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硝酸锰和乙醇的水热反应在三聚氰胺泡棉(MF)上生成三氧化二锰颗粒,氮气下高温处理后形成锰氧化物负载碳氮三维网络结构的复合物。碳氮网络结构提高了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及导电性,且烧结过程中产生的孔道结构有利于锂离子传输,使得该复合材料作为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经500℃处理后的MnO/CNnws-500材料在160次循环后仍然保留590 m Ah·g~(-1)的比容量,达到氧化亚锰理论容量755 m Ah·g~(-1)的78%。  相似文献   

2.
张鑫宇  曲江英  汤占磊  李杰兰  高峰 《应用化学》2020,37(10):1172-1180
以类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ZIF-67为钴源、碳源和氮源前驱体,红磷作为磷源,在800 ℃煅烧直接制备氮掺杂碳包覆的Co2P@N-C和CoP@N-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组分可以通过调控ZIF-67和红磷的比例而改变。 所得复合物的结构为正十二面体,尺寸约250~400 nm,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在电流密度为0.05 A/g下,Co2P@N-C和CoP@N-C复合物首次放电容量分别达到942和1170.6 mA·h/g。 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容量依然可以保持在306.6和180.3 mA·h/g。 论文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制备锂电池用磷化钴/碳复合物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沥青为碳前驱物,通过加热分解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热解碳含量的硅-热解碳-石墨复合材料,并测试及分析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沥青质量在320~560℃的温度区间内迅速减小,沥青质量的减小是由于氢元素的去除。经过高温分解制得的热解碳与沥青的质量比率为65%。在硅-热解碳-石墨复合材料中,硅颗粒分散在石墨表面,热解碳覆盖在硅颗粒表面,热解碳增强了硅颗粒与石墨间的界面结合力。适当含量的热解碳增大了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且改善了循环稳定性;过量的热解碳不能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放电容量。  相似文献   

4.
以纳米Si颗粒为核心,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SiO2源,采用Stober法在Si表面包覆一层SiO2,再以多巴胺为碳源,通过碳化处理将SiO2表面的聚多巴胺层转化成碳层。最后,用HF刻蚀SiO2并留下空隙,得到Si@void@C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物相、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0.1 A·g-1电流密度下,Si@void@C负极材料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充电比容量仍然有1 319.5 mAh·g-1,容量保持率为78.4%,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纳米Si颗粒为核心,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SiO_2源,采用Stober法在Si表面包覆一层SiO_2,再以多巴胺为碳源,通过碳化处理将SiO_2表面的聚多巴胺层转化成碳层。最后,用HF刻蚀SiO_2并留下空隙,得到Si@void@C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物相、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0.1 A·g~(-1)电流密度下,Si@void@C负极材料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充电比容量仍然有1 319.5 mAh·g~(-1),容量保持率为78.4%,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巴胺的原位聚合,将聚多巴胺(PDA)均匀包裹在钛纳米管(TNTs)表面,再在氮气保护下经过高温灼烧,制备得到介孔碳-二氧化钛(MC-TiO_2)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采用氢氟酸(HF)对该复合材料进行处理可调控其中二氧化钛的含量。将HF处理前后的复合材料分别制成锂离子电池的负电极。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测试、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等多种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由这两种电极构成的锂电池均有较好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未经HF处理的复合材料(MC-TiO_2)作负极的电池的电容量较低(约130 mA·h/g),而经HF处理的复合材料(MC-TiO_2)_a作负电极的电池的电容量有显著提升,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 100 mA·h/g,之后的59次循环中放电容量稳定在360mA·h/g。  相似文献   

7.
SnO_2/中空洋葱状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炭黑为原料,硝酸铁为催化剂前驱体,氮气气氛下1000℃高温炭化制备了直径为40nm的中空洋葱状碳纳米颗粒(OC).用SnCl2/乙醇溶液浸渍,空气中350℃氧化得到SnO2/OC复合材料.进一步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酸处理制备OC包覆的SnO2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热失重分析(TGA)对OC和SnO2/OC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方法对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酸处理后的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保持为446mAh·g-1,OC起到了缓冲SnO2膨胀和阻止团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温热分解法制备了碳包覆氟化亚铁纳米复合材料(FeF2/C), 并对其结构、 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FeF2实现了碳包覆, 且形成部分碳化铁(Fe3C).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该材料在0.1C倍率下循环100周后的放电比容量达到246.7 mA·h/g, 相比于第2周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3.6%, 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二氧化锡/碳气凝胶的复合材料. XRD、BET、SEM及TEM等测试结果显示,二氧化锡纳米颗粒(5~10 nm)均匀地填充在碳气凝胶的孔道内部. 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周次充放电测试,该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首次循环的61.9%.  相似文献   

