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稠油开发建设历经四次技术创新,形成了以蒸汽吞吐为主,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有效接替,火驱起步探索的开发格局。截止到目前,热采稠油已逾1.65亿吨,为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做出重要贡献。SAGD技术作为方式转换核心技术之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SAGD开发的不断深入,受效区的识别以及未受效区即剩余油潜力区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S区馆陶油藏为例,在大量的岩心宏观特征资料、岩心化验分析资料、高密度井网资料以及开发动态监测资料等的基础上,先从岩心宏观特征、微观特征、电性特征和开发动态监测特征等方面多手段定性判别受效区,再从矿物或流体的类型、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等这些最直接的证据入手,建立受效区判别标准,定量识别受效区,最后依据判别标准识别受效区,确定研究区未受效区的类型主要包含两种:“原生”非优势渗流区和“次生”非优势渗流区。针对不同类型的未受效区即剩余油潜力区制定低物性段射孔、压裂改造和改变注入介质等调控措施,来有效动用蒸汽腔未波及区域的储量,从而对类似区块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麦凯河油藏岩心资料表明油砂储层含有不等厚度、延伸范围和频率的低物性夹层,其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生产动态和蒸汽腔发育特征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根据夹层含量和分布位置划分四类SAGD井组;以此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沿程和垂向剖面蒸汽腔发育特征,并利用二维数值模拟对夹层位置、厚度和宽度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认为,相比井组上方夹层,井间夹层对SAGD生产动态不利影响更大;延长预热时间并不能改善SAGD开发效果;夹层主要是阻碍了蒸汽上升通道以及冷凝蒸汽和加热原油的泄流通道,导致沿程蒸汽腔发育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在高温高压强碱性蒸汽的长期作用下,辽河油田莲花油层受到了较大的损伤,导致总体产量下降。以齐40块为例,从岩石骨架场、孔喉网络场和黏土矿物三个方面分析了储集层内部微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汽的注入孔隙形态向着利于油气驱出的方向发展;与蒸汽驱前相比,距注气井40 m范围内的储集层宏观物性变好,颗粒点-线接触关系减少;喉道半径增加,孔喉连通性变好,喉道分选程度提高。随着注采井距的增加,储集层孔渗性能逐渐变差。井距达到120 m时,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差于汽驱前,颗粒点-线接触大面积增加,蒸汽对孔隙连通性和喉道半径呈破坏作用。黏土矿物形态变化情况为高岭石由汽驱前的蠕虫状转变为汽驱后的零乱片状并堵塞喉道,影响了油气的运移。根据储集层蒸汽驱前后的微观变化规律,提出了调整井位井网的布置,以减小储集层伤害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4.
蒸汽注采过程中的储集层伤害是导致稠油开发后期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伤害机理与伤害模式一直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研究难点。以辽河油田齐40区块莲花油层为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蒸汽驱过程中储集层的伤害机理,建立了研究区块蒸汽驱过程中储集层伤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强碱性蒸汽注入后,高温溶蚀区中的矿物溶解量增加,储集层物性明显变好;而中温低溶膨胀区至低温膨胀区中,蒸汽对储集层物性逐渐转为破坏作用,岩石颗粒的溶解量降低,生成的钠基蒙脱石等黏土矿物发生水化膨胀并堵塞孔隙喉道,致使储集层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从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采油特点出发,总结了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模式。确定了五个级次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微观级、单井单层级、井问单层级、层问级和平面级。提出了剩余油形成的三大控制因素,包括油藏地质类、油藏工程类和井网部署等。强调了油藏地质条件的关键作用,阐述了各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以及400口井测井精细解释储层物性等多种资料,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稠油热采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区储层为高孔高渗,平均孔隙度31.25%,平均渗透率1 829.3 md。从微观成因角度,将研究区目的层孔隙结构划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等2大类,同时进一步细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基质内微孔、解理缝、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特大溶蚀粒间孔、构造缝和溶蚀缝等10种亚类,其中以粒间孔隙和粒间溶孔为主。宏观上,基于精细测井解释资料,绘制了不同单层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图。高孔隙度的区域主要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部位,指示孔隙度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在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开发方式转换时,应该充分考虑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作用,在保证注汽井和采油井位于孔隙度高值区与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得同一井组位于高孔隙度连片区域,已取得最好的注采对应效果。同时应该适当控制注入压力,防止蒸汽沿着高孔隙度发育条带突进,从而降低波及体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旋回地层学分析为高精度地层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但沉积速率不稳定严重制约了旋回地层学的应用。提出了基于沉积特征分段的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来规避沉积速率不稳定的影响。以辽河西部凹陷中西78井沙四上段为例来阐述基于沉积特征分段的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的过程及其优势,通过对沉积记录进行基于沉积特征的分段和对各段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小波时频分析和频谱分析,识别出了较为显著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此方法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沉积地层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水平井+压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而制约其开发效益的关键工程因素在于提高水平段的"甜点"钻遇率和优化压裂方案.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针对重点井进行高密度XRF扫描,得到的元素含量曲线可以较好地判别地层岩性变化,借助元素资料建立导向控制点,结合精细的地层对比框架,建立目的层的高精度三维...  相似文献   

9.
旋回地层学分析为高精度地层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但沉积速率不稳定严重制约了旋回地层学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沉积特征分段的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来规避沉积速率不稳定的影响。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中西78井沙四上段为例来阐述基于沉积特征分段的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的过程及其优势,通过对其沉积记录进行了基于沉积特征的分段和对各段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小波时频分析和频谱分析,识别出了较为显著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此方法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沉积地层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成藏年代学是成藏动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揭示油气成藏过程、成藏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藏的充注历史。综合分析认为,长7段和长6段有效烃源岩自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生排烃门限以来,长6油层组主要存在160Ma~140Ma和110Ma~90Ma的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早期以连续、缓慢、小规模的低充注为主要特征;晚期则以瞬态、快速、大规模的高充注特征为主,是长6油层组的主要充注时期。  相似文献   

11.
断层精细解释在油田开采后期尤为重要.目前识别断层的方法很多,本次利用本征值相干体技术识别较大断层,确定断层走向,之后主要讨论井震结合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块断层精细解释中的应用.断层的存在在井上表现为断裂带两侧地层存在落差.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往往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错断,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通过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对研究区原1#、4#断层进行重新组合,对6#断层的延伸长度重新厘定,最终完善了局部构造.为剩余油的挖潜、油田注采提供构造指导.  相似文献   

12.
陆梁油田L9井区西山窑组J_2x_1油藏自21世纪初探明,但鉴于对油水层识别不清,导致后期投产井相继失利。为此,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岩电分析等资料,结合测井、试油试采动态等数据,对L9井区西山窑组油藏低对比度油层开展原因分析及识别方法研究。研究表明,岩性是影响该区物性、含油性、泥质含量、孔喉特征差异的根本因素。鉴于此,利用分岩性重新拟定了孔隙度、阿尔奇公式参数,并建立了分岩性识别低对比度油层的模型。结果表明分岩性识别低对比度油层解释结论与试油试采符合率达到94%,因此该方法在低对比度油层识别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