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地区特提斯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  相似文献   

2.
渤海东部全新世潮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渤海东部潮流沉积体系由老铁山水道侵蚀区、辽东浅滩沙脊沉积区和渤中浅滩沙席沉积区组成。浅滩是全新世涨潮流三角洲演化的产物,物质来自老铁山水道,由潮流侵蚀、搬运后再堆积。其全新世海相层超过20m,是渤海中除黄河口外,沉速最快、沉积最厚的现代沉积区。浅滩表层细砂ESR测年为25.6—75.1ka.B.P.代表物质在老铁山水道沉积时的年龄,由于潮流作用的不均匀性和长距离的搬运,造成年龄分散及垂向分布倒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松辽平原更新世地层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松辽平原更新世地层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应用孢子花粉、磁性地层、粘土矿物、同位素年龄、沉积相等测试、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平原中心埋深75—80m以下的砂砾石层,属冲积、湖相沉积,时限2.48—1.87Ma,应为第四纪下限。而厚层粘土层,下部厚40—30 m,时限2.01—0.73Ma,属早更新世中、晚期。上部厚25—21 m,时限0.73—0.20 Ma,属中更新世。厚层粘土层平均沉积速率3—4 cm/ka,属大湖长期缓慢、稳定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明塔里木盆地,是以新生代压扭应力形成的山前盆地,迭加在中新生代形成的分割性断陷盆地之上,并构成统一的盆地;根据石炭纪岩石的不溶残渣、微量元素、氧、碳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的分析,推测盆地在该时期是一南深北浅的箕状盆地;盆地的生油岩以侏罗系最为有利,但分布范围小;石炭系—二迭系次之,它分布广,生油潜力大;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更次,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我国各地质时代中的碳酸岩的发育、演化及其中的层控矿床。碳酸岩的时空分布具太古代和中新生代较少,元古代和古生代多;西部褶皱带少,东部陆台区多的特点。它们主要是在浅水环境下沉积的,太古代碳酸岩为化学沉积;元古代多与藻类的生命活动有关,白云岩占绝对优势;古生代及部分中生代主要是生物及生物化学沉积,灰岩多于白云岩。元古代以后,生物礁滩开始发育。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钾盐沉积的形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国外少见的典型的大陆含钾盆地。其钾盐沉积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的笫四纪盐湖中。同时该盆地具有许多有利于钾盐沉积形成的良好条件:(1)丰富的钾的物质来源,(2)钾迁移和富集的良好过程,(3)钾盐形成的良好物理化学环境。由于其盐湖外来水补给的条件及其卤水化学组成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型式和不同类型的钾盐沉积。  相似文献   

7.
原子层沉积是一种新兴的气相薄膜沉积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能源、光学以及催化等领域.研究和理解原子层沉积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理对于沉积高质量薄膜及其应用至关重要.光电子能谱作为一种表面分析技术,可用于原位检测原子层沉积反应过程中的表面化学变化,为原子层沉积机理研究及新型原子层沉积方法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原位光电子能谱的工作原理及设备构造,之后分类阐述了应用原位光电子能谱在薄膜生长过程的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初始生长过程的基底效应、薄膜生长行为模式研究、前驱体表面热解过程及影响以及界面能带结构等原子层沉积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光电子能谱在未来原子层沉积机理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两类礁相——盆地礁相和台地礁相的岩性及沉积环境的特点,讨论了生物礁的生长发育对沉积环境的影响和各种不同沉积相中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层控多金属矿床与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普通的能斯特方程, 建立了单原子层平衡电势的热力学模型. 