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气压对颗粒物质振动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阎学群  史庆藩  厚美瑛  陆坤权  陈志强 《物理》2003,32(11):748-750
文章作者系统地研究了垂直振动颗粒床中,在不同气压、颗粒尺寸以及密度情况下大球的运动规律。实验发现,系统处于真空状态或低气压时,大球总是向上运动。然而,当在通常大气压下,大球则会出现上升和下降两种运动状态。大球下降这种运动状态,只在大球的密度和颗粒床中颗粒尺寸足够小时才会出现,颗粒床中的负气压梯度导致大球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对垂直振动下的铜颗粒和氧化铝颗粒混合物的研究中,除了观测到巴西果分层和混合分层外,还发现了一种新的随时间周期变化的分离形态. 此分离形态可随着时间的演化,在巴西果、反巴西果和三明治这几种分层构型之间进行动态的循环反转. 给出了这种反转态出现的相区,并且观测了其动态转变的规律. 根据碰撞、磨擦及空气的耗散作用所产生的耗散结构对循环反转态的出现给出了定性的解释,并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分层构型与空气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颗粒物质 巴西果效应 相分离  相似文献   

3.
彭亚晶  刘小嵩  甄珍  姜泽辉 《物理》2011,40(10):672-679
“巴西果”分离(BNS)是振动颗粒物质的一个主要现象.近几年来,寻找影响“巴西果”分离的因素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影响“巴西果”分离的各种因素及相关物理模型,指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范围及存在的不足.阐述了目前颗粒物质研究热点及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振动条件下颗粒的分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并分析比较了竖直振动条件下巴西坚果效应与反巴西坚果效应形成的机制和转化条件,以及水平振动下颗粒的分离现象,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振动颗粒混合物中的三明治式分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竖直振动两种颗粒的混合物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一种新的分离现象——“三明治”式分离,即大而重的颗粒被夹在两层小的轻颗粒之间.这不同于“巴西果”效应导致的大而重的颗粒在上的两层有序结构.实验表明当振动加速度大于某个临界值时这种三层有序将取代两层结构,而且是稳定的.实验中观察到导致“三明治”式分离的两种不同的分离过程.对这两种过程的物理机理及其与振动加速度、振动频率及颗粒尺寸等因素的关系做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图. 关键词: 颗粒物质 振动 有序结构 三明治式分离 巴西果效应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了竖直振动颗粒床中,倍周期运动对尺寸分离的影响.实验中,当振动加速度足够大时,系统中出现稳定的对称对流,进一步增大振动加速度到某个临界值时,还会出现倍周期运动.观察表明,背景颗粒的对流运动对分离过程起主导作用,对流速度决定着分离过程的快慢,而在2倍周期和4倍周期分岔之后,分离时间有所减慢.对引起对流运动的起因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倍周期运动产生影响的物理机理,并对分离时间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 关键词: 颗粒物质 “巴西果”效应 倍周期分岔 对流  相似文献   

7.
彭亚晶  张卓  王勇  刘小嵩 《物理学报》2012,61(13):134501-134501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了影响"巴西果"分离的因素及其物理机理. 分析了振动加速度、大小颗粒尺寸和密度对分离时间的影响, 并利用流体模型对分离时间作估算, 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解释. 结果表明在振动频率固定时, 调节振动加速度是控制"巴西果"分离的一个主要手段. 振动加速度存在一个临界值, 当高于此临界值时, "巴西果"分离的主要物理机理由对流机理转变为几何填空机理, 且振动加速度对分离影响变小, 大颗粒尺寸对分离的影响增大. 可通过调节大颗粒的尺寸来改变分离效果. 当大、 小颗粒密度比为1时, 仍会出现"巴西果"分离现象. 增大小颗粒尺寸或密度可以促进"巴西果"分离.  相似文献   

8.
高红利  赵永志  刘格思  陈友川  郑津洋 《物理学报》2011,60(7):74501-074501
采用离散单元数学模型对一充装量为50%的水平薄滚筒内S形二元颗粒体系的分离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碰撞阻尼参数下的分离过程,分析了阻尼对分离过程及分离模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阻尼对滚筒内颗粒的分离过程及分离模式影响很大,在S形二元颗粒体系水平薄滚筒内,阻尼可控制渗透和离析的协同作用以及自由表面层的流动形式,最终影响分离模式的形成;当阻尼太大时分离模式只能形成月亮模式,阻尼太小时可形成不明显的花瓣模式,只有当阻尼在适当的范围内,自由表面流动层形成雪崩流型式时,分离模式才会呈现规则的花瓣模式,试验结 关键词: 滚筒 模式形成 径向分离 离散单元法  相似文献   

