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可逆吸附测定含烯汽油族组成的气相色谱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源鹤  金珂 《色谱》1996,14(5):379-380
在研制成功高效烯烃可逆吸附剂AD-1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适于日常分析的高稳定性专用SOA分析系统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样品时,样品先进入极性分析柱(COL.1),芳烃留在柱中,烯烃与烷烃继续进入可逆吸附柱(COL.2)。烯烃被吸附,烷烃进入检测器,待饱和烃全部流出后,切换十通阀反吹芳烃,待芳烃完全流出后再将十通阀切换回进样状态,同时将吸附柱升温至200℃,使烯烃脱附出来,利用积分仪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出样品中的饱和烃(S)、芳烃(A)及烯烃(O)的含量。至此完成一次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2.
常规的烯烃/烷烃冷冻加压精馏分离过程具有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特点,吸附分离技术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纯化烯烃分子而在烯烃/烷烃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本工作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12723个真实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中筛选具有优异C4烯烃混合物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吸附剂,用于1,3-丁二烯的分离纯化.首先,根据MOF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LPIE)法制备了CeY分子筛,并研究烯烃和芳烃对其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利用固定床穿透曲线技术研究吸附剂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烯烃和芳烃的存在均导致吸附剂吸附硫容量减少,然而,烯烃的影响明显强于芳烃.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研究噻吩、环己烯和苯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烯烃和芳烃降低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实质分别为吸附剂表面酸性导致的酸催化反应和π-络合吸附的芳烃分子与硫化物分子的竞争吸附.另外,烯烃的影响取决于吸附剂的表面酸性,尤其是强B酸(Br?nsted酸)中心.这是由于B酸中心会导致烯烃和噻吩发生质子化反应,且质子化物种易于进一步发生低聚反应.生成的低聚物覆盖吸附活性中心导致吸附剂对其它噻吩分子的吸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液相离子交换(LPIE)法制备了CeY分子筛,并研究烯烃和芳烃对其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利用固定床穿透曲线技术研究吸附剂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烯烃和芳烃的存在均导致吸附剂吸附硫容量减少,然而,烯烃的影响明显强于芳烃. 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研究噻吩、环己烯和苯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烯烃和芳烃降低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实质分别为吸附剂表面酸性导致的酸催化反应和π-络合吸附的芳烃分子与硫化物分子的竞争吸附. 另外,烯烃的影响取决于吸附剂的表面酸性,尤其是强B酸(Brönsted 酸)中心.这是由于B酸中心会导致烯烃和噻吩发生质子化反应,且质子化物种易于进一步发生低聚反应. 生成的低聚物覆盖吸附活性中心导致吸附剂对其它噻吩分子的吸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杨美炎  傅文慧  由源鹤  陆婉珍 《色谱》1987,5(2):100-102
汽油的族组成分析,已有的标准方法多采用液体吸附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汽油族组成已有一些报道,但烯烃的定量方法仍较复杂,精确度也差。1981年Ury提出采用硫酸铜吸附烯烃并在高温下脱附,以对汽油中烯烃定量可以简化操作手续,并保证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法和库仑法联合测定含烯汽油的烃族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石油炼制操作控制和产品质量检查中都要分析油品的烃族组成。对含烯的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及叠合汽油尤其要做饱和烃(S)、烯烃(O)、芳烃(A)的含量分析,简称SOA分析。传统方法为荧光指示剂吸附(FIA)法,近几年发展为多阀多柱的Packard PNA分析器,其扩展式可分析烯烃。前者分析时间长,受人为可变因素的干扰;后者烯烃采用可逆或不可逆吸附,误差较大。本文在普通气相色谱仪上,仪器不作任何改装,同库仑仪联合实现了汽油的SOA分析。 使用气相色谱仪,在极性固定液的不锈钢填充柱  相似文献   

7.