据此, 分析了单原子层覆盖度以及电吸附价与欠电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获得了沉积物与衬底之间干涉特性. 并且分析了Bi-Te基体系欠电势沉积热力学特性. 通过对Bi欠电势沉积在几个不同的金属衬底体系的分析阐明了功函数随覆盖度的变化机制. 研究了铋离子的浓度变化对铋的欠电势及覆盖度的影响关系, 结果表明, 铋在铂上欠电势沉积的体系在整个欠电势范围内具有恒定的电吸附价, 而铋在覆盖了一层碲的铂衬底上欠电势沉积的体系其电吸附价随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热力学理论角度对铋在碲覆盖的衬底上导致欠电势负移的特性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太湖形成演变与现代沉积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太湖湖泊基底为黄土物质所组成,在黄土层之上,有许多被淹没的河道和洼地,并有新石器及古文化遗址,这就表明,太湖原是在一个冲积平原基础上,因渲泄不畅而积水成湖的。它并非如过去所报道的由泻湖演变而来。湖泊现代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湖泊南部、西部沿岸及湖中心局部地区,其类型主要是吞吐流沉积、风生沿岸流沉积及风暴流沉积,局部湖湾地区有滨湖沉积。东太湖泥沙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7—1.8mm/a,西太湖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41mm/a,仅是东太湖的23%。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探讨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松辽盆地为—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基底、地壳及超壳深大断裂发育。沿深大断裂发生的沉积同期和后期的岩浆活动活跃,存在着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及其伴生资源的供给条件。非生物成因甲烷沿深大断裂分布,δ~(13)C为-12.8‰至-24.2‰;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反序排列,即δ~(13)C_1>δ~(13)C_2>δ~(13)C_3;氦同位素显示了含幔源氦的同位素组成特征,~3He/~4He=2.34—2.97×10~(-6);上述事实表明,松辽盆地可能存在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及其伴生资源,是裂谷型沉积盆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机械辊压方法在金属锂表面通过原位固相反应生成LiC6异质微结构界面层,并研究了在碳酸酯有机电解液体系下该异质层对锂电化学沉积和溶解行为的影响。通过形貌表征与电化学测试发现,LiC6异质层能够有效提升锂电化学沉积的可逆性与均匀性,从而抑制枝晶生长及维持沉积/溶解界面的稳定。使用异质层改性金属锂负极的扣式全电池也较纯金属锂负极体系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对运用二氧化碳激光诱导局域沉积的银层进行了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层在基体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板表面呈"孤岛状"分布,没有宏观导电性;而且由于在沉积过程中一部分沉积物扩散到基体内部,使沉积层与基体有很好的结合力,它又充当了后续的化学镀铜层与基体间的过渡层;试验证实沉积层中的银以单质形式存在,除银外,还含有氧、氮、碳等杂质元素.  相似文献   

14.
以分布有微孔的印刷线路板(PCB)作为模板,按照PCB孔金属化工艺路线,研究乙醛酸化学镀铜和柠檬酸盐体系铜电沉积工艺在PCB微孔金属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乙醛酸化学镀铜和柠檬酸盐体系电沉积铜可以成功地应用于PCB微孔金属化加工工艺中.微孔化学镀铜金属化导电处理后,铜附着于微孔内壁,颗粒细小,但排列疏松且局部区域发生漏镀现象.微孔一经电镀铜加厚,镀层电阻显著下降;孔壁内外的铜沉积速率达到0.8:1.0;铜颗粒具有一定的侧向生长能力,能够完全覆盖化学镀铜时产生的微小漏镀区域;微孔内壁铜镀层连续、结构致密并紧密附着于内壁,大大增强了PCB上下层互连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5.
