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1前言NOx是NO煤粉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在降低NO。排放方面,可发展的主要技术有分级燃烧(包括空气分级和燃料分级)、喷氨脱硝、烟气再循环法等。其中,分级燃烧是通过调整燃烧工况来达到低NO。生成量的一种炉内控制技术,一般只需改进燃烧器即可达到,宜优先发展。目前,很多学者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对分级燃烧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研究,但由于污染物生成机理的复杂性以及燃烧过程化学反应的快速性,对NOx生成的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对分级… 相似文献
8.
高温空气燃烧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种结构烧嘴的热态燃烧试验对比,研究了烧嘴结构、燃气射流速度、过量空气系数对高温空气燃烧过程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认为:在燃气喷口两侧布置两个矩形空气喷口的烧嘴,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圆形空气喷口烧嘴;随着燃气射流速度的提高,高温空气燃烧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逐渐减少。与普通燃烧过程不同的是,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高温空气燃烧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分析认为,高温空气燃烧氮氧化物排放量与火焰体积、炉内氧气与燃气混合过程以及燃气射流和空气射流对炉内烟气的卷吸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12)
利用柴油机高海拔(低气压)模拟试验系统,开展了高压共轨柴油机不同海拔(大气压力)适应性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海拔对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以及热平衡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柴油机高海拔适应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柴油机低转速区动力性和经济性随海拔升高的恶化程度比高转速区大,海拔5500 m与0 m相比,低转速区(1000~1300 r/min)时,功率和转矩平均下降了67.4%,燃油消耗率平均增加了50.7%;而高转速区(1800~2100 r/min)时,功率和转矩平均下降了31.8%,燃油消耗率平均增加了8.4%;随着海拔的升高,转矩适应性系数基本不变,但转速适应性系数下降明显;柴油机经济运行区转速范围随海拔升高逐渐变窄且向高转速区偏移,从0 m对应的1200~1900r/min偏移至5500 m对应的1500~2000 r/min;与0 m相比,海拔5500 m时有效功率、冷却液散热量、排气散热量占总热量百分比分别下降了17%、2%和14%,余项损失占比增加了31%。 相似文献
13.
《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11)
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燃烧受爆震和NO_x排放的限制,高负荷拓展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利用理论空燃比SICI组合燃烧作为汽油机中高负荷运行区域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模式。在试验台架上研究了理论空燃比SICI组合燃烧的排放特性及其对三效催化剂(TWC)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外部EGR与点火控制相结合,理论空燃比SICI组合燃烧可以在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0.65~0.82MPa范围内稳定实现;与传统SI燃烧相比,理论空燃比SICI组合燃烧燃油经济性提高近10%,NO_x排放降低80%以上,但HC排放有所增加;SICI组合燃烧与传统SI燃烧类似,TWC空燃比特性的高效区间在理论空燃比附近,但对HC排放的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一台未作改动的直喷式柴油机上研究了生物油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20%的生物柴油生物油乳化油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结果表明:与生物柴油相比,燃用乳化油时燃烧始点推迟,预混燃烧放热峰值升高,扩散燃烧放热峰值、最高燃烧压力和燃烧温度降低,燃烧持续期缩短,且随着生物油含量增加以上趋势更明显。燃用含10%生物油的乳化油时燃油经济性较生物柴油略低,与0号柴油相当,而燃用含20%生物油的乳化油时燃油经济性则低于生物柴油和0号柴油。乳化油的NO_x排放明显低于生物柴油,而碳烟排放高于生物柴油,但低于0号柴油。 相似文献
15.
煤在不同燃烧方式下环烃类化合物排放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煤在燃烧过程中不仅排放大量飞灰、烟尘、重金属、NO。、SO。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同时也排放相当浓度的苯系物、脂环烃、多环芳烃等环烃类有机物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l‘-’l。特别是PAH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特性,并主要产生于煤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因此研究煤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环烃类物质的一般规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其排放的有效方法打下基础,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作者曾用美国HP公司色谱/质谱/红外三联仪系统研究了原煤二氯甲烷浸取液中和原煤在自制小型试验台架上燃烧排放烟气富集液中环烃类化合物分布特…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6)
对典型西部低阶煤进行逐级提取、热解/燃烧实验及热力学计算,研究煤中重金属Cr的赋存形态、燃烧排放特性及金属氧化物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CR逐级提取法相比常用的水铵-酸逐级提取法对研究低阶煤中Cr赋存形态有很大优势,四种西部低阶煤中Cr主要以有机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其中万向煤中有机Cr含量高达65.36%。与N_2相比,CO_2对煤中Cr的分解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燃烧过程中O_2的加入对Cr的释放影响不大,燃烧温度对煤中Cr释放的影响与煤种有关。CaO和MgO对剧毒Cr(Ⅵ)的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Fe基矿物对捕获Cr蒸汽同时抑制燃煤六价铬的生成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