改性Y型分子筛的吸附脱硫性能以及苯,萘对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经金属离子改性的Y型分子筛吸附剂, 并用XRF, XRD, XPS对吸附剂的化学组成, 晶相结构等进行了表征. 以含噻吩, 苯并噻吩的辛烷溶液为模型燃料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以及苯, 萘对脱硫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Ⅰ)Y, CuZnY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 而苯对苯并噻吩吸附脱除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但对噻吩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大, 萘对苯并噻吩和噻吩的脱除都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并由此推测, 吸附剂与苯并噻吩或萘的结合比噻吩或苯更紧密, 吸附的机理是π络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性炭对放置一段时间的新装居室内气体和新购书橱内气体进行吸附,吸附气体后的活性炭经乙醚洗脱,洗脱液经氮气浓缩,进行GC—MS分析。分析出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烷烃、烯烃、醇、酮、醛、酯以及苯系物等25种有机物,书橱内污染气体共鉴定出24种有机物,其中苯系物量最高,烷烃和烯烃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焦磷酸钛对烃类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离子交换剂作为气固色谱填料已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钭合成的无机离子交换剂-焦磷酸钛(钠型、铜型)作吸附剂,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某些烷烃和芳烃的吸附焓及吸附熵,探讨了烷烃和芳烃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同系物间的△H^∞与△S和烃类碳数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H^Φ与△S之间亦呈线性关系,这表明在焦磷酸钛(TiPP)吸附剂上有热力学补偿效应。并成功地分离了多种烃类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Ⅱ.单烯烃烯烃及其再加工我们知道在粗的石油原油或天然气内并不含烯烃,但在各别石油馏分热裂可以副产它们。还应指出,用一氧化碳和氢反应合成碳氢化合物时也大量生成有这样的极富于反应的碳氢化合物。现在热裂法是烯烃工业制备及再加工的主要来源。石腊碳氢化合物分裂为低级烷烃或烯烃的反应须在高温进行,全部热裂时可用也可不用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将活性炭纤维吸附回收工艺应用于油页岩热解气轻质油品回收,自行建立了移动床油页岩连续热解实验装置及相应的油品回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冷凝冷却至室温的桦甸油页岩热解气中轻质油品含量可达20 g/m3以上。通过活性炭纤维吸附,可将煤气中的轻质油品完全回收。竞争吸附实验表明,"轻油"中的BTX、乙苯、C10~13的烷烃、烯烃等更容易吸附,碳数相对较低的烯烃、烷烃、环烷烃吸附能力相对较弱。这将为油页岩热解气轻油高效回收工艺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新型空气取水复合吸附剂在沙漠气候下的吸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了一种由粗孔球形硅胶和氯化钙组成的新型复合吸附剂SiO2穢H2O穣CaCl2。介绍了这种吸附剂的配制方法,分析了它吸附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原理。模拟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高温干燥的气候特点:在空气温度恒为35℃、相对湿度为30%的条件下,对不同CaCl2含量的复合吸附剂和粗孔球形硅胶、细孔球形硅胶、分子筛13X进行了吸附解吸对比实验。实验表明,这种复合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we最大可达0.263kg H2O/kg干吸附剂,是粗孔球形硅胶的5.6倍、细孔球形硅胶的3.4倍、分子筛13X的1.17倍。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吸附解吸速度曲线表明,这种复合吸附剂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解吸速度快。这种复合吸附剂在解吸温度80℃,可解吸97%以上的吸附量。因此,可用太阳能加热解吸,是一种理想的取水用吸附剂。  相似文献   

13.
考虑了烯烃、醇与酸的再吸附及其非本征效应(烯烃、醇与酸在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作用、物理吸附及溶解度效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推导了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亚甲基插入的烷基机理F-T合成校正综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文献数据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回归,获得了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的动力学参数.由校正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烷烃、烯烃、醇与酸产物分布及烯烃比、醇烃比及酸烃比与实验数据较好地吻合.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铁锰催化剂上,烷烃、烯烃、醇与酸生成的反应是平行竞争反应,烯烃、醇与酸在催化剂表面的再吸附及二次反应导致产物分布偏离了ASF分布.动力学研究还表明,相同碳数的醇与酸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再吸附及二次反应的机会比相同碳数的烯烃大.通过比较相同碳数的烯烃、醇与酸的分子体积及沸点,指出了在铁锰催化剂上,低碳数的烯烃、醇与酸的再吸附及二次反应对产物分布影响的非本征效应中,烯烃、醇与酸的扩散阻力不是主导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溶胶凝胶、原位修饰法制备偶联剂KH550表面修饰纳米二氧化硅作为新型吸附剂,对吸附剂进行FTIR、SEM、TG等分析表征。探讨了新型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研究了pH、离子强度、温度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机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吸附染料的p H应用范围较宽。NaCl浓度对染料吸附有较大的影响,浓度增大,亚甲基蓝吸附容量增大。温度升高,亚甲基蓝吸附容量因脱附有所下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吸附亚甲基蓝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容量为17.7mg·g~(-1),为优惠吸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经五次再生后,可重复利用吸附亚甲基蓝,吸附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5.