9.
云中客 《物理》2003,32(11):750-750
  相似文献   

10.
高红利  陈友川  赵永志  郑津洋 《物理学报》2011,60(12):124501-124501
采用所建立的四方程线性弹性-阻尼离散单元模型,同时考虑了液桥力的作用,对填充量为40%、含液量为3%的水平薄滚筒内S型(不同直径颗粒)二元湿颗粒体系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同等操作条件下不含液的干颗粒体系的混合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液体对颗粒体系混合行为的影响. 同时还将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由于湿颗粒间液桥力的牵引作用使不同性质的颗粒不易分离,使部分颗粒聚结成团,减弱了离析作用的影响,使得滚筒内湿颗粒的混合程度高于相同条件下的干颗粒体系,且接触力的分布较干颗粒体系更加均匀. 通过对混合过程的模拟,直观地反映了混合过程中颗粒的微观运动特性和内部的力学结构,为研究湿颗粒体系混合过程机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湿颗粒体系 混合 分离 离散单元法  相似文献   

11.
吴宇航  郑宁  文平平  李粮生  史庆藩  孙刚 《物理学报》2011,60(2):24501-024501
对垂直振动作用下准二维二元混合颗粒系统的动态循环反转分层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频率与加速度的关系相图,并观测到分层的动态循环反转区域. 发现动态循环的反转周期与颗粒总体积的变化有单调递增关系. 利用Hong的竞争机制理论对动态循环反转的现象及其体积效应的机理给出了解释. 关键词: 颗粒 分层 周期  相似文献   

12.
何菲菲  彭政  颜细平  蒋亦民 《物理学报》2015,64(13):134503-134503
在垂直振动的激励下, 铜和玻璃珠组成的二元颗粒混合样品存在依次出现分界清晰的三明治, 巴西果, 反巴西果三种分聚结构的周期循环变化现象, 其中出现三明治结构的时段最长(大于90%). 循环周期随振动台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随加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对三种分聚结构的样品能量耗散功率的测量显示, 在相同的振动条件下反巴西果结构的能耗功率最大, 巴西果结构的最小. 利用Hong的凝聚和渗透两机理相互竞争的观点, 并结合能耗功率的测量结果, 可定性解释这个周期性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3.
滚筒内非等粒径二元颗粒体系增混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永志  张宪旗  刘延雷  郑津洋 《物理学报》2009,58(12):8386-8393
提出了在圆形滚筒内设置十字形内构件的增混方式,并采用离散单元方法对设置不同大小内构件的滚筒内非等粒径二元颗粒体系的混合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模拟结果重点分析了内构件对混合的影响,讨论了内构件的尺寸对混合效果的作用,分析和探讨了滚筒内构件对二元颗粒体系的增混机理.研究发现,当滚筒内无内构件时,对流、扩散和离析三种作用机制对颗粒体系的混合和分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滚筒内含内构件时,颗粒的混合则只受到颗粒对流和扩散机制的作用,而颗粒的离析效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十字形内构件很大程度上会破坏滚筒内的自由表面流,从而使发生在自由表面流中的颗粒分离不能发生,最终可有效地增加颗粒之间的混合.对于采用在滚筒内设置十字形内构件的方式来增加颗粒间的混合,存在一个最优的内构件尺寸,内构件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颗粒间的混合. 关键词: 分离 混合 离散单元法  相似文献   

14.
Leonardo Trujillo  Hans J. Herrmann   《Physica A》2003,330(3-4):519-542
We present a hydrodynamic theoretical model for “Brazil nut” size segregation in granular materials. We give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 rise velocity of a large intruder particle immersed in a medium of monodisperse fluidized small particles. We propose a new mechanism for this particle size-segregation due to buoyant forces caused by density variations which come from differences in the local “granular temperature”. The mobility of the particles is modified by the energy dissipation due to inelastic collisions and this leads to a different behavior from what one would expect for an elastic system. Using our model we can explain the size ratio dependence of the upward velo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