10.
吕之阳  冯瑞  赵进  范豪  徐丹  吴强  杨立军  陈强  王喜章  胡征 《化学学报》2015,73(10):1013-1017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循环性好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小型移动设备等领域, 但尚不能满足需要兼具高容量和高倍率性能的应用要求. 以兼具高比表面积、氮含量高且可调、良好石墨化程度、多尺度分级结构(含孔结构)、有微孔通道的寡层笼壁结构等特征的氮掺杂碳纳米笼(NCNC)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现出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 譬如: 在0.1 A·g-1小电流密度下, NCNC800的循环稳定的充电比容量可以高达约900 mAh·g-1, 显著优于商业石墨; 在20.0 A·g-1大电流密度下, 循环500圈后的可逆比容量仍能稳定在约135 mAh·g-1. 如此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归因于NCNC的结构特征, 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石墨化程度、独特介观结构和孔结构, 这些特征有利于锂离子传输、电解液渗透和电子传导等. 这为开发高倍率和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Li1+xMn2O4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琪  乔庆东 《应用化学》2003,20(12):1171-0
锂离子电池;锂锰氧化物;尖晶石结构;Li1+xMn2O4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Porous Mn2O3 nanoplates were prepared by a facile polyol solu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 simple post‐annealing process. The porous Mn2O3 nanop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field‐emission SEM, high‐resolution TEM,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measurements. The formation process for the Mn2O3 nanoplates was proposed as a morphology‐conserve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These porous nanoplates exhibited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with excellent cycling stability and good rate capability when applied as anode materials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相似文献   

13.
作为颇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硅基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中体积变化过大导致的循环性能差、首次库仑效率低等始终是阻碍其商业化的主要问题。纳米化、合金化和碳包覆是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详细论述了TiB2、TiN、TiC作为基质的硅-化合物复合物,Fe-Si、Cu-Si、Ni-Si体系的硅-金属复合物和硅-碳复合物的研究进展。在硅-碳复合物的研究上,综述了分别采用热解法、球磨法、球磨-热解法、化学聚合法合成,以聚吡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间苯二酚-甲醛、柠檬酸、环氧树脂等为碳源的研究进展,同时也综述了Si/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陈丽辉  吴秋晗  潘佩  宋子轩  王锋  丁瑜 《应用化学》2018,35(11):1384-1390
采用模板导向法和高温固相法制备尖晶石型八面体结构的LiMn2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了该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该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2.5~4.5 V电压范围,电流密度为100 mA/g时,首周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7和179 mA·h/g,循环50周后,其充放电比容量仍分别保持在180/181 mA·h/g。 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可能归因于尖晶石LiMn2O4的形貌结构特征,该方法为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级碳材料、锡基材料和合金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探讨了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包括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上的吸附和相互作用、结构稳定性、锂离子的扩散、电池反应过程的模拟和实验现象的解释.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研究和设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特别是其容量、电压、反应过程、扩散、倍率充放电、结够与性能对应关系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将可更深刻地反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可逆嵌/脱锂本质.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对比了各种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并指出了合金负极材料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现有的解决方案,最后提出纳米锂合金复合物将是合金负极材料发展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研究了炭化温度、升温速率以及碱处理浓度对稻壳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及充放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热热重分析曲线(DT-TGA)、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RD)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材料的首次充电容量为678mA h/g,首次放电容量为239mA h/g,循环1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6.2%.  相似文献   

19.
褚道葆  李建  袁希梅  李自龙  魏旭  万勇 《化学进展》2012,24(8):1466-1476
发展高安全性、高能量、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应用面临的巨大挑战。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正负极电极材料的性能。Sn基合金负极具有高能量和安全特性,是一种很有产业化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文综述了Sn基合金电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最新研究进展,对Sn基合金负极的不同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锡基合金负极材料在电化学性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包括锡基活性物质的损失、SEI膜和氧化膜的形成、纳米粒子的团聚和锂离子嵌入过程中死锂的产生等影响合金充放电性能的因素,最后展望了以提高Sn基合金负极电化学性能为目的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