辽河裂谷盆地地壳上地幔热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辽河裂谷盆地大地热流和地幔热流值的基础上,计算了地壳深部温度并给出盆地热结构概念性模式。指出,由地幔上隆所致的软流圈抬升,导致盆地来自深部的热流分量增大(0.98HFU)~(1));在裂谷发育过程中造成的地壳减薄,使地壳热流部分减小(0.57HFU)。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壳、幔热流构成与配分,具有介于构造稳定区和活动区之间的特点,并且认为是辽河裂谷盆地中、新生代以来长期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此外,作者还分析了辽河裂谷盆地地壳内部各层段的热流构成和温度状况,并指出其与盆地油气生成和地热资源分布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ZnO薄膜电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坤  张建民  兰梦 《物理化学学报》2009,25(10):1998-2004
通过0.1 mol·L-1 Zn(NO3)2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势-pH图、组分的分布系数和ZnO/Zn(OH)2沉淀的溶解度热力学计算得出最佳电沉积实验条件及最终沉积产物. 随后用沉积过程的循环伏安曲线、电流密度-时间曲线、薄膜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差热(TG-DSC)实验结果验证了热力学理论分析. 光学研究发现, ZnO薄膜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光度(>80%)和较为陡峭的吸收边缘. 提出硝酸锌水溶液中电沉积ZnO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光诱导约束刻蚀可作为一种无应力的化学平坦化方法用于Cu的抛光。我们发现在光诱导约束刻蚀工件Cu的过程中,工具表面的TiO_2纳米管上可能出现Cu沉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分析其沉积形貌和成分组成,探究在工具-工件之间的微纳尺度液层中Cu光催化还原沉积的机制,并在模拟液中研究Cu沉积对刻蚀体系的影响。探究引入搅拌、加入络合剂对TiO_2纳米管表面Cu的沉积的抑制,并考察抑制措施对于工件Cu刻蚀的影响。结果表明Cu沉积会增强TiO_2纳米管光电极的光催化性能,但随着沉积量的增加,增强机制会发生变化;在尝试抑制Cu沉积时也发现改善传质以抑制Cu沉积的同时也会带来工件Cu的刻蚀增强;采用添加络合剂结合改善传质的方法有望在抑制Cu沉积的同时提高平坦化效果。所以抑制方法和条件的选择需兼顾对工具-工件之间微纳液层中的多个化学和传质过程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光诱导约束刻蚀体系及其在化学平坦化中的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子沉积膜的纳米摩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金衬底、沉积单层和多层分子沉积膜的金表面以及非活性端基修饰的沉积单层和多层分子沉积膜金的表面的纳米摩擦特性.结果表明,金表面沉积分子沉积膜以及对分子沉积膜的非活性端基修饰对金衬底均有一定的减摩作用;当针尖与试样表面趋于原子级摩擦时,摩擦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试样表面分子的端基结构,而与分子的链长、骨架及分子沉积膜的层数等无关;分子沉积膜的活性端基使其纳米摩擦特性不稳定,而非活性端基修饰可以使其纳米摩擦特性稳定,并且可以降低摩擦力;空气的相对湿度对摩擦力有显著的影响,相对湿度越大,摩擦力越小.  相似文献   

19.
将环氧树脂辐射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辐射固化后的固化度分布与反应前的电子能量沉积模拟计算结果相结合, 探讨电子束在辐射固化过程中的能量传播机制. 结果表明, 辐射开始初期, 固化反应发生前, 电子能量在聚丙烯模具内环氧树脂体系中的沉积满足离子注入理论, 即电子能量沉积在距辐射表面一定距离处达到最大, 然后随辐射距离的增加沉积能量减小; 而在玻璃模具内的树脂体系中, 电子能量从辐射表面向里逐渐降低. 随体系中固化反应的发生, 最大电子浓度区域转移, 最终出现在临近最大电子沉积浓度区域辐射深度稍远的地方. 能量吸收和反应放热导致的升温不影响树脂固化度大小, 但会影响固化度分布.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沉积羟基磷灰石过程晶体生长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恒电流电化学沉积方法从含钙与磷盐水溶液中直接在纯金属钛电极表面沉积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运用EDS、SEM、XRD、FTIR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 重点考察了一种典型制备条件下钙磷沉积层的形貌、结构及组分随沉积时间的变化,进而探讨相应条件下电化学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晶体生长过程的基本规律. 研究表明电化学沉积法可用于在医用金属表面直接涂覆含钙离子缺陷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典型条件下涂层的生长规律为: (1)沉积过程中羟基磷灰石晶粒以c轴方向沿沉积面法线方向择优生长,且这一趋势延续整个沉积过程; (2)内层晶粒的生长受到外层晶粒生长的抑制, 对于同层的晶粒,当晶粒分布密集时,晶粒生长可能发生相互制约; (3)随沉积时间的延长,沉积量增加,而膜层的化学组成基本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