磷酸铝吸附除水中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比表面为308m2/g的无定形磷酸铝吸附除氟性能,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吸附剂量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铝吸附除氟高效、迅速,30min内可以接近最大吸附量。对含氟50mg/g的溶液,优化条件下的最大除氟率约93%。研究了吸附与溶液pH的关系,得到了优化pH值并解释了吸附机理。吸附的最佳pH值约为5.5。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了吸附速率并计算了速率常数。用Langmuir方程拟合了吸附等温线,计算的饱和吸附量为53.5mg/g。吸附剂量对分配系数的影响表明吸附剂表面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6.
张菊珍  史美仁 《色谱》1988,6(3):133-136
]本文把适应性广泛的推算无限稀释下活度系数的MOSCED和UNIFAC法用于预测色谱保留指数。对烃类(包括链烷烃、环烷烃、单烯烃、双烯烃和芳烃)在非极性固定液上的结果是:MOSCED法522个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为3.3单位,按类别区分的平均偏差除双烯-异三十烷为5,1单位外均小于5单位;UNIFAC129个预测值的平均偏差为8.8单位。鉴于实测值本身有1—2单位误差,因此MOSCED法平均3.3单位的偏差可认为是相当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在Ce交换的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NaY分子筛在与硝酸铈溶液进行液相离子交换前后对含有大量芳烃和烯烃的FCC汽油的吸附脱硫. 结果表明,在室温和常压下,以离子交换方式将Ce3+引入到Y分子筛中后,分子筛吸附剂对FCC汽油的脱硫选择性明显提高,并且脱硫选择性随分子筛中Ce3+含量的增多而提高. 噻吩吸附的红外光谱表明,在Ce3+改性后的分子筛吸附剂上存在着噻吩分子直接以硫原子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吸附模式,这种不同于π络合的吸附方式可能不易受FCC汽油中竞争分子的影响,因此分子筛表现出较高的吸附脱硫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用HMO理论估算链烃同系物的临界温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导出了同系链烃某些凝聚态物理性质遵循的简化一阶微分方程,用直链烷烃、直链烯烃系列共28组临界温度献值检验其三参数积分式,得到最大预报误差为0.72K且低于测量误差的结果,佐证了推理演算的正确性及用HMO理论计算烃类临界温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O/ZnO-Al2O3吸附剂,在固定床装置上对模拟焦炉气中的COS进行吸附脱除,并采用XRD和压汞仪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350 ℃、0.40 MPa、空速500~1 000 h-1,在此条件下吸附剂可将焦炉气中的COS从320~450 mg/m3降低至0.5 mg/m3,烯烃的体积分数从2.3%~4.5%降为0,其他组分含量不变,吸附剂穿透硫容为17.18%。吸附剂的再生实验表明,吸附剂再生前后晶形、孔结构及硫容变化不大,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通过实验总结出脱硫过程为COS首先吸附在还原态Ni原子上,在Ni作用下COS中S-C断裂生成NiS,然后生成H2S,H2S与ZnO反应生成ZnS。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首先制备了磁性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然后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将聚丙烯酸修饰在其表面,得到了一种新型阳离子交换磁性吸附剂。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该吸附剂进行了表征。以溶菌酶和细胞色素c为模型蛋白,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该吸附剂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并测定了静态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剂对蛋白质的最佳吸附时间为1 h,缓冲液的最佳pH值为6.0。在此条件下,对溶菌酶和细胞色素c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37.5、204.5μg/mg,而对牛血清白蛋白几乎不产生吸附。因此,吸附剂对碱性蛋白质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最后,将吸附剂用于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分离纯化,获得了较高的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