内在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反舞弊一旦成功,即意味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因此反舞弊只能失败。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期,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清政府及其有识之士希冀通过改造旧学,创设新学,持续不断地培养新式人才以济实用,制定新学制成为当务之急,以张之洞为核心人物主持拟定的癸卯学制应运而生。癸卯学制是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中体西用”是其灵魂。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学制》只字未提为改革中国近代学制做了大量工作的陶行知。文章认为,陶行知是中国引进新教育思想的积极倡议者和热忱推介者,是对中国近代学制进行比较研究的先躯者和改革的探索者,是中国“六、三、三、四”新学制的热心宣传者和率先实验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张锋 《科技咨询导报》2007,3(13):251-251,253
新的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实行灵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学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管理者、学生和社会的关注。实施改革不是压缩学习年限,而是在充分尊重研究生自主意识的基础,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完善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制等措施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制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在实施弹性学制时要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开发较科学的学分制管理系统,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推动弹性学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照是清末汉语拼音运动中的一位领袖人物。他创制和推广的官话合声字母,不仅在当时影响甚大,而且在中国文字改进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王照还主张语言统一,提倡白话文,在平民教育方面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癸卯学制》来阐析奉天实业学堂的有关情况及其创建的重要历史意义,从立法的角度说明奉天实业学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当代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科举制度承袭唐制,但相比又有所发展,有自已鲜明的特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紧密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政策及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方向。私学因其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很快调整教育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科举考试。以应举为目的的私学迅速发展起来。科举考试中,出身于私学的“乡贡”因其更能适应科举考试,因而自唐玄宗后期始开始在进士及第比例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存在多种理论框架,而科举制的产生和实际运作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士人群体乃至平民百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处于一种良性流动之中,保证了古代社会架构的基本稳定,该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消解旧权威,催生新制度,培植新力量,变革旧风俗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进步影响,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用人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从清代乡试阅卷官员的任用程序和政府对阅卷时间的限定这两个角度,分析由于考官素质得不到保证及阅卷时间的紧迫,决定了科举制度下阅卷结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读书士子顺利通过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试,便可获得生员资格,拥有“秀才”这一科举的最低功名。“入泮”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便异于普通百姓,或由出贡、入监肄业而得官,或继续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而入仕。但是功名利禄最终只是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更多的士子则混迹在人海茫茫的科举大军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明代登科录汇编》等历史资料对明代乡、会、殿试试题的起草、格式、字数及特点和试题的种类、试题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对试卷批阅的人员、特点、方式和批语,字数及结构诸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明代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代科举制度特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试科目及文体,中试后的择录和授官程序等三个角度对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考试科目及文体上具有重进士与创设八股,在进士之后的择选上具有馆选庶常和授官程序上具有观政进士